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学沙漠学考试复习知识点
⽔保⼳⼳贰⼳柒
第⼀章绪论
⼀、沙漠、沙地的物理意义及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沙漠:⼲旱⽓候区(湿润指数⼩于0.2)地⾯覆盖着由⽯英等细⼩矿物颗粒组成的松散聚集物。在风的吹扬下形成⼤⼩形态各异的沙丘,沙丘之间呈⾯积不等的丘间低地,构成了连绵起伏的浩瀚沙海。沙地:在半⼲旱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沙质⼟地,由于受⾃然和⼈为因素综合影响和⼲扰,或当沙漠化、风沙过程发展到顶极阶段形成风蚀风积地貌景观的地理环境实体。
相同点:1、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基本相同
2、植被以沙⽣植物为主
3、以风沙⼟为主的⾮地带性⼟壤
4、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风蚀和沙埋两个突出现象
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不同点:1、成因:沙漠是⾃然因素起基本的主要的决定性作⽤,⼈为因素是辅助从属作⽤;
沙地形成是⼈为因素起⾸要作⽤。
2、⽓候带:沙漠:⼲旱极⼲旱地区
沙地:湿润、半湿润、半⼲旱地区
3、⽣物带:沙漠:荒漠半荒漠区
沙地:草原到森林区
4、风沙活动:沙漠流沙⾯积⼤于沙地;
沙地风沙活动强度低于沙漠、沙丘移动速度⽐沙漠缓慢,⽣态系统
逆转容易。
⼆、荒漠化:包括⽓候变异和⼈类活动(原因)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旱、半⼲旱和亚湿润⼲旱地区(特定⽓候区:湿润系数0.05~0.65)的⼟地退化(实质)
三、沙漠化:沙质荒漠化的简称
四、我国1994年开始荒漠化检测;现⾏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体系每隔5⽇年进⾏⼀次监测2001年1⽉4⽇公布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结果:
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地⾯积262.37万Km2;5年间年均减少2491 Km2 ;沙化⼟地⾯积173.11万Km2;5年间沙年均减少1717 Km2 ;
中国⼟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呈整体得到了初步遏制,荒漠化和沙漠化⼟地持续净减少,局
部地区仍在扩展的局⾯。
五、中国纺纱治沙法是2001年公布的
六、中国第⼀条沙漠铁路,1958年开通的包兰铁路
七、6⽉17,荒漠化⽇
第⼆章⼲燥⽓候与荒漠
⼀、荒漠的概念(热、冻荒漠)
热荒漠:荒漠作为⼀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植物稀少,因⽽限制了⼈类活动的⼲旱地区,或
者指没有⼈⼯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也称为狭义荒漠(传统荒漠)。
冻荒漠:在地球上还分布着⽓候⼲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植被贫瘠;地貌营⼒以寒冻风化作⽤占主导的⾃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
⼴义荒漠:热荒漠和冻荒漠两者的统称。
⼆、热、冷沙漠
冷热沙漠的区分主要是根据温差指标,把年温差很⼤、⽇温差也⼤的沙漠称为冷沙漠,反之称为热沙漠。
区别:热沙漠:低纬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压内;年、⽇温差⼩。
冷沙漠:中纬度温带⼤陆内部;年、⽇温差⼤。
三、荒漠类型的划分
1、地理学分类(⼜称⽓候带分类或成因分类)
