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物理实验进行到底
摘 要: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中最吸引学生的部分。刘炳升教授提出:“瓶瓶罐罐做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不透明物体的颜由什么决定”这一内容的备课时,教师反复摸索,不断尝试,由课前准备、课堂读图改进为自制教具、课堂实验,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物理实验;反思;自制教具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以实验为内容,所以,物理课程的探究活动都以教学中的实验活动为基本形式。苏科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光的彩颜”这一节,如何进行“不透明物体的颜由什么决定”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若按照书本上的活动3.3,透过红、蓝的有机玻璃片观察彩鹦鹉,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不明显。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让学生由看一看到做一做,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不断改进,最终收到良好的成效。
一、初次备课,充分利用身边物体
既然课本上的活动3.3现象不明显,能否做一个现象明显的实验或者拍一些图片呢?透过红和蓝的有机玻璃片看鹦鹉图片,其目的是说明鹦鹉身体各部分反射了不同的单光。如果转换思路,用白光和单光分别照射不同颜的物体,观察物体的颜一样具有操作性。
用单光照射物体,必须保证没有其他光源,只能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在晚上笔者把房间的门关好,拉上厚厚的窗帘,造出了一个“暗室”,用“光的三原合成实验器”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单光,照射在一个彩条纹小沙球上,拍出的照片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述实验成功地解决了课本上实验不够明显的问题,并对“不透明物体的颜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这一结论做了直观的证明。
二、再次备课,精益求精改进器材
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组照片中,绿条纹在蓝光照射下显示为蓝,而不是理论上的黑;蓝条纹在绿光照射下显示为绿,这也跟教学内容相矛盾。另外,小沙球上的黄条纹,它在单光照射时显示为该单光的颜,这些问题都干扰了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影响课堂教学。有没有比小沙球更好的彩物体呢?
笔者来彩纸片、碎布片、魔方等各种各样的物体一一试验,发现用油画棒在白纸上涂的实验效果最好。笔者在白纸上画了红方块、绿圆形和蓝三角,分别拍了自然光下的照片和在暗室里用单光照射的照片,如下图所示。
白光照射时,显示为红、绿、蓝三;红光照射时,只看到红、黑两,说明绿圆形和蓝三角不反射红光;绿光照射时,只看到绿、黑两,说明红方块和蓝三角不反射绿光;同样,红方块和绿圆形不反射蓝光。这很好地说明了不透明物体的颜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问题。
三、三次备课,动手自制简易教具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的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是啊,采用这种“学生观察+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还能记得多少?
刘柄升教授提出“瓶瓶罐罐做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鼓励我们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实验容易取材,学生有亲近感,同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彩物体、单光源都容易到,但问题是缺少暗室。能不能做出一个暗室来呢?受到“小孔成像照相机”和“万花筒”的启发,笔者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个“暗室”。经过几天的构思、摸索与改进,终于获得了成功。
1.器材准备
一个化妆品的纸盒(长12 cm、宽4 cm、高3 cm)、一张白纸片(长 5 cm、宽3 cm)、36油画棒、透明胶带、光的三原合成实验器。
2.制作步骤
(1)在白纸片上用油画棒涂出三条彩条纹,将上端折成“z”形(图1)。
(2)拆开纸盒,将盒子内部涂成黑,在侧面挖一个直径为2.6 cm的圆孔,圆孔旁边再切开一条长为3 cm的缝,把纸片塞入(图2)。
(3)还原纸盒,用透明胶固定,一端封闭,另一端保持开口(图3)。注意调整纸片一端的“z”字形,使纸片在盒内倾斜约45度(图4)。
(4)把“光的三原合成实验器”的圆筒塞入盒上的圆孔(图5)。
参考文献:
[1]刘炳升,李容怎样做万花筒.《物理》苏科版8年级上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6.
[2]刘炳升,李容.物理教师教学用书:苏科版8年级上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7.
[3][俄]贝列里门.物理的玄机.吴超宇,吴真贞,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新店中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