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发展机遇,打造世界级城市
【摘要】从基础体系构建、都市圈协调发展、重大项目的注入、二线城市的重点塑造等方面阐述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协调发展的构想,并结合当前形势提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机遇和挑战
Foc us on t h e Ya n gt z e R i ve r D e l t a D e ve l opm ent O ppor t uni t y,C r eat e W or l d-cl as s C i t y G r oup
A bs t r act :Th e pap er int roduces the co ncept of t he Y angt ze R i v er D el t a C i t y G r oup co-ordi nati on d evel o pm ent ,i ncl udi ng i nfr a-st ructure const ruct ion ,m et rop oli t an coordi-na t i o n de vel opm ent ,
m a j or p r o j ec t s
inj ecti o n,s eco nd -t ier cit ies creati o n et c.A nd i t anal yzes t he chall enge w hi ch t he Y angt ze R i ver D el t a R egional co or dinat ion f aced on bas ed on t he pres en t si t uat i o n.
K ey wor d s :T he Y angt ze R i ver D elt a,R e-gional coo r di nat i on devel op m ent ,O pport u-nit y and chal leng e
1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1.1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概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黄金水道”长江与“黄金海岸”太平洋西岸交汇处,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土地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其空间面积和承载人口数大于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两大都市圈。土地面积分别是这两个区域的4.5倍和3.1倍,人口分别为其2.9倍、2.7倍(2005年)。长三角地区包括哪些城市
这个地区具有独特优势,综合实力雄厚,辐射能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看,长江三角洲高于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而且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从经济增长的特点看,长江三角洲有别于过去珠江三角洲的出口拉动型和京津冀的内需拉动型,显现出投资拉动型的特点。
与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发展优势在于重要的区位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政
聚焦长三角发展机遇,打造世界级城市
俞斯佳张逸韦
策、教育优势和人才优势、吸引投资的政策环境、宜人的居住环境和文化氛围、快速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以及不断提升的政府服务能力等。
长江三角洲现状目前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沿长江地区为北翼、浙江环杭州湾地区为南翼的格局。现状城镇主要沿“Z ”字型的宁沪杭甬交通轴线密集发展(图1)。1.2国家赋予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年月
日国务院发布了
图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空间结构
规划沙龙
1
200897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等十二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指导。
我们对《指导意见》进行解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了长三角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
(2)提出了长江三角洲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长三角是中国重要的经
济重心区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珠三角地区等中国其他区域相比较而言,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综合经济素质更强。
(3)近期建设的目标确定。未来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上领头羊、在改革开放上排头兵的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在2012年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或再用更长一点时间,率先实现现代化。
(4)世博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截至目前,已有2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其中国家185个),这个数字应该说是历届世博会规模最大的。世博会不单单对上海是个机遇,对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都是机遇,应建立“机遇共抓、主题共演、活动共办、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2.1交通市政等基础体系构建的框架作用
《指导意见》要求长三角在产业发展、新型城市化道路、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等方面重点协调发展。综合交通规划是其中备受关注和可率先实施的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独特的“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交通条件,在全国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枢纽地位。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作为国家战略,要在长三角范围内统筹考虑区域的交通,加强城市间和交通枢纽间的联系,预留快速交通系统发展的空间,以跨城市的重大工程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快速、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分析,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交通发展构架为由上海、南京、苏锡常、杭州和宁波五个交通圈,沪宁、沪杭、宁杭、沿海、沿江和沿杭州湾六条交通廊,一、二、三级交通枢纽构成的网络结构(图2)。2.2都市圈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已初步形成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为主的空间结构。上海都市圈既要作为全国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又要成为全球性先进制造业高地;南京都市圈是全国科教、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
;苏锡常都市圈
图2长江三
角洲基本交通构架
图3上海都市圈功能结构
规划沙龙
聚焦长三角发展机遇,打造世界级城市/俞斯佳
张逸韦冬
2
3
是国际制造业基地,中国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基地;杭州都市圈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区域,国际旅游服务中心和国家以高科技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都市圈是杭州湾南
岸的港口型都市圈。
其中上海都市圈的发展,尤其是核心城市上海和靠近上海的周边城市的发展引人注目,其城市规划实践也具有很高的学术研讨价值。
2.2.1上海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布局
上海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上海都市圈内,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的指引下,把增强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综合服务功能摆到了首位。上海与周边城市将共同形成沿沪宁线和沪杭线的城镇密集发展带,沿长江和杭州湾的沿江、滨海产业开发带(图3)。2.2.2上海都市圈的产业分工协作
上海都市圈要加强产业规划的协调。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按“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的要求,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搞产业发展的“大而全、小而全”。上海中心城重点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郊区重点建设若干高技术、高增值和低污染、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要有在更大的空间内战略布局的视野和协调推进的胆略,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实现区域内
产业转移、合作发展。要从构建形成长三角产业链的高度出发,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产业互动。2.2.3
上海都市圈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空港,形成以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航空枢纽为中心、
