绪论
1,音乐: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社会学概念)。 凭借声波的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延留。通过人类的听觉而引起情绪变化的艺术门类。(物理学概念)。
2,音乐的分类:音乐理论 音乐实践—音乐欣赏。
3,音乐实践的三要素:创作(基础)、表演(中介)、欣赏评论(目的、产物)。
4,音乐的欣赏的层次:一,功能的欣赏,取决于悦耳程度。二,感情性的欣赏。三,理智的欣赏,把握形式美、内容美。(黄自) 一,美感阶段,音乐的感染力。二,表达阶段,情绪情感。三,纯音乐阶段。(科普兰)。
音乐的基本要素
1, 节奏:强弱长短不同的音按一定规律的组成 音乐的生命。
2, 旋律:也称曲调,即高低长短不同的音组成的线条,音乐的灵魂。
3, 旋律的三种类型:一,歌唱性旋律:有规范的节拍、节奏、句法,在自然音域内。二喧叙性旋律:通常没有规范的节拍、节奏、句法。三,器乐化的旋律:讲究高超的技巧,各种器乐的华彩部分,声乐的花腔部分。
4, 旋律进行的三种形式:一,向上型:表现挺进、奋起、阳刚的特点。二,起伏型:抒情婉转,缠绵,跳进,激动,级进(四度以下),平缓。三,向下型:表现阴冷,哀伤。
5, 旋律和节奏的关系:在旋律中包括节奏,节奏可以离开旋律单独存在。
6, 和声:多声部音乐进行所构成的一系列重叠符合的车辆损失险音响现象,和声的音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程根据一定的规律和法则组成。
7, 和弦:几个不同的音同时发音就产生了和弦。
8, 音:各种乐器,人声,及其组合在音响上的特点。 按声音特点分为:抒情、戏剧、花腔。
9, 音区;也称音域,指音的高低范围,指能获得的音的极限音。 人声音区的分类:女高音:c1-c3 次女高b-b2 女中音 g-g2 男高音 c-c2 男中音A-#f1 男低音E-e1。
10,节拍:指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交替、循环重复。
11,速度:音乐的快慢程度。 力度:音乐的强弱程度。
12,复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同时存在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分为:对比复调(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旋律同时存在) 模仿复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旋律同时存在,在不同的时间出现)。
13,调式:指音乐作品中使用的一团音或一组音(一般不超过七个)围绕着一个中心音(即主音)形成的音形。
14,调性:指音乐作品中所体现出共有的特征,包括调式类别和主音的音高。
15,织体,织体主要是一种风格,一种手段。 分为单声织体、 多声织体(包括主调织体、复调织体)。
前奏曲(preldue)
1, 定义:序曲性乐章,位于其它音乐和赋格之前的乐曲,或构成组曲的第一乐章;或歌
剧的管弦引子,也可以是一首独立的钢琴短曲。
2, 产生与发展:15、16世纪为管弦乐、琉特琴、维吉纳尔琴等写作的即兴风格的自由曲,有试奏乐器、活动手指和准备后面乐曲进入等作用。 17世纪上半叶,前奏曲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一些组曲、赋格中,多数为键盘乐器演奏。作为主要乐曲开始以前的一段序奏,与后面的乐曲形成对比。 18世纪的前奏曲,大多数为一种小型的自由幻想曲。 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24首按五度关系排列的前奏曲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使前奏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器乐曲,并充满诗意。 大约从1842年以来,许多作曲家写一段短小的管弦乐曲作为歌剧的前奏曲,从而取代长大的序曲,音乐素材取自歌剧本身。 20世纪的前奏曲呈现多种情况,有的仍具有引子的功能,有的是独立的乐曲,还有的在结构上相当展开。
3, 主要曲目:一,肖邦e小调前奏曲(OP.28NO.4) 作品单乐思手法,创作于1839年。 二,肖邦b公司取名字大全免费小调前奏曲(OP.28NO.6) 创于1838-1839年间 又名“雨滴”。 三,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OP.28NO.15)也叫做“雨滴”。 复三部曲式ABA A段情绪明朗而抒情,右手是旋律,左手是同音反复。 B段情绪哀伤 好像是一个送葬队伍,左手的四分音符比喻成步伐。 再现部分A段 雨过天晴,明朗,采用均分的音型。 四,德彪西“亚麻头发的少女”
