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后危机干预参考---灾后心理辅导手册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_百 ...
5.12 地震后危机干预参考---灾后心理辅导手册
一、灾后的身心反应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
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情绪反应
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悲伤、罪恶感
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愤怒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重复回忆
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失望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希望
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身体症状
‧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作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
‧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
‧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
二、纾解情绪与缓和身体症状的方法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变发生后,尽速的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式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与学生一同分担悲痛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的机会,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
别忘记家人和学生都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试着与他们谈谈
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
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单位表达
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
工作及开车要特别小心,因为在重大的压力下,意外(如车祸)更容易发生
三、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
面临重大的灾难,压力使人们产生一些短期的症状。但有时因为创伤过于强烈,例如一个人经验或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这些可能会使人们产生更为强烈的反应,如极度的害怕、无助或恐惧感。这种持续的状态(尤其是超过灾难事件发生后一个月),被称为「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经历这些症状的当事人,极可能需要专业人员进一步的协助。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包括:
1. 灾难的再次经验:指创伤事件不断地被一再经历,例如:灾难痛苦的回忆反复地侵入,包括影像、想法、或知觉到的事物
·事件反复痛苦地在梦中出现
·行为表现出像是灾难又再度发生,或是感觉到回到事情发生的当时
·从当事人的表现、谈话等线索中显示出心中强烈的痛苦,或出现生理上的反应,与此次灾难有关。
2. 逃避反应:指持续逃避和此次灾害有关的刺激或情境,例如:
·努力逃避与创伤有关的思想、感觉或谈话
·努力逃避会勾起创伤回忆的活动、地方或人们
·在回忆灾害的重要部分时有困难
·对于重要活动明显地降低兴趣或减少参与
·产生疏离感或与他人疏远
·情感、情绪减少(如没有爱的感受)
·对前途悲观(不期待未来的生活、婚姻、小孩、正常的寿命等)
3. 高度的警觉性:指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持续的处在高度警戒的状态,例如:
·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
·易怒或爆发愤怒
·注意力集中困难
·过度警觉
·
过度的惊吓反应
四、在帮助别人之际,别忘了照顾您自己
各种灾难让学生面临空前重大的压力。学校复学之后,学生心理复健的责任便直接落在教师的肩上。然而大多数的教师也是灾难的受害者,承受着丧失亲友、财产的伤痛,同时身兼受灾者与救难者的双重角。即便是自己未亲身经历灾害、失落亲友,但经由媒体的报导或亲友间的传述,也真确地感受到灾难的震撼。因此,在复学之后,这势必成为校园内每一位成员所必须立即面对的,若教师无法先平复自己情绪,将对学生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
故在此我们列出救灾人员在面临如此灾难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与自己能做的因应对策,期望能对教师情绪的平复有所帮助。最后,我们列出教师们在帮助学生时可能面临的挫折与
因应方式,希望能对教师辅导学生时有所帮助。
面对如此重大灾难之后,您可能出现以下反应:
Ø                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
Ø                对幸免于难产生罪恶感。
Ø                过份的为受害者悲伤、忧郁。
Ø                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亲友、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甚至出现暴躁易怒的情形。
Ø                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有无充分帮助周围的人。
Ø                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此时容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
Ø                对于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
您能为您自己做些什么
出现上述反应时,请注意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而您能为自己做的事,是利用以下的方式,试着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与痛苦,早日从哉变的冲击中恢复过来。
Ø                接受自己的感觉并将这些感觉与经验说给其它人听。
Ø                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状况,适时让自己休息。
Ø                多给予自己及周围其它亲友鼓励,彼此相互打气、加油,尽量避免批评自己或其它救难人员的救援行动。
Ø                接受他人诚心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然而,当您在学校面对学生,试图帮助学生走过大地震所带来的阴影与伤痛的过程中,很可能遭遇以下这许多的挫折:
Ø                因为觉得自己还可以为学生做的更多而产生挫折感与罪恶感。
Ø                为学生的遭遇感到十分悲伤,甚至由学生的反应与行为,回想到自己本身的情形,进而严重影响个人情绪。。
Ø                原来怀抱满腔热情想帮助学生,却因为学生拒绝谈论灾后创伤或拒绝关心而感到十分挫折。
当发生上述情形时,您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Ø                肯定自己有这些心理反应,如罪恶感、悲伤、忧郁等,都是正常的。
Ø                可以与其它教师讨论,相互支持、鼓励。
Ø                对学生多些包容。学生面临如此重大压力、伤害时,可能出现一些常行为,例如学生会很黏老师、愤怒攻击其它学生、或出现一些幼儿时期才会有的行为。
Ø                确认学生的需要,再提供可能的协助。
自助而后助人,期望这本手册提供的方式能帮助教师平复心情,使您更有心力帮助学生安心就学,如此不仅能协助学生度过心理的困顿,也能减轻学生父母的负担,不需花费更多力气安顿学生的身心,而投注更多的心力于家园的重建。
参考资料
1.地震后心理干预不可少
灾难一旦发生,大到整个社会、小到受灾个人和家庭,不仅经济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且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的局面都将受到考验。传统上当公共性灾难发生时,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救灾预案:民政部门组织调集大量物资运抵受灾地区,武装部门出动大批军人会同其他人员立即进行灾民的搜救,卫生防疫部门派出医疗队救死扶伤并开展防疫工作,公安部门保障灾区的社会治安……但灾民受惊吓的心理和丧失亲人和财产的悲恸却少有专业的和科学的关怀。
