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魔幻的颜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
2、观察两个原调和之后产生的彩变化,说出有两个原调处的第三个颜。
3、能够调出预想的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调出三间并指导彩的出处。
2、理解三原及间的概念。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听老师讲故事,加入这个世界没有颜会怎样?并请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
活动二:
1、说说你知道的颜有哪些?
2、你知道这些颜都是怎样来的吗?
3、给学生介绍三个小伙伴:红黄蓝
4、老师讲两个有红和黄的瓶子的颜分别到入一个空瓶子中。看产生了什么变化?
5、出示课题:魔幻的颜
活动三:
1、请学生也来变变看。用红和蓝、蓝和黄交朋友。看看变成什么颜?
2、产生的这些颜在生活中那里存在?
3、在倒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颜倒的多与少会影响所产生的颜的深浅。)
4、请学生再做练习。
活动四:
小结:橙=红+黄 绿=蓝+黄 紫=蓝+红
活动五:
1、考一考:请学生来做小老师考考大家。
2、总结出原与间的概念。
活动六:
1、调—调、画—画 创造一幅美丽的画。
染一染、吹一吹、印一印 感受魔幻的彩。
请学生用以上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一幅画。
2、作品展示
活动七:
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来进行交流。教师小结。
2、万花筒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表现彩。
教学重、难点:
1. 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现记忆中的彩的感觉。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玩一玩
传着看看、玩玩万花筒,教师提示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一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
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的圆形,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在学生绘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
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己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现记忆中的彩的感觉。
作业展示,评价。
3、大人国与小人国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请学生观看《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断。
2、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你都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
3、出示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
2、教师举例:雕塑《汤匙桥》《衣夹》等(电脑展示)
3、请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微缩景观等)
活动三:
请学生思考:
1、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时来到大任过还是小人国?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小?
活动四: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活动五:
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札记:以前学生画人总是画小了,现在有了大和小的对比,构图比以前好多了。
4、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近大远小” 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课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影视资料。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这些图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近大远小)
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
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活动二: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 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一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升国旗时前面的旗台和升旗手,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添画两队升旗的队伍,并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先画前面的)
活动三:
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评价与总结: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布置下节课带剪贴工具。
5、登山游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进行仔细地观察。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绘画和游戏创意结合,设计登山游戏棋。
教学重点:用线和形的组合,在纸上画棋盘。
教学过程:
1、让学生通过游戏与观察,了解游戏棋的玩法。师出示游戏棋:同学们,喜欢玩游戏棋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种棋类游戏。
2、师生共同讨论游戏棋的种类。
师:你还见过哪些游戏棋?上面都有些什么?(学生展示带来的游戏棋棋盘,说说其玩法及上面的有趣图案)
师:大家来看一看老师带来什么棋?(出示课件)
1、学生通过回忆,回答教师问题。
师:同学们,自己和父母出游时爬过什么山?可以分为几个停靠点和终点?
师生讨论
2、通过棋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游戏棋的组成。
棋谱组成
师:一幅游戏棋都会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汇报。
1、让学生在画纸上随意画一条弯曲线,尽量把纸画满。
学生尝试
2、选取学生草稿中的范例,针对其中的不足和优点进行讲评。
实践总结
线过于弯曲密集——不利于安排线路。
条流畅舒展——棋格顺序明显。
a)在纸上随意画一条弯曲的线。
初步领悟
b)根据弯弯曲曲的画面,结合日常学习、活动中有意义的事件,想象
创作内容
要安排的景物。
c)安排棋子的行进路线图或序号。
d)根据画面想象如何进行登山游戏。 (出示课件)
1、提出要求:(出示课件)
如何做万花筒a)路线清晰、构图完整、彩搭配合理、图案设计新颖。
深层引导
b)四人为一组合作完成。
创新设计
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黑与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方法。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课件展示)。
(1)生活中常见的黑与白:足球、太极、连续纹样、水墨画等;
(2)心理学上产生错觉的黑白图片:人与杯子、房间、会亮的灯;
(3)美学上渐变的黑白图片:埃舍尔的一组鱼鸟渐变图。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欣赏,让学生了解黑白图形应用比较广泛,它们之间的转换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并初步感知黑白图形表现出来的美感。]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按照《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尝试制作人像与杯的黑白正负形。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
(2)练习制作人像与杯图。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中的插图。小组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归纳总结黑白图形的表现方法(出示课件):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如变化的脸、一家三口等。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如人像与杯、皇后与卫士、女人与狗等。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如象与羊、埃舍尔的变换等。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如中国汉代装饰纹样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