浙江、江苏港为两翼的国家重要门户机场和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为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提供服务;规划协调利用长三角海岸线资源,形成以上海港为中心,宁波、苏州(太仓港)为两翼的集装箱干线港;高速公路构筑长三角“中心城市三小时互通,区域内一日往返的交通圈”;轨道交通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合宁沪杭甬轨道交通走廊为骨架、基本覆盖长三角区域的多层次、多方式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图4)。2.2.4
上海都市圈的整体生态保护
长三角地区城镇密集,各行政区的相互影响非常明显,生态保育和污染防治难以在行政区内部解决,跨区域的生态环境事件频繁发生。因此统筹协调各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是长三角城镇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图5)。
应当加强区域生态和环境保护,优化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加强水源地保护,划定生态环境保护区。在太湖周边区域、淀山湖和黄浦江上游、长江口等水源地划定保护区,严格限制重污染产业的发展,注重对农业生产、
渔业网箱
图4
长江三角洲铁路规划
图5上海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
养殖造成水体污染的整治,适度控制开发建设,保障城镇密集地区的供水安全。2.2.5
上海都市圈的政策实施管理
制定区域产业准入政策。制定重点产业的技术、能耗、环保等标准,设立高于国家标准的区域污染排放标准,提高超标排污收费标准。
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政策。探索基本农田保护创新形式,允许在长三角区域内跨区域异地保护。对于重要生态保护功能区,先行试点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受益地区对其给予必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扶持。
2.3重大项目注入的带动作用
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的指引下,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把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作为发展主线,把上海放在全球发展的坐标系中,把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综合服务功能摆到首位。尤其近期举办的世博会,正在建设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洋山深水港等大型项目,将充分考虑对长江三角洲的服务和带动作用。2.3.1世博会举办
承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长三角城市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上海要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首先,必须加快推进世博会园区和周边环境建设,完善世博会综合交通和服务设施体系,营造上海历史
魅力与现代活力兼容并蓄的国际大都市新形象,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其次,要把世博会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品牌,打破区划阻碍,加强长三角区域旅游、交通、金融、信息等资源的共享。第三,世博经济将在旅游、会展、物
流、建筑、商贸、城市规划等领域为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创造无穷的商机,促进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出实质性的一步(图6)。2.3.2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到2020年虹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3,000~4,000万人次;铁路虹桥站年旅客到发量1.2亿人次左右。2020年枢纽的交通集散总量110万人次/日。其中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的是60万人次/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将极大地提升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效能。
结合枢纽建设,上海在枢纽周边控制了86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严格的前期储备。开展充分的规划论证和功能定位研究,规划设想是以交通枢纽为特征的城市门户枢纽区,以国内交流为特的城市发展主轴的延伸区和以能级提升为重点、辐射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最终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的商务中心(图7)。
2.4二线城市重点塑造的示范作用
2.4.1
充分挖掘长三角区域中小城市的潜能,与核心城
市有效互补
昆山等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正在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追求城市能级的提升。从区位、土地和劳动力为主导,逐步转向人才集聚,形成高端人才优势突出,中端人才基础踏实的新的城市社会结构。培育城市的核心优势产业,提升城市的服务能力和生活品质。
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物
图6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规
划的世博轴
图7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沙龙
聚焦长三角发展机遇,打造世界级城市/俞斯佳
张逸韦冬
4
5
流体系;掌握品牌优势和国际话语权;吸引和培养管理研发人才;创造全球性的产业信息平台,规划昆山成为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中的边际节点城市、全球性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及知名的生态休闲宜居城市。2.4.2
努力寻经济、人口、土地三者有机协调的科学
发展道路
昆山的产业经济结构性调整,是通过拉伸产业链和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增加第二产业的附加值来实现的。通过加强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中竞争力,拓展电子商务、会议会展、观光度假、城市休闲等新型服务业以实现第三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拉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性调整带来的高端人才的集聚,要充分考虑他们和城市原住民体的融合,为不同人提供相适应的居住和服务空间使之一起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也加剧了土地的压力。在空间极限规模和基本农田等不可发展空间的制约下,充分尊重现状和发展诉求,划定中心城区和区域其他发展地区的增长边界。重点对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进行适应经济发展的调整,通过“退二优二”来调整和集聚第二产业的发展空间,通过“退二进三和退三进三”增加和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2.4.3
形成合力破解区域协调中的瓶颈问题
打破行政壁垒,寻求无缝接轨。交通是实施统筹战略的最直接手段。上海和苏州、昆山、启东、嘉兴、海盐等地以及通过杭州湾大桥与宁波的交通一体化在公路系统得到了充分体现,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布局则更为迫切。在昆山的总体规划实践中,我们设想将上海地铁11号线从嘉定安亭延伸至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与苏州轨道交通系统相连,从城域拓展到城际(图8)。
再如上海青浦、江苏昆山、吴江三地,环绕环境优美的淀山湖(图9),这里有周庄、同里、朱家角、千灯、锦溪、金泽等水乡古镇,是国内水乡古镇最密集的地区。是太湖水系的下游,又是上海水源地的上游,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产业控制、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的共识,维护和利用好这个具有生态优势的区域。
3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3.1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把长三角城市培育成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
与国际城市相比,长江三角洲城市人口规模明显偏小,城市的集中度还不高。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平均85%以上的城市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上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香港的1/4、东京的1/20,经济结构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对比国际性城市要求,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的能级有待提升,需要培育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调整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发挥上海的核心作用。3.2如何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长三角城市建设成国际
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发区遍地开花,市场分割造成恶性竞争。许多城市在G D P 的压力下,高能耗的产业低水平发展,在解决了就业的同时忽略了城市能级的提升。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都受到利益和政绩的驱动,片面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再加上长三角地区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3.3如何积极推进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
强长三角城市发展的区域支撑能力
图上海轨道交通号线向昆山延伸
81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