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黄志敏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22期
作者:黄志敏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22期
摘要:内蒙古地区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生态草原旅游,推动了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该地区生态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着重分析了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提出了有利于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长远发展的3种模式,以期对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生态草原旅游;旅游开发;内蒙古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7;X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2-5584-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和学者开始高度关注草原旅游的发展,内蒙古地区也开始发展草原资源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旅游业。内蒙古地区发展草原旅游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该地区拥有广袤的草场资源,占中国天然草场资源面积的19.2%,总面积位于中国
五大草原之首;其次,该区民族文化的地域风情浓厚,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资源。在近30年来,正是这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使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旅游发展得有声有,并颇具规模和特。但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草场资源破坏严重、生态安全遭受威胁等。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对生态草原旅游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使内蒙古地区发展的不再是简单的草原旅游,而是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草原旅游,从而实现该地区草原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1 生态草原旅游
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中采取对生态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保护自然,使旅游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减小到最低程度。生态草原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在草原旅游过程中对草场资源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在享受草原风光的同时保护草场资源,使草场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追求当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最大化。
草原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国的科尔沁、呼伦贝尔、内蒙古等地迅速发展,尤其以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旅游发展得最为火热。它不仅使内蒙古地区的草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且使当地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这些成就的背
后也隐藏着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策略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生态草原旅游。生态草原旅游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理念,在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过程中需要切实贯彻[1]。总之,生态草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草原开发理念,对依托草场资源来开展草原旅游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2 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旅游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内蒙古地区旅游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78年,其中又以草原旅游为主打项目,当时,综合考虑到市场需要、现有的交通条件以及当地的资源特等因素,在格根塔拉、希拉穆仁草原、辉腾锡勒3个地区首先建立了草原旅游区,经过发展,这3个地区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2]。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内蒙古地区交通设施的改善和旅游市场的大规模膨胀,草原旅游业迅速发展,从最先的3个地区逐渐扩展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等地;草原旅游接待规模逐渐扩大,主题形象逐渐鲜明,核心竞争力也逐渐增强。从生态角度和理念来审视内蒙古地区草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忽视对草场资源的保护
随着内蒙古地区草原旅游项目的确立、连接内蒙古地区交通设施、当地的旅游接待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大规模的国内外游客开始涌向内蒙古地区感受异域风情的草原旅游[3]。旅游接待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大规模游客的涌进,不可避免地对草场资源造成破坏。如在知名草原旅游景区,为了扩大游客接待量,兴建大量的宾馆、饭店、商店;宾馆和饭店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和废弃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随手乱扔垃圾等,这些行为都使得草场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
2.2 草原旅游产品单一,组合力度不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还停留在观光层次上,主要开发的都是草原旅游以及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可见其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组合力度不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所获得的旅游体验也很单一,主要是欣赏草原风光、品尝草原美食、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虽然旅游区也在积极通过拓展草原科考、生态教育、休闲度假旅游和兴建民俗风情园、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来加强旅游产品组合,但受到当地追求自身利益观念的制约,从整体上来看,产品单一的情况并未改变。
2.3 缺乏草原旅游精品,旅游形象塑造困难
内蒙古地区旅游业主打产品就是草原旅游,虽然在多处都开发了草原旅游,但是综合质量高的精品景区却很少。大规模的草原旅游景点建设和少量的草原旅游精品之间存在矛盾,显然与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草场资源极不相称,也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无法匹配,这种矛盾的存在,加大了塑造内蒙古草原旅游形象的难度[4]。
2.4 草原旅游景点规模小且分散
