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
宁波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波鼓楼 图片来源:住建部
一、城市概况
宁波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是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城市处于三江(姚江、奉化江、甬江)交汇之处,历史上水网密集,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格局。进入中华民国以后,大量塘河被填埋,河流大幅度减少,但其城市基本格局和形态仍保持水乡特征。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府治移至三江口,为宁波建城之始,此后宁波城始终是州府级行政中心。至少从唐代开始,宁波就是我国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我国连接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宋代以后,宁波文化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至明清时期,其文化已高度繁荣,是浙东学派活动的主要城市。战争后,宁波成为我国最早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是我国近代化过程起源地之一。宁波人有长期经商传统,形成了现代宁波商帮,至今仍活跃在国内外经济领域。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宁波城市风貌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目前保存比较完好,体现宁波历史特的主要有月湖等八个历史文化街区。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宁波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 图片来源:住建部
二、历史沿革
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东周时期,这一区域属于越民族活动地区。春秋末期,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句践灭吴,“越使吴王居甬东”(
《春秋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这是古籍中第一次明确今宁波地区属于越国的记载。《国语·越语上》中更明确说明:“句践之地,……东至于鄞”。
秦汉属会稽郡。此后直至陈,其上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与辖区略有变化,但宁波所属基本行政单位基本不变。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省并郡县,余姚、鄞、鄮省入句章县,今宁波属之。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采访使齐澣奏以越州之鄮县置明州,“以境有四明山为名”(《新唐书·地理志》),州治鄮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明州。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浙东观察使薛戎上书,“明州北临鄞江,地形卑隘,请移郡于鄮县置”(《乾道四明图经·总叙》),明州府治迁至今三江口地区,此后,此地一直为州府级行政中心。
自长庆元年移州城以后,宁波的政区沿革主要为辖区、名称、行政等级等的变迁,而城市位置没有变动。
唐末,钱镠割据浙江,宁波为其势力范围。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钱镠于明州置望海军。
宋初,建隆元年(960年)升为奉国军节度,以吴越王钱俶之弟钱亿为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王纳土归宋,明州由宋政权直接管辖,属两浙路。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因新君宁宗曾为明州观察使,升明州为庆元府。
元代,为庆元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明太祖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鄞县单仲友上奏:“明州同国号,请更名。上以郡有定海县,海定则波宁”(《嘉靖宁波府志·序》),定名宁波,此后一直相沿未改。
清代,宁波属浙江省,设宁绍台道,驻宁波。
民国初废府留县,宁波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划鄞县城厢及郊外六七里地置宁波市,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撤市,重属鄞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后,省
以下分设专员公署,属浙江省第五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和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辖境属浙江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浙东解放,析鄞县城区设宁波市,直属于省。并设宁波专员公署,驻宁波。1983年7月撤销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管县体制。1984年调整扩大市区,析鄞县福明乡和石碶、潘火、望春乡的部分境域入市区,并划镇海县沿海、沿江地带置滨海区(后分为镇海、北仑两区)。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1988年3月批准为有制订地方性法规权限的较大的市。1994年宁波被确定为中国副省级城市。2002年鄞县撤县建鄞州区。
历史建筑-海曙区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费家巷林宅
>中国风景名胜图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