(1)热带、亚热带荒漠:位于全球南北纬15-30°之间,⼤致以南北回归线为中⼼的⼤陆上。撒哈拉荒漠、
西南亚荒漠。
(2)温带、暖温带荒漠:南、北纬35-50°的内陆深处,⼤⾯积的中纬度荒漠只出现在中亚:卡拉库姆、克齐尔库姆、塔克拉玛⼲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为其核⼼部分。
(3)滨海荒漠:有寒冷洋流经过的西海岸地带。如拉丁美洲西南部荒漠、西南⾮荒漠。其独特之处是多雾,故⼜称为雾漠。
(4)极地与⾼⼭荒漠:⾼纬南北极处的极地寒漠,及中纬度⾼⼭寒漠。
2、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分类
四种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或盐碱漠
3、热量条件分类
分为热荒漠与冻荒漠两种类型
4、⼲燥度分类
分为极端荒漠、荒漠和半荒漠:
K≥16为极端荒漠;K值介于4-16为荒漠;K值介于2-4为半荒漠。
四、⼲燥⽓候的成因
综述1:①⼤⽓的下沉作⽤;
②缺乏潮湿空⽓;
③缺乏⽓压扰动。
综述2:①常年产⽣持续下沉⽓流是形成⼲燥⽓候的主要原因。副热带⾼压带,⾼⼭阻挡的⾬影区;
②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中⽔分贫乏,难以成云致⾬;
③洋流经过、空⽓变冷⽽趋于稳定的状态,缺乏⽓压扰动。
五、中低纬度⼤陆西海岸为什么能形成⼲燥⽓候
1.在低纬度和中纬度地带,受副热带⾼压影响,⼤⽓下沉作⽤。
2.⼤陆的东岸⼀般有暖流经过,⽽在⼤陆的西岸⼀般有寒流经过。寒流是从⾼纬度流向低
纬度的低温⽔流,影响下层空⽓使其降温,当下层空⽓冷却到零点,就会形成雾。3.寒流上空⼀定范围内⽓温是随⾼度增加⽽增加(逆温),具有稳定的层理,这种稳定的
⽓团不可能形成降⽔。
4.⼤尺度底层风平⾏于海岸时,地表摩擦⼒⽐海⾯⼤,导致风向低压偏转,海岸附近底层
辐散,质量守恒使得空⽓产⽣补偿性下沉,降⽔减少。
5.海雾被海风吹向陆地,但因陆地较暖,雾很快消失,很难形成降⽔,形成陆地西岸热带
多雾荒漠⽓候。
6.热带多雾荒漠⽓候特点:雾⽇频繁、空⽓湿润、降⽔奇缺、⽓候不爽。
第三章沙漠的形成与分布
⼀、世界荒漠的分布
⼆、我国沙漠分布及成因
1.分布
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北部及东北西部。
北纬35-50度、东经75-125度。跨越多个⾃然地带。
新疆、内蒙古、⽢肃、青海、陕西、吉林和⿊龙江、辽宁等。
新疆分布⾯积最⼴、塔克拉玛⼲沙漠⾯积最⼤,巴丹吉林沙漠沙丘最⾼,柴达⽊盆地沙漠海拔最⾼
⼋⼤沙漠、四⼤沙地。
2.成因
沙漠是⼲燥⽓候的产物,沙源是物质基础,风是运动动⼒,⼈为因素促进和激发沙漠化这⼀⾃然过程
1⼲燥⽓候(位置、地形、季风)
2丰富沙源(盆地)
3强劲的风⼒(季风)
4过度经济活动和战事(民族间、国家间)
3.中国沙漠分布的特点
(1)我国沙漠呈⼀条弧带状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地上。
(2)横跨多个⾃然地带
(3)深居内陆盆地和⾼原
(4)⼋⼤沙漠,四⼤沙地,少量海岸沙地
(5)新疆沙漠分布最⼴,塔克拉玛⼲沙漠最⼤
(6)柴达⽊盆地沙漠,属于⾼寒⼲旱沙漠
三、巴丹吉林沙漠
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沙漠。以“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古庙”五绝著称。必鲁图峰海拔1617m,相对⾼度530多m,
五、沙漠的类型
按成因划分:1、回归线型沙漠(⽓候沙漠-⼤⽓环流)
2、寒流海岸型沙漠(冷洋流作⽤)
3、⼤陆内部沙漠(地形沙漠-⽔汽远近作⽤)
4、⾬影沙漠(地形影响产⽣的沙漠)
思考题
1、中国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度之间,欧洲分布在北纬38度47分-北纬71度08分,为什么少沙漠?