由于早期草原旅游开发的进入门槛低,对项目资金和人员素质的要求都不高,加之政府鼓励发展旅游业,各地区都依托本地区所拥有的草场资源开发草原旅游,兴建旅游景点,这就使得草原旅游景区迅速增加;这些景点不仅规模小,大多数草原旅游区年接待量的规模小于10万人次,而且景区间相距甚远,比较分散,不利于联合发展。这种重复性建设、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很容易造成恶性的价格竞争,降低草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分散性不仅加大了政府规范管理的难度,也容易造成很多其他隐患。
3 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有关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3.1 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草原旅游和传承草原文明的重要载体,对整个草原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5]。因此,重视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制定符合本地区的草场资源利用规划,对居民、游客和政府所能做出的与草场资源相关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要求本区的草场资源利用必须符合该规划,有关政府部门要根据违反规划情节程度给予警告、或者拘留等不同程度的惩罚,做好监管工作;其次,确定景区的环境承载量,在旅游旺季控制游客接待量,在生态草原旅游发展成熟的景区,要严格控制各种建筑物的拆除和兴建,任何拆除和兴建行为必须报有关部门批准;再次,培植人工草场,与自然草场交替使用,使二者都能得到维护和休整的机会,减轻旅游业发展对草场资源的伤害,从而保障草场资源的质量,延长草场资源的寿命;最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牧民,发展现代畜牧业,摒弃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不再单纯的以破坏草场资源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而是用科学技术来发展草原畜牧业,树立生态理念,在保护草场资源的基础上获取利润。
但是,草原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在加强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投入时,既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考虑到实施方案的可接受性。只有综合考虑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3.2 丰富草原旅游产品,加强产品组合力度
内蒙古地区目前的草原旅游产品主要是以草原观光为主,还只是停留在旅游的初级层面上,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游客所获得的旅游体验单一、乏味甚至枯燥。要丰富草原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产品的组合力度,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6],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草原旅游与内蒙古民俗风情的有机结合,将“动态”的民俗风情融入“静态”的自然景观中,使草原旅游产品加快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和观光参与型转变;其次,加强草原旅游与其他旅游资源的结合,内蒙古地区不仅拥有广袤的草原,还拥有湿地森林、温泉、内陆河流和高原湖泊等众多旅游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沙地森林旅游和温泉度假旅游等;最后,开发体现内蒙古特的旅游纪念品,将纪念品融入到产品组合之中。纪念品是人们外出旅游最好的佐证,它所承载的记忆往往比纪念品本身更为珍贵,提供特突出的旅游纪念品可以使生态草原旅游的体验时间延长。内蒙古地区可以制作的简单纪念品有:内蒙
古风景画册、牛羊等动物的骨头做成的饰品等,这些纪念品能使内蒙古生态草原旅游更加丰富多彩和难忘。
3.3 塑造旅游形象,打造草原旅游精品
内蒙古地区的生态草原旅游虽然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但一定程度上来说,其旅游形象并不鲜明,也没有从根本上形成草原旅游精品,很多规模较小的草原旅游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通辽旅游景点大全精品”相距甚远。因此需要塑造一个鲜明的旅游形象,打造草原旅游精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内蒙古地区众多的草原旅游景区景点,应综合考虑其规模大小、现有的知名度、交通的通达性等因素,选择出一处或几处作为草原旅游精品,倾向性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其次,针对已经选择出来的草原旅游精品,要确定其对外宣传的旅游形象,针对国内和国外设计不同的旅游形象。在形象确立之后,可以通过社会征集旅游口号,以加强对不同旅游市场进行宣传的针对性;最后,要加强宣传促销力度,把内蒙古地区旅游形象和草原旅游精品有步骤地推向社会,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在各大城市人口密集处和交通枢纽处制作LED大屏幕,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或者其他媒体渠道进行宣传。
3.4 加强各草原旅游景点及其与其他产业的联合
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旅游景区景点众多,但是各景点之间联合较少,很多景区都是各自为政,结果削弱了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各草原旅游景区、景点之间应加强联合,形成规模效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经营同种旅游产品的草原旅游景点可以联合经营,既可以共用一些基础设施、共享管理经验,减少资金投入,又可以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为草原旅游注入新动力;其次,经营不同旅游产品的旅游景区、景点在联合经营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差异化定位,联合发展,共享市场。如,可以联合主要经营草原观光的草原旅游景区与主要经营民俗文化的草原旅游景区,形成更大的旅游景区,使区内的游客既可以欣赏优美的草原风光,又可以体验独特的民俗文化,从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生态草原旅游是旅游业的一种,也必然会具有旅游业的一些特点,这也决定了它不可能独立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之间加强联合,协调发展,尤其要协调好与农、牧、林业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生态草原旅游对一些场所和路线应该进行规定,保证不对农、牧、林业大发展造成损害,而旅游区附近的农、牧、林业的发展则可以为旅游区的发展提供特农牧产品,旅游区知名度的提高也可以扩大这些农牧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
4 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的开发模式
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发展过程暴露了很多问题,本研究虽然针对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全新的生态草原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4.1 “草原民族文化+草原生态旅游”模式
一方面,内蒙古地区草场资源丰富,占地面积约为4 135万hm2,占该区总面积的35.9%,由于内蒙古地区幅员广、跨度大,区内的草原生态类型也很丰富,形成了荒漠草原、草甸草原、沙地草原和典型草原四个类型(表1)。大面积的草场资源和丰富的草原类型是内蒙古地区发展生态草原旅游重要的资源,但也是由于草原景观的广袤性,致使同一片区的草原景观在很大范围内的草原景同质化、单一化现象严重,游客无法获得连续性的愉悦体验。另一方面,内蒙古地区草原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其中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最具草原特,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包括内蒙古地区独特的婚俗、每年4次的成吉思汗祭祀、独特的饮食文化等,其中著名的菜点有全羊席、马奶酒、哈达饼及蒙古馅饼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