又名“金发女郎”,创于1910年。 钢琴曲,后改编为小提琴曲、长笛、竖琴等形式。 是“前奏曲集”中的第八首,主旋律带有五声音阶特点,音响柔和。 五,巴赫平均律 第一首 C大调 单乐思 六,威尔第 《茶花女前奏曲》 又译《茶花女序曲》 创于1853年,管弦乐曲。
进行曲(marce)
1,定义:主要是行军时使用的音乐,也可以为大人行走步伐作伴奏。 进行曲通常有四种节拍形式: 一,葬礼上用的4/4拍。 二,慢速的4/4拍。 三,快速的2/4拍。 四,加倍快的6/8拍。
2,产生与发展: 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悲剧中,原是一种舞曲,多用于众出场、退场的时候。 1599年,法国作曲家阿尔博创作的进行曲被认为是最早的发表的一首。 16世纪后,进行曲主要被军队采用,用于统一步伐和节奏。此时的进行曲不拘拍子,结构短小。 17世纪,进行曲开始运用于音乐艺术领域,通常称为现代进行曲,不仅用于器乐演奏,歌曲中的进行曲也很常见。(例如法国《马赛曲》) 18燃气热水器品牌排名世纪起,现代进行曲开始运用于各种大型器乐作品中,如交响曲、歌剧、清唱剧等。 19世纪,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进
行曲在法国得到了突出的发展(罗伯斯庇尔) 现代进行曲在发展过程中,早已突破仅用于军队的传统,进行曲广泛使用于各种庆典、集合的场合,如迎宾、婚礼、葬礼、国歌等。
3,特点: 节拍:通常采用双拍子,或四拍子,如4/4、2/4、6/8等,三拍子比较少。 曲式:一般运用带有再现的曲式结构,如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等。 速度:运用于军队和典礼的进行曲一般速度较慢如:阅兵进行曲每分钟75拍。 出现在歌剧、交响曲的进行曲根据作品需要速度各异,有时候甚至很快。
4,曲目 舒伯特《军队进行曲》 创作于1818年前后。原为四手联弹的钢琴曲。后来被编为多种乐器形式演奏。乐曲采用D大调,迅速的快板2/4拍,一开始就奏出号角性的引子。主题轻快活泼,富于跳跃感。 柏辽兹《拉克西进行曲》 又名《匈牙利进行曲》,创作于1846年。管弦乐曲,是为所创作的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沦》第一部分的选曲。a小调,2/2拍(拉克西,匈牙利王子。)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 (《仲夏夜之梦》) 创作于1843年,管弦乐曲,为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同名喜剧而作得配乐。 是其中的第六首,类似节日使用的欢腾进行曲。 瓦格纳《婚礼进行曲》 选自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的第一场,是一首优美生动的合唱曲,又名《真心诚意做向导》。 肖邦《葬礼进行曲》 是送
葬者的队列音乐,是悼念死者的小调式进行曲,18世纪的葬礼进行曲也有大调式的,肖邦这首葬礼进行曲是他《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被誉为世界三大葬礼奏鸣曲之一)B部分采用宗教歌曲《安睡吧,圣婴。》 苏萨《星条旗永不落》 创作于1787年,管弦乐合奏。这首广为流传的进行曲,欢快、明朗,令人振奋。 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 创作于1848年。“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将军,该作品以其命名。
三大葬礼进行曲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 贝多芬《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
夜曲(Nocturne)
1,定义: Nocturne,原意为“夜间的”,夜曲是指使人想起夜间情景或表达夜晚心情的作品,主要为钢琴写作,具有浪漫特征。
2,产生与发展: 夜曲是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菲尔德(1782-1837)于隐秘的角落解析19世纪首创的器乐曲体裁。 夜曲的产生与菲尔德的钢琴表演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菲尔德的钢琴在同时代中创立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旋律优美,情感细腻,抒情,但有时过于柔弱。他的
钢琴表演风格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乐派最早期的代表。 肖邦是他的后继者,赋予了夜曲多重的风格和寓意。在菲尔德等的拼音一味抒情、诗意的基础上,深化了夜曲的表现力,扩展了作品的规模,使夜曲可以表现更加广泛、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舒曼的夜曲强调离奇幻想的特点(表现在和声) 德彪西作有三首管弦乐夜曲,标题为《云》、《节日》、《海妖》。