沙漠是⼲燥⽓候的产物,就世界⽽论,⼲燥⽓候的形成主要与纬度、海陆位置和⼤⽓环流等因⼦有关。
中国沙漠是在⼲燥⽓候(位于欧亚⼤陆东南部季风盛⾏地带,夏季降⽔⽔汽主要来⾃西南、南和东南沿海,西北和内蒙地区深居欧亚⼤陆内部,远距海洋,特别是他的南部和东部边缘有许多⾼⼭,阻挡夏季风的深⼊,夏季少⾬;冬季受西北利亚冷⾼压控制,⼲燥的⼤陆⽓团和北冰洋寒流倾注直泻。导致异常⼲燥寒冷。)和具有丰富的沙质来源(⼲旱盆地周围丰富的沙源)等⾃然条件及其⼈为因素(乱伐乱牧、战争等)的影响下,长期发展演变⽽成的。
欧洲西⾯⾯对⼤西洋,东南背靠欧亚内陆,地形以平原200⽶为主,东部⼭区。⼤陆西海岸⼤西洋暖流北上,受来⾃⼤西洋湿润⽓流的影响,⼤部分地区降⾬丰富,西部沿海2000毫⽶左右,东部较⼲旱,降
⾬量300-500毫⽶。⼤部分地处北温带。西部⼤西洋沿岸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多⾬雾,是典型的海洋性温带阔叶林⽓候。东部远离海洋,属⼤陆性温带阔叶林⽓候。东欧平原北部属温带针叶林⽓候。北冰洋沿岸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短促,属寒带苔原⽓候。南部地中海海沿岸地区冬暖多⾬,夏热⼲燥,属亚热带地中海式⽓候。
2、为何同在北纬15°~30°,西亚和北⾮沙漠⼴布,⽽我国江南地区却是“鱼⽶之乡”?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压和⼲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旱的北⾮,加之⾼原边缘有⾼⼤⼭系环绕,所以⽓候⼲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候。降⽔很少,蒸发强烈。年降⽔量多在250毫⽶以下,降⽔较多地区⼀般也不超过500毫⽶,是世界著名的⼲燥⽓候区。受降⽔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流区⾯积⼴⼤,地表径流贫乏,河⽹稀疏。
我国15°-30°位于亚热带季风⽓候。按⾏星风系的⽓候分带,我国属副热带⾼压带控制的⼲旱区,但由于海陆差异及青藏⾼原隆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改变,季风环流改变了近地⾯层⾏星风系的环流系统,变⼲旱的⼤陆性⽓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候,变⼲旱的荒漠景观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景观。简单的说,我国东临太平洋,夏季受海洋湿润⽓流影响,遇到⼭脉,降下丰沛的地形⾬。所以15°—30°,我国的降⽔多,⽓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
⽶之乡”.
3、简单论述沙漠的形成过程:
沙漠是1)⼲燥⽓候的产物,2)沙源是物质基础,3)风是运动动⼒,4)⼈为因素促进和激发沙漠化这⼀⾃然过程。
1)哪⾥有⼲燥⽓候哪⾥就有沙漠发育的⽓候条件。⼲燥⽓候不仅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动⼒条件,⽽且使沙源裸露,风沙⼟壤含⽔量低,起沙风速⽐较⼩,造成风沙作⽤的良好环境条件。
2)基岩风化及其河流冲刷作⽤,形成基岩风化残积和坡积物、河流冲积物、冲积—湖积物、洪积—冲积物;这些物质⼀旦被暴露在地表,在⼲旱的环境条件下,即成为风沙运动的主要沙物质。
3)在⼲燥⽓候条件下,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风的营⼒代替了流⽔为主的营⼒,地表的沙物质被风吹扬、搬运、堆积,导致沙丘形成及沙漠的充分发育。
4)⼈类历史时期,由于⼈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如过渡采伐、樵柴、放牧、⽔资源开采等;战争破坏植被和⽔利措施等激化或直接促进沙漠扩⼤。
4、如何理解⼈类起到激发和促进沙漠形成的⾃然过程?
