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信息单
企业信息 | |
专利申请人 | |
技术联系人 | |
技术联系人电话 | |
/QQ号码 | |
预申请专利的类型 |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外观专利 |
代理人信息 | |
专利代理师 | |
联系人电话 | |
/QQ号码 | |
专利技术交底书
一、专利名称 | 填写专利的暂定名称,尽量简洁,不超过20字 |
一种秀珍菇食用菌的培育方法 | |
二、现有技术 | 1、介绍现有技术的基础情况,例如介绍培育对象的特点、现有的培育方法。 2、特别需要指出现有技术的缺陷以及缺陷产生的原因。 |
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又名小平菇、姬菇,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秀珍菇名称来源于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时在台湾省等地发现,其体型与普通凤尾菇相比明显较小,是一种较为稀少的食用菌新品种。 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等单位以从台湾、日本引进的秀珍菇菌株为亲本,应用杂交、辐射技术成功选育农秀1号、秀珍菇LD-1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为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福建、浙江等地部分菇场对秀珍菇菌袋固定制冷模式做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即将移动式制冷机组搬入菇棚内直接进行低温刺激催蕾,由于缺乏配套的设施和技术,存在制冷效果不佳、出菇不整齐、菇蕾萎缩死亡多等问题,该项工艺至今未能取得实质进展,淳安、桐乡等地为科学利用农林产业的废弃资源,通过开展以桑枝为主原料的黑木耳栽培试验研究,成功建立了规模化的生产基地,目前国内利用桑枝、梨枝栽培秀珍菇还仅限于小规模的试验中,其相关技术要求尚未明确。 | |
三、技术方案 | 1、详细说明专利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例如介绍培育步骤、参数区间、培育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和助剂等。 2、若培育过程中涉及相关原理上或者理论上的知识,可以一并说明。 |
1)将秀珍菇食用菌母种用PDA斜面培养基培养,原种采用小麦粒为基质,小麦粒用水浸湿后,添加碳酸钙,再装瓶、灭菌后接种培养;所述碳酸钙的加入量按质量百分比可为基质的2%;所述接种培养的温度可为23~28℃。 2)将培养料充分吸收水分;所述培养料按质量百分比的组成可为花生壳40%、牧草18%、金针菇或秀珍菇废菌糠25%、麸皮15%、石灰1%、碳酸氢钙1%;所述培养料的含水量可为60%~70%,以达到质地柔软。 3)将步骤2)处理后的培养料装入栽培袋内,再进行常压灭菌操作;所述栽培袋可采用17cm×37cm或22cm×40cm的塑料栽培袋;所述常压灭菌操作的方法可为:在温度100℃下,保持时间10h,停火后继续焖8~12h后卸袋散热冷却。 4)将栽培袋内的培养料的温度降至23~26℃时,进行接种操作,然后将栽培袋置于培养室内培养,当菌种萌发、菌丝长到栽培袋一半高度后,将栽培袋袋扣松绑,使氧气透进栽培袋内;当温度低于20℃时,加温至23~26℃,再经过30~40天培养,菌丝长满栽培袋后,秀珍菇食用菌进入生理成熟期,即开袋,再覆土后,喷水;所述培养室内培养可采用垒叠4~5层培养;所述使氧气透进栽培袋内,可采用透气管;所述菌丝长满栽培袋后,菌丝洁白均匀健壮,已达生理成熟;所述开袋可把栽培袋一端的袋沿颈圈割去,创造8~12℃的温差刺激,以促进原基分化;所述覆土的厚度可为3~4cm;所述喷水可采用喷雾化器喷水;所述出菇时降低菇房温度至少10~15℃,菇房内空气湿度可为85~95%,。 5)在覆土后7~10天,白菌丝爬上土面,土层表面布满浓白菌丝后,停止喷水,可促使袋面菌丝倒伏,迅速改变秀珍菇的生长状态,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在转入到生殖生长阶段之后,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培养温度控制在20~30℃,加强通风换气,有利于刺激土层内菌丝进一步形成菌束,当栽培袋表面出现大量菇蕾,菌盖肥厚紧实、菌褶上菌膜尚未破裂开伞时为采收适宜期;所述空气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85%~90%,培养温度最好控制在20~26℃;所述通风换气的方法可为:向地面浇水和空中喷雾,喷水时间增加到每日4~5次,通风时外部的棉帘使之和通风孔达到空气流通的效果,当菌盖长至2~3cm、盖边缘微内卷、孢子尚未弹射前为采收适期。 | |
四、技术优点 | 1、指出本专利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例如在某些步骤、加入的助剂上的区别; 2、结合现有原理,指出上述区别带来了哪些技术优点。凤尾菇栽培技术 |
1、本发明应用控温库和室外栽培相结合,灭菌效果提高了15%~25%,接种成功率达到95%以上,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同时充分利用花生壳、牧草、栽培其它食用菌的下脚料、喷灌废弃管材等作为生产原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2、本发明采用控温库和室外栽培场技术,解决现有秀珍菇食用菌大规模生产及品质控制问题,菌种成品率达95%以上。 3、本发明采用秀珍菇催蕾出菇管理技术,解决现有秀珍菇食用菌大规模生产出菇难及出菇不整齐问题。。 | |
五、验证实验 | 1、请说明验证本专利技术效果的检测方法。 2、相关检测报告或者对比实验结果。 |
1、食用菌卫生检测标准,GB7096-2003。 2、食用菌杂质测定,GB/T12533-1990。 3、检测结果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