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
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
摘要:黄山是世界著名风景名山,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其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千变万化的地貌旅游资源,以花岗岩山岳旅游地貌景观为特.地质旅游景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和景观增值效应,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关键词: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机制;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其中心位置光明顶近于3010N,11810E.全山面积1200km2,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山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m.黄山自然风光优美,其自然景观轴线为峰秀水怪石云海,加上崖、洞、涧、池、潭、瀑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雄、奇、险、秀、奥、旷等特征.人文景观荟萃,有宗教文化建立的寺、庙、庵、坛、亭、楼、阁;有具地方风格的古民居、古桥、古道、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遗迹;有具现代风格的建筑和空中缆车,琳琅满目,举不胜举.其人文景观的轴线为宗教文化现代建筑摩崖石刻书画题记.黄山历来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地质构造背景与岩石性质
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之间.黄山地区在距今8-4亿年前的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属古扬子海区,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海相地层;在距今4-2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海陆交复,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在燕山运动时期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岩浆沿复背斜和复向斜交错带侵入后可发生圈闭,故形成多期的特点.黄山主体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约占风景区面积的70%,见图1侵入体包括“太平花岗岩体”、“黄山花岗岩体”和“狮子林花岗岩体”。
黄山属于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它是一种火山爆发的熔岩且受到相当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之构造岩。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属于火成岩之一种,火成岩是由含有硅酸盐熔融物的岩浆或熔岩冷却固化结晶形成的一种物质。当熔化的岩浆冷凝固结时,矿物即形成于火成岩,像橄榄石、辉石之类。其密度最大的铁镁硅酸盐矿物,在岩浆温度最高时形成;密度较小的矿物,如长石和石英,则在冷却的后期形成。形成于熔岩中的矿物,通常可以毫无拘束地生长,并有发育完好的晶形。黄山在被收入为世界地质公园,也就是一个以中生代花岗岩地貌而著称的地质公园。黄山花岗岩体的内在特点与外貌很好的记载了扬子板块的东南缘的地质历史。它集中反映了100多万年以来黄山花岗岩岩
体从形成-隆升-剥蚀-流水-冰川等内、外营力作用的地质历史,是重大构造事件转折期的体现;从全球范围看,黄山地质公园又是反映和揭示花岗岩地貌景观形成机制的最佳地区;在解决扬子板块的形成演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它是当前中国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黄山地质公园花岗岩地貌尤其记录着第四纪地壳发展历史。
    黄山花岗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距今约亿年).裸露面积较大,岩相内部相带结构清楚,中心相为粗粒似斑状花岗岩,过渡相为中粒似斑状花岗岩,边缘相为细粒花岗岩组成,岩体以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岩石中矿物结晶颗粒粗细不等,呈似斑状结构,斑晶由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含量达3%-5%,斑晶晶体大小为10-15mm左右,基质颗粒一般在4-5mm左右.黄山花岗岩体系中生代岩
浆侵入形成,沿围岩接触带,前震旦纪系铺岭组普遍角岩化,形成阳起石,堇青石斑点角岩,还有硅化、硅卡岩化和大理岩化等围岩蚀变现象.接触带界线清楚,混杂现象不明显.
黄山自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更新世,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剥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黄山急剧抬升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事件.因为黄山主体山麓一带,缺失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更新世的相关沉积,当时可能是一片缓丘和宽谷地貌景观[3].根据山峰相对海拔高度,河流构造裂点(九龙瀑有9-11级构造裂点)、夷平阶地(有三级古剥蚀面,海拔分别为1650-1800m、1300-1500m、600-700m)以及河谷石臼的空间分布特点,表明黄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由此推测黄山地区第四纪以来抬升量为500-800m,抬升速度约为 .
黄山断裂构造和节理发育(节理构造主要有北东、北西、近东西和近南北向4组节理,按形态可分为垂直节理、水平节理和斜节理).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形成了众多的地质旅游景观.
2.黄山成因的各层次原因分析
“冰川学说”
这是一种比较富有争议的理论,地质学说李四光曾在黄山发现第四季冰川遗迹,而有人质疑这个地区不可能有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不管如何,冰川理论还是有一定知道意义的,因为这就不难解释黄山为什么会拥有那么多奇峰异石,因为冰川的塑造山体的能力是非常强劲的,犹豫冰川长期侵蚀花岗岩,花岗岩逐渐改变其形体,从而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山景观。
.水的作用
    水在黄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山地质公园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有分布山谷的溪、潭、湖、瀑,也有源出花岗岩岩体深部的冷泉、温泉等构造裂隙水以及基岩裂隙水。地表水系以黄山为分水岭,北侧水系注入长江,南侧注入钱塘江。地下水沿断裂、节理、裂隙由高向低、由浅部向深部径流,在适宜的地段排出地表,排泄方式有溢水或储藏水形成具有医疗价值的矿泉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
板块挤压
    从区域构造看,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了黄山花岗岩岩体的快速隆升,形成了
高逾千米的花岗岩中山地貌。从微构造角度看,断层作用形成了巨大的峡谷,节理和辟理形成了峰林、怪石、洞穴等地貌景观。这些断层、节理、辟理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造就了整个黄山花岗岩区的峰峦叠嶂地貌景观。
3.地质旅游景观类型
黄山地区旅游景观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在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以花岗岩山岳旅游地貌景观为特,主要有以下类型
构造交界带地貌景观 黄山旅游介绍
    这类地貌景观主要位于花岗岩体和围岩交界带地区(图1),在黄山宾馆附近的逍遥溪谷地表现最为明显,可见花岗岩体超复侵入铺岭组之上,形成明显的构造地貌界线.花岗岩体形成海拔较高峻的山峰,围岩形成浑圆和缓的山丘. 断裂构造交界带上,由于岩石断裂作用,
可形成大的构造地貌景观,沿逍遥溪断层发育了百丈泉、人字瀑等断层崖,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壮观的瀑布景观.逍遥溪在围岩和花岗岩接触部位,形成黄山著名的宾馆温泉,日流量为200t以上,水温保持在左右,属断层上升泉.
构造岩性差异构筑的地貌景观
    黄山地区不仅围岩和花岗岩体形成两种不同的山岳景观,而且在花岗岩地区,由于岩性的差异也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观.黄山前山以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后山以细粒斑状花岗岩为主.由于这种岩性的差异,前山形成了以筒状峰林、块状峰林和柱状峰林为主的峰林景观,雄伟壮观;而后山形成了以屏式峰林、石林式峰林和独秀峰为主的峰林景观,秀丽多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