⼈类历史时期,由于⼈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主要从两个⽅⾯影响沙漠化进程。
战争破坏对⽔系的影响,如是河流改道,导致沿途冲积物等沙源物质暴露,⼟壤⼲旱激发沙漠化的产⽣。
过度的农业⽣产经济活动如如过渡采伐、樵柴、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在⼭区,可减少降⾬量,从⽽减弱平原区⽔分的,另⼀⽅⾯冲积平原区植被的固沙、阻沙功能减弱,防风效益降低,促进沙漠化过程。
不合理的⼯业⽣产,如公路和铁路建设、矿业开采过程对植被破坏并没及时恢复植被,竖井采矿导致地下⽔位下降、地⾯裂缝等对地上和植物破坏等,导致下伏沙层活化,激发或促进沙漠化进程。
第四章
⼀、沙漠变迁:就是指沙漠⽣、消、扩、缩的历史变化过程。
⼆、沙漠化;沙质荒漠化,它是荒漠化的⼀种类型。
三、荒漠化的四个阶段
(按照沙漠化发展程度划出的四种类型特点?)
1、潜在沙漠化区:尚未发⽣沙漠化,或刚刚开始,但存在发⽣发展的潜在条件。
2、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地区:地表出现风蚀、粗化(砾质化)或⽚状流沙,灌丛(草丛)沙堆的地区。
3、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区:出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或沙堆,⽽且连成若⼲⽚,风沙活动加剧,⼟地资源显著丧失。
4、严重的沙漠化区:⼴泛分布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沙堆,可占地区总⾯积的50%以上。)
思考题:
1绿洲消失的原因
2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
1)截⽌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地⾯积262.37万Km2,沙化⼟地⾯积173.11万Km2 ,分别占国⼟总⾯积的27.33%和18.03%。
2)五年间,全国荒漠化⼟地⾯积年均减少2491 Km2 ,沙化⼟地⾯积年均减少1717 Km2 。
3)我国⼟地荒漠化和沙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地持续净减少,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4)第四次与第三次监测间隔5年内,防沙治沙呈现四个重要变化。
⼀是荒漠化和沙化⼟地⾯积持续净减少。5年间,全国荒漠化⼟地和沙化⼟地分别⽐上次监测时减少0.47%和0.49%。
⼆是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持续减轻。
三是沙区植被状况进⼀步改善。
四是重点治理区⽣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五章沙物质及其基本性质
⼀、名词解释
1.沙物质:能够形成风沙流的所有地表固体碎屑物质。
2.当量直径:具有相同体积的球体直径。
3.中值粒径:对应于重量百分数为50%的粒径。
4.分选系数:Sc = (d 75 / d 25)或(d 75 / d 25)1/2
⼆、沙颗粒旋转原因
1) 沙颗粒⼤⼩不⼀,形状各异,表⾯粗造,在沙⾯上排列是随机的,⼀旦被风⼒吹动,颗粒表⾯在摩察和颗粒阻⼒⼒矩等合⼒⼒矩作⽤下的运动是势必是旋转运动。
2) 沙颗粒对地⾯颗粒的偏⼼碰撞使颗粒跃起后作旋转动运动,,然后在惯性⼒的作⽤下,颗粒在空中运移也作旋转运动。
3) 空中旋转运动的颗粒碰撞后,使颗粒旋转运动的旋转轴和旋转形式发⽣变化,从⽽使风沙流中的旋转运动更加多变和多样化。
4) ⽓流涡体切变的变形作⽤促进沙颗粒作旋转运动。
三、沙鸣现象产⽣的原因——筛匀汰净原理
四、极细沙颗粒特性
①表⾯积⼤:同体积的沙颗粒。极细沙表⾯积较⼤。
②附⾯层(边界层)保护:
③絮凝
④粘结性强
五、沙颗粒运动过程碰撞对产⽣风蚀、磨蚀的作⽤(各⾃总结,不到答案)
六、流体起动\冲击起动对风蚀的物理意义
起动性质不同:流体起动为风蚀性起动,冲击起动为置换性起动。
分选性不同:流体起动具有主动分异性,冲击起动具有随机分异性。
关系:两种起动兴衰与共不可分割。
七、沙颗粒颜⾊—取决于矿物成分并随环境条件的改变发⽣变化
⼋、风沙⼟的体特性休⽌⾓:31~34度
第六章沙漠地区的⽓候
⼀、沙尘暴与风沙流有何区别?
