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街建筑历史风格介绍
哈尔滨中央大街调研报告
一、 中央大街的历史,包括中央大街形成及演变过程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最繁盛、最有规划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其角就有如香港的弥敦道。整条街区分为多个不同的段落,两旁耸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货公司,便是有名的时装店及特食肆。由于街上禁止车辆行使,因此不论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样是川流不息。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现在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了集休闲、游览、购物为一体的步行街。
哈尔滨是一座被欧洲文化所宣染的多彩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之称走在中央大街上,映入人眼帘的比比皆是华美的欧式建筑。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被称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一百多年来,不仅是一条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艺术博览街,中央大街曾被授予“国家人居环境范例最高奖”。
中央大街的历史
   
1896年6月3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秘约》,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中东铁路在中国东北大地上延伸……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开始铺设,哈尔滨段松花江南岸的古河道渡口成为卸货的码头。这里原是900年前女真人完颜氏家族崛起之地,方圆是一望无垠的湿地,苇子在漂满浮萍的水泡中随风摇曳。中东铁路的铺设,破坏了这里的宁静,铁路工程局所需的筑路机械和材料,从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和伊曼起程,上溯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运抵哈尔滨。中央大街北头防洪纪念塔以西,便是当年的卸货场地。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沼泽和苇塘中碾出了一条泥泞的土道,形成了一条街。这街就是后来的中国大街(中央大街更名前被称为中国大街)。
中东铁路工程的加速,聚集此地的劳工的日益增多,中东铁路工程局将靠近码头的荒地划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居民和劳工,沿路两侧筑屋安家,并命名为“中国大街”,其寓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到了1900年“中国大街”已具雏形。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挖设阴沟以利排出街上积水。街面铺上木板、铁皮,在各十字路口架着木桥,供人行走方便,骡马车和挑担的劳工在
这条大街上来去匆匆。雨后泥泞不堪,天晴尘土飞扬一派中国农村乡镇景象
随着沙俄殖民主义者一步步蚕食,中国大街的土地被殖民者租卖招商。1902年开始,这里大兴土木,街两侧遍布建筑工地。一时间洋人商贾云集,洋行店铺,重楼叠宇,路标、牌匾多用俄文,他们所经营的也尽是洋货。虽称“中国大街”却充满了异国情调,与“中国大街”的称谓已名不副实。中东铁路的修筑和哈尔滨的开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国内战争使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云集到哈尔滨。中国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面孔。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外国侨民,把随身携带的金钱和财产花到在这里建筑家园上。他们在哈尔滨寻到了失去的乐园,按照自己民族样式建起街道、商店、宅园,流亡者在异国他乡获得了生存环境使心灵得到慰藉。
中国大街,更是建筑师们展示才华的理想场地。那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坐落这条大街上的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是名声远扬。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大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均有出售。中国大街兴起之后,两侧相继建起一条条辅街。由于当时哈尔滨为铁路附属
地,市政权、警察权等为俄国所攫取,市区街道皆为俄文街名,高加索街、沙曼街、八杂市街……充斥着异国味道。由于中国大街是建在沼泽上的,每逢春夏之交,车辆行驶在大街上,路面犹如海绵一般,稍有不慎车就会陷进地里, 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特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把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大街顿时显示出高贵的气派。使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凿,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面包,人们也把它叫面包石。传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而当时一块银元足够寻常人家一个月的伙食费,足足有一公里长的中国大街真可谓是黄金铺路。
1926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权,1927年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改俄文街名为中文街名,1928年7月,中国地方当局顺应民意,将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同时改换街牌。中央大街成了哈尔滨最洋气的街道。那些没有到过莫斯科巴黎罗马的人在这条街上尽情感受到异国风情,领略到欧式建筑的风采。而那些曾游历过世界的人,在这条街上感受到的是欧罗巴的文化气息。这条街上处处展示出哈尔滨“国际都市”的风情。
九一八事变”以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乐土。到处挂着膏药旗,中央大街方砖石上传来的是穿着和服的日本艺伎踢踢踏踏的木屐声、日本宪兵骄横姿行的铁蹄声……大街在滴血、
在流泪……1932年,也就是哈尔滨沦丧于日寇之手的第一年,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当时水位海拔标高至119.72米时,年久失修的江堤,突然溃决了,无情洪水像猛兽一样汹涌澎湃地冲进街市,顿时一片汪洋,全市险被洪水淹没。当时中央大街水深1米,交通断绝,车马停驶,小船在街中行进。全市男女老少相率奔命,登房上屋的危在旦夕,坠溺水中的呼救不应,真是惨不忍睹。侥幸逃出的人避难于高地,到处搭起了破烂窝棚,灾民大多是赤手空拳,粒米皆无。
《滨江时报》上有这样的记载:“老人小孩尽先救济,按人发给证书,凭书发给面包,而饥饿之灾民,每人仅给一片,时演争夺战……此种凄惨状况,见者没感战愧之不置。”饥寒交迫,疫病又乘机袭来,死于的到处可见,一处处死亡者即千余人。日寇汉奸们,也不得不承认“此次民众受患颇重,流离颠覆,饥溺相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水退后,路边杂草丛生,灾民饥寒交迫,中央大街在昏暗中呻吟流泪。许多人开始背井离乡,流浪逃亡。于是一支凄婉的歌从中央大街北头响起,沿松花江唱着,传遍大将南北:“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14年的日伪统治,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苦难和耻辱。中央大街记录下许许多多的历史疮疤,也见证了反抗者寻自由、求解放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哈尔滨人在这条街上淌过血流过泪,经历过任人宰割的苦难之后,于1945年迎来了大地重光,次年又迎来了解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筹备会就是在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举行。 中央大街面包石上走过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游行队伍;走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士兵;走过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开垦北大荒的战士;扭过庆祝公私合营的秧歌……1957年哈尔滨又一次发生了特大洪水,水位高出历史最高值24厘米,洪水以每昼夜51厘米涨差的速度向哈尔滨市袭来,逐形成哈市特大洪峰。在特大洪水袭击面前,哈尔滨市人民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解放军官兵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抗洪的最后胜利,保卫了哈尔滨市的安全。在这次防汛斗争中,哈市沿江筑成了全长达104.80公里的永久性长堤。
>中国名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