比如在一次突发的大厦火灾中,大量的人们互相拥挤践踏,一些人四处乱跑、慌不择路以至坠楼身亡;
许多脱离危险的人们不吃不喝、神情恍惚;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悲痛欲绝,一些人激动不安、谩骂指责,把怒气直指前来救援的工作人员,甚至静坐示威;一些搜救人员拒绝休息和饮食,连续作战已近耗竭状态;附近的许多居民彻夜不眠、提心吊胆、各种谣言开始四处散播……年逾半百的张老师的爱子不幸去世,老两口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再也没了笑容,整天闭门不出,天一擦黑就早早熄了灯。事隔两年了,两位老人不仅搬了家,杜绝了一切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而且不敢看到任何火灾的报道,不能进拥挤的大厦购物,儿子面目全非的惨状还会突然浮现在眼前而使老两口经常默默流泪……这就是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这种心理震荡在许多人心头将持续地存在,久久难以消除。
如果在救灾同时能有一支心理社会干预的队伍及时地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救援,将会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分担忧愁、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预防或减少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减少消极破坏性的行为和它带来的继发的伤害,帮助救援者稳定局面;促进救灾人员的心理恢复,使救灾者更富有成效地投入救援工作。
“心理干预”作为心理学术语,在以前的灾后重建中我们听到的并不多。灾后重建的”心理干预”。因为人目睹灾难而极易产生”创伤后遗障碍”,”心理干预”就是防止当事人及相关人员产生这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走出绝望、无助心态,最大限度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美国”9.11”之后,也是马上就对经历灾难的大多数公众进行”心理干预”,尽管如此,”9.11”在部分公众心
里的创伤还是没有愈合,可想灾难之于人的创伤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灾难的救助应该包括心理救助这一项。当然并不独”9.11”,去年SARS时期,就有专家对北京小汤山的医护人员和病人进行了心理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SARS的恐惧心理。
萧伯纳有句名言:让你疲惫的不是连绵不断的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实际上心理干预就是在帮助我们到这粒沙子。这粒沙子是我们经历了灾难后的心理障碍。
一个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老人现在几乎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地震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这是我看到的一个资料上说的。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救助与灾后物资救灾不同的是,前者是心理上的”救灾”,后者是物质上的”救灾”。物质救灾可以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而心理”救灾”则是解决长远问题。相比而言,我觉得心理上的救灾的意义更大些。
悲剧发生后,遇难者的家属和同事陷入了无比的悲痛中,很多人不思饮食、失眠、焦虑,有的家属悲痛欲绝。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使许多人要目睹死亡及毁灭,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灾难发生后立即进行灾后心理社会干预,可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付技能面对和经历
痛苦过程,尽快完成善后事宜,提高善后工作的效率。因此,灾后心理社会干预应是救灾和善后工作的
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对遇难者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使之尽快从灾难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应引起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精神科临床医生的关注。遗憾的是,目前许多部门没有认识。
在1985年哥伦比亚泥石流灾害中,一些有经验的精神卫生工作者组织起来展开了社会心理干预服务。他们除了向政府工作人员反映心理保健在整个灾后卫生工作中所处地位,提供有关灾后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外,还要对受灾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要向其他精神卫生工作者、儿科医生、家庭福利部门成员提供培训,讲授灾后不同阶段的应激反应、各种咨询技巧及应用,向社区普及灾后精神卫生教育的方法与技巧等。此外,他们还向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由于精神科专家的参与,使灾民较为顺利地度过了危机期。
此外,对灾后救援和善后服务人员的心理帮助也是灾后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要内容。特殊的工作性质使救援人员目睹灾后的惨况,面对痛苦的人,还要超负荷工作,救援者会出现许多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许多国家都会对救援人员进行预防性训练,帮助他们事先了解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帮助他们学习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应付策略和处理问题的技巧,促进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觉察,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灾难造成的损失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
灾难造成的心理创伤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的关注,一种全新的救灾方式——灾后心理干预应运而生。
从2005年开始,我国建立的灾后心理干预专家库正式开始运行。
国外心理救灾开展了40年,灾后的”危机干预”和”危机管理”系统,国外早已建立。
在上世纪60年代,针对个人心理受创以及遭遇挫折后想自杀的人而开展的公共服务就开始了。美国的洛杉矶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称之为”希望线”的心理疏导热线,这是心理专家针对想自杀人士的危机干预———也是最早的个人救助。
据介绍,几十年来,国外在灾后心理干预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应对策略,一次灾难就是一次灾后心理干预的经典案例。所以,在灾难发生后的现场,最先出现的除了警方、政府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之外,还有大量的心理医生。
灾后心理干预又被称为心理重建,顾名思义就是心理状态重新恢复的过程。与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所以不为人注意。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我国因经济发展原因,对灾后心理干预的投入较少,受灾人的心理问题未受到社会的全面关注,但是不等于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大灾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
地震。
我国建立灾后干预组织2004年,我国第一次筹划建立心理干预专家组。
据介绍,我国首次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的尝试应该是在1994年。当年,新疆的克拉玛依发生大火,共有300余人遇难,其中288人是中小学生,另有130名重伤员住院。国家卫生部从各地抽调了心理专家赶赴灾区进行工作,这次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心理重建和心理干预工作会越来越普遍地开展,随着我国对灾难应对策略的完善,救灾与灾后的心理干预将会被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今后,心理干预将成为灾害救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目前的状态中,一方要信息透明,多听专家的分析,稳定情绪,另一方面,助人自助,将注意力转移到可以帮助的人身上,互相扶持也可缓解自身焦虑。如遇到心理危机一定要寻
>唐山地震死多少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