沙尘暴:指强风把地⾯⼤量沙⼟卷⼊空中,使空⽓特别浑浊,使⽔平能见度⼩于1公⾥的天⽓现象。
风沙流:当近地⾯的风速⼤于临界起沙风速(约5m/s)时,沙粒就能被搬运形成⽓固两项流体称为风沙流。
1、形成原因:沙尘暴:强劲风⼒、丰富的沙尘、不稳定的⼤⽓。
风沙流:⼤于起沙风的风⼒、松散的沙物质、⼲燥的沙表⾯。
2、物质组成:沙尘暴:尘埃、沙颗粒、砾⽯、⼯矿尾矿等。
风沙流:沙物质0.05-1毫⽶,更多的是0.05-0.25毫⽶之间。
3、结构特征:沙尘暴:风沙墙耸(song)⽴,可达300-400⽶⾼。
风沙流:贴近地表运动现象;绝⼤多数沙颗粒在30厘⽶以内运动。
2⽐较不同地区的⽓候资源差异,如何利⽤这些资源?
(⽔资源,热资源,光资源分别分析)
第七章
⼀、沙漠地区的地表⽔包括哪些?
主要指河流、湖泊、⽔库⽔及区内⾼⼭的冰川积雪。
严格说来,露、霜等凝结⽔也应被算作地表⽔。
⼆、沙漠地区的地表径流及其特点
沙漠地区地表⽔贫乏,河⽹稀少,⽔量⼩,多数为内陆河,也有外流河。
1、外流河特点:①数⽬不多,多数为⼤河
②上游多发源于⾼⼭、降⽔充沛、汇⽔充⾜
③对沙漠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2、内流(陆)河特点:①河道短、流程多变
②流量⼩、数⽬多
③含沙量⼤,经常改道,留下众多“古河道”、“⼲河床”
三、⽔资源计算⽅法:以流域为单位,地表⽔+地下⽔-重复区
第⼋章
⼀、荒漠⼟与⼲旱⼟的对⽐
(⼀)荒漠⼟:也称漠⼟、漠境⼟,系指在漠境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壤。
a.形成条件:①降⽔稀少;
②⽣物累积过程显著削弱;
③CaCO3在表层聚积,较易移动的⽯膏和易溶性盐类也淋洗不深;
④聚集⽯灰的表层、⽯膏聚集的中层和累积易溶盐的底层。
b.成⼟过程:
①⽣物累积过程显著削弱(与⼲旱⼟相⽐),缺乏明显的腐殖质层。荒漠⼟表⾯发⽣了明显的漆⽪化、龟裂化过程,并形成特有的荒漠结⽪。
②⼟体很薄,并表现为“原始性”。
③由于降⽔稀少,⼟体中各种元素基本上不发⽣移动或移动极弱,CaCO3在表层聚积,较易移动的⽯膏和易溶性盐类也淋洗不深。
④⼟壤剖⾯的发⽣层次⽐较明显,从上到下依次为:聚集⽯灰的表层、⽯膏聚集的中层和累积易溶盐的底层。
“四化⼀积累”:漆⽪化、龟裂化、砾质化和碳酸盐的表聚化;以及⽯膏易溶性盐分的累积是荒漠⼟形成过程的基本特点。
c.剖⾯特征:
①⼟壤的组成与母质⾮常近似,腐殖质含量很低,通常在0.5%或0.3%以下。
②地表多砾⽯、龟裂,⼟壤表层为孔状结⽪层和结⽪下的鳞⽚状层;亚表层具有“黏化”和“铁质化”的红棕⾊紧实层。
③⼟层中普遍含有⽯膏和较多的易溶性盐类。
(⼆)⼲旱⼟:具⼲旱⼟壤⽔分状况或具盐积层(导致⽣理⼲旱)的⼟壤。
a. 形成条件:①降⽔稀少
②⼟壤受淋溶作⽤较弱,⼟壤下部均有明显钙积层
③腐殖质累积过程和钙积化过程
b. 成⼟过程: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壤形成过程,腐殖质累积过程和钙积化过程。以物理风化为主,有时地表或地下有碳酸盐可溶性盐类的积聚。
c. 剖⾯特征:
①由于⽓候条件较⼲旱,⼟壤受淋溶作⽤较弱,⼟壤下部均有明显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
