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排放潜力项目背景
1. 项目背景
1.1 温室气体排放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新学期开学的祝福语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其中很大程度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活动导致4种长生命期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卤烃(一组含氟、氯或溴的气体)。当排放大于清除过程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远远超过过去65万年的自然范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IPCC)在2007年11月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最近一百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0.56℃-0.92℃回族的节日);北半球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北极温度升高的速率几乎是全球平均速率的两倍,陆地区域的变暖速率比海洋快;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升高1.8-4℃,海平面将升高18-59cm;过去的50年是近1000年中最暖的50年。
全球气候变暖涉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直
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2 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GDP,其核心是研究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利用低碳能源。
目前,以此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已经在欧美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除了在减少碳排放上有所贡献以外,相关国家更着眼于在这条经济发展链上占领新的制高点,为国家经济增长寻求新的增长点与新的增长动力。在原有的高能耗经济发展遇到了阻力,那么就必须走低碳经济的道路,低碳经济的道路就需要寻求相关技术的突破。由此产生的发展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自然会成为业内的领先者与主导者。
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针对英国资源禀赋较差、受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现状,“低碳经济”成为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中,这也是“低碳经济”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手机共享月入过万的小生意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12月恋人未满英文版歌词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次会议也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1.3 中国正在积极应对世界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其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2008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1.4 建筑节能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建筑节能总潜力估计大约能达到3.8亿吨标准煤(如图1所示),达到并超过整个英国2002年的能耗总量;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千瓦时,约相当于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减少电力投资6000亿元。若实现节能3.8亿吨标准煤的目标,其污染物减排量十分巨大,将会产生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充分说明建筑节能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