3,小夜曲(serenade)、(Nachtmusik):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民间,这一体裁源于声乐作品.。是指游吟诗人露天黄昏时候演唱(可以有乐器伴奏,如吉他、曼陀铃)的爱情歌曲,诸如恋人之间在窗外放声歌唱。 但是在18世纪的时候,小夜曲由莫扎特的作品而引发了新的涵义,指的是小型乐队的合奏曲,有时候单独用管乐组乐器演奏,并扩大了规模,通常分为几个乐章。如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
4,夜曲和小夜曲的区别:一,一个源于中世纪,一个源于浪漫主义。 二,一个是作曲家写的,一个是民间的 三,一个是器乐、钢琴乐曲,另一个源于声乐作品。同:18世纪后,用于管弦乐队时,两种功能相同,均表达夜间的意境。
5,曲目:肖邦《升c小调夜曲》(OP27Nr1) 肖邦《降D大调夜曲》(OP27Nr2)创于1835年秋,钢琴曲。 肖邦《降E大调夜曲》(OP9Nr2)创于1830-1831年间。钢琴曲。
标题为“献给玛丽。普列埃勒夫人”。全曲共有三个主题的素材。按a a1 b b1 c c1的方式组成。 莫扎特《弦乐小夜曲》(K.525) 又名《G大调弦乐小夜曲》创作于1787年8月,原为弦乐合奏,后来改为弦乐五重奏、四重奏。最初这首乐曲有五个乐章,后来,第二乐章丢失,所有今天听到的一般只有四个重奏。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G大调,快板4/4拍。 柴可夫斯基《忧郁小夜曲》 创作于1875年,小提琴曲。献给当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在教的匈牙利小提琴家奥尔。这首作品具有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彩。采用管弦乐伴奏,行板。3/4拍。全曲描写了一个青年人从暗恋、热恋、失恋的心理过程,音乐的感染力很强。 门德尔松《夜曲》(选自仲夏夜之梦) 创于1843年,管弦乐曲。为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而做的配乐。这部作品一共由8首乐曲组成,《夜曲》为其中第五首,第六首是《婚礼进行曲》。夜曲表现的是剧中两对情人在夜晚的森林中酣然入睡的音乐。
练习曲etude
1,定义:专门练习某一方面的乐器演奏技巧而设计的乐曲。这个术语在钢琴家音乐方面尤指,只限改进一种技术细节的短曲。有的练习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即适合公开演出,又适合私下练习之用。
2产生和发展: 练习曲从产生似乎就伴随着键盘乐器的发展,最早的练习曲是18世纪为古钢琴写作的,如D。斯卡拉蒂。 现代练习曲产生于19世纪初,意大利钢琴家和作曲家克莱门蒂于1790年创作出版的《前奏曲与练习曲》是最早的近代钢琴练习曲。 随后克莱门蒂又于1817年编写出版了具有独立意义的练习曲作品,中译为《艺术津梁》(又译“登帕纳塞斯山之阶”) 浪漫主义中期开始出现了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其它乐器的练习曲,如法国的罗德。 肖邦最早创造了练习曲的意义,不仅使之成为独立的体裁,还把艺术性与技巧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3曲目: 肖邦《E大调练习曲》(OP10-3)创于1827年,钢琴曲,又名《离别练习曲》,改编为小提琴曲,名叫《旋律》 ABA单三部曲式。 肖邦《c小调练习曲》(OP10-12)又名“革命”。创于1831年,钢琴曲。 拉赫玛尼诺夫《降e小调图画练习曲》 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而作的《图画练习曲》其含义是用钢琴的技巧和音符来作绘画的表现,包括OP33与OP39各九首,共十八首。(这首曲子是OP39的第五首,全曲以三连音刻画的和弦的伴奏下进行) 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练习曲》(OP8-2)(选自兰州景点《12首练习曲》,创于1894-1895年) 李斯特《超级练习曲》之“玛捷帕”、“鬼火”、“狩猎” 李斯特的首《超级练习曲》创作于1851年,呈献给他的老师车尔尼。每一首都表现了高难
度的演奏技巧。
波尔卡poika
1,定义:快速适中的2/4拍子的舞曲,跳跃性很强。
2,产生与发展:波尔卡这种舞曲在1830年左右产生于波西米亚(今捷克西部)。四十年代广泛流行于欧洲各个国家,并成为许多现代舞的基础。 “波尔卡”这个词是从波西米亚语中的“半”字得来的,因为这种舞蹈的步子很小,是半步半步的跳,乐队里通常有手风琴伴奏。(波尔卡舞曲是常见的器乐曲,如19世纪施特劳斯创作了3100多首)。 波尔卡舞曲不仅仅是常见的器乐曲,还被用于歌剧和弦乐四重奏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