②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壤,故腐殖质含量⾃表层向下逐渐减⼩。
③⼟壤反应为中性⾄碱性。
⼆、风沙⼟概念
风沙⼟是发育于风成沙性母质的⼟壤。其主要特征是⼟壤矿质部分⼏乎全由细砂颗粒(直径在0.25~0.05毫⽶)组成;剖⾯层次分化不明显,仅有A层(有机质层)和C层(母质层),缺乏B层(淀积层);风蚀严重,⼟壤处于幼年阶段。
三、沙结⽪与⽣物结⽪关系
沙结⽪:流沙向半固定、固定发展过程中,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上出现较明显的⼟壤形成特征。微⽣物⽣化活动,⽆论是⼟壤呼吸强度、氧化作⽤、固氮作⽤、纤维素分解作⽤都随着结⽪的发育程度⽽显著增强。因此可见,在沙⾯结⽪形成和流沙成⼟过程中,微⽣物起着其重要作⽤。另外,结⽪形成愈早,发育时间愈长,藻类(蓝藻和硅藻)就愈多,故⼈们称之为⽣物结⽪。
四、沙⾯物理结⽪的物质基础/先决条件:0.063mm的⼤⽓降尘
沙⾯物理结⽪的动⼒条件:降⾬频率及⾬后强烈蒸发
沙结⽪形成与流沙成⼟过程的转化条件:微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物的综合作⽤五、在固沙区的结⽪以下各层直到3m深处(甚⾄到5m深)含⽔量均低于流动区,结⽪愈厚,这种差异愈明显。
六、沙⾯物理结⽪不同阶段的特点:
①松脆粉末状结⽪:厚约0—2mm,呈浅灰⽩⾊薄层的尘粒,易碎,⼿拿即破散。这种结⽪
②松脆薄⽚状结⽪:厚约2—4mm,呈灰⽩⾊,有⼀定固结⼒,⼿能拾起,成⽚状,较脆,以沙丘的背风坡和迎风坡下部最明显。这种结⽪在设置草⽅格沙障和栽植植物2~3年后,
③较紧密的⽚状结⽪:厚约4—8mm,地表紧密,有⼀定粘性,常与沙粒胶结成硬壳,并有植物残落物,硬壳内还有丝状粘结物。这种结⽪在⼀定程度上能抗风蚀。
④紧密的⽚、块状结⽪:厚约10mm或更厚,表⾯呈灰⿊⾊,有粘性,紧密,不易受风吹蚀,地⾯已呈固定状态,结⽪呈较厚块状。抗风能⼒很强。
第九章沙漠中的植被
⼀、中国沙漠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有:
①荒漠(包括⾁质刺灌丛)植被型组;
②草原和稀树草原植被型组(⼀部分)。
⼆、中国地带性荒漠植被型组包括
(1)⼩乔⽊荒漠(梭梭荒漠系、⽩梭梭荒漠系)
(2)半灌⽊、⼩半灌⽊荒漠(沙拐枣荒漠、沙冬青荒漠、柠条荒漠等)
(3)垫状⼩半灌⽊(⾼寒) 荒漠(垫状驼绒藜⾼寒荒漠等)
(4)⾁质刺灌丛(仙⼈掌类⾁质刺灌丛等)
三、花棒和踏郎形态特征区别?
(1)踏郎具有串根繁殖能⼒,所以成⼩⽚分布,花棒单株分布;
(2)⼩叶⽚退化程度不同,花棒退化严重⼩叶⼏乎全部退化,踏郎保留的⼩叶较多;(3)花棒⾼⼤,具有⽐较粗壮的“主⼲”,⽪粉红⾊且剥裂,踏郎⽐较低矮,枝条绿⾊;(4)踏郎果实扁平,花棒果实近球体。
四、⽩沙蒿和⿊沙蒿形态特征区别?
两者都属于菊科⼩半灌⽊,两者主要区别在于
(1)⽩沙蒿主要⽣长在半流动沙地;⿊沙蒿主要⽣活在固定沙地;
(2)⽩沙蒿⽼枝条灰⽩⾊,⿊沙蒿枝条铁红⾊;
(3)⽩沙蒿主茎较明显,枝条分枝位置⽐较⾼,⿊沙蒿主茎不明显,枝条分枝位置⽐较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