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完整版
1.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生活实例、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是直线行进”的想法,能运用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2.知道“光源”概念,能识别光源;了解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喜欢动手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教学重点】
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人工宝石、暗盒、带孔的卡片、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细直铁丝、激光笔、喷壶、玻璃水槽、大手电筒、铁架台、高锰酸钾颗粒、水、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学生要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1.(师生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后)把教室的灯点亮谈话:每位同学都可以看见灯光,说明光行进的方向是向哪的?(之后出示“闪闪发光”的人工宝石)继续谈话:它们都在发光,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强弱大小等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
2.学生讲述见解:电灯本身发光。宝石本身不发光。
3.教师将宝石放进暗盒里,请三个学生观察,确认宝石不是自己发光的。
4.教师讲述:像点亮的电灯这样,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宝石本身不发光,就不是光源。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属于光源?
5.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光源的辨析题,学生对光源进行判断,说明理由。
6.(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鼓励后)出示手电筒、铁架台,将铁架台的铁杆立于手电筒和黑板之间,谈话:请根据光源(当然还没有打开)和铁杆的位置画出铁杆的影子在黑板上的位置。
7.学生分组交流后,学生3人同时上前分别画出铁杆影子的位置,并回答“为什么要把影子画在这里”。
8.学生讲述理由。(教师提示:可以从光行进的路线角度考虑。)
9.教师提出问题:光是直线行进的吗?
10. 学生猜测。
二、设计方法,搜集证据
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你认为可以使用哪些科学方法寻证据。(之后教师出示三种方法:一是从生活中出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二是使用观察的方法,三是对比实验验证。)
2.学生从生活中寻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讲述并记录。(教师引导:出示激光束、霞光的图片。)
3.教师演示与讲述:(用激光笔照射白墙,墙上出现一红斑。)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是不可见的,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东西来见到光行进的路线。(教师用喷雾器在激光笔和墙之间喷水雾,学生观察激光束的传播路径。)
4.教师提供激光笔,学生操作激光笔,让光在桌面上行进,观察到光行进路线。
5.教师出示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谈话:实验要借助器材。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灯光、人的眼睛)设计对比实验,证明光是直线行进的。(学生分组设计后汇报方法,达成共识。)
6.教师出示三张带孔的卡片和细直铁丝,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教师的提示语:带孔卡片如何摆放能够看见灯光?怎样才能知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怎样做万花筒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后汇报,达成共识,学生明确方法,画出实验方法图。
7.讨论:小组4人怎样合作,能够省时高效完成两个同样目的的实验?
8.全班达成共识,确定小组成员各自责任,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9.学生观看记录结果,总结结论:光是沿直线行进的。(重点:根据有哪些?)
三、运用新知,拓展巩固
1.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规律,请举例。
2.学生解释:1对铁杆的影子位置的解释。2运动员射击瞄准时用到这个规律了吗?3同学们站成一对,体育委员喊“向右看齐”。
3.学生阅读课文中墨子发现小孔成像现象的介绍。(之后,教师讲述:墨子的发现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拥有聪明智慧和极强的观察能力。)
4.学生交流与操作:怎样利用光的直线行进规律查看线绳直不直?
5.教师简介:青藏铁路线上的激光准直作业。
6.教师讲述:我们的研究是在空气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空气中光是沿直线行进的,那这个结论适应于水中吗,我们得观察一下。
7.教师演示光在水中的行进,学生总结结果。
8.教师继续引导:光既通过空气又穿过水的话,路线还是直线吗?我们也做观察。
9.教师借助喷壶和水槽演示光的折射现象,学生观察、总结结果。
10.全班学生共同总结结论:光在空气中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四、总结全课,反思过程
1.学生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小结。
2.学习反思:学习有什么收获?
3.教师讲述:凡事不能只凭借感觉,必须有思考和科学的验证。
五、课后拓展作业
1.使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孔成像仪(动手能力测试项目之一)
2.使用咨询或查资料等方法了解“为什么说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板书设计】
1.光的行进
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照镜子
【教学目标】
1 能从照镜子的游戏中知道镜子的作用;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发
现,并进行交流;能联系生活说说能照出影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能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2.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
3.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合作游戏的快乐;体会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和科学知识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教学重点】
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和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尝试制作潜望镜、万花筒。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自带镜子、两块长方形平面镜、小橡皮、量角器、万花筒、活动记录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大家已经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外面的太阳光不能绕过墙壁,直接照进教室里来。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谁有办法把教室外面的太阳光请进来作客?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2.学生演示:通过一面镜子把阳光反射照进教室
二、照镜子,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镜子为什么能把太阳光请进教室呢?(学生猜测可能是由于镜面光洁平滑且不透明,能够反射太阳光)提醒学生阳光强烈不要反射到人的眼睛。
2.引导:究竟是不是这个原因呢?我们来研究一下镜子。老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几面镜子,每个同学都要照一照自己。(板书:照镜子)照得时候要注意观察,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小小镜子包含着大学问呢!
3.学生分组玩(照)镜子答案。
4.学生汇报。在照镜子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1)在镜子里能看到自己。我们把镜子里的自己称之为“像”。板书:像
2)除了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还能看到旁边。
3)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是反的。不是上下颠倒,是左右相反,是直立的像。(板书:直立的像  左右相反)
4)我们习惯照镜子时镜面与脸平行,如果改变镜子的角度,像会发生变化。
5.小结:同学们通过照镜子,发现了不少秘密,老师为你们高兴。可是你们再想想:
1)镜子为什么能照出像呢?摸一摸镜面怎么样?夜晚能照出像吗?(没有光线,光滑的镜子也不能反射光线,也照不出像)
2)什么是光的反射?
揭示:“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屏幕、月亮等物体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几乎每样东西都能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教师演示:用表面光滑的镜子和表面粗糙的镜子比较反光的效果。
3)还有哪些物体像镜子一样能照出物体的像?(水面、瓷砖、光滑的黑板等)
6.小结:我们把表面光滑、平整的、像镜子一样的东西叫做平面镜。(板书:平面镜)我们刚才使用的镜子都是平面镜。
三、玩游戏,进一步探究镜子的成像规律
游戏一:(玩一面镜子)探究物体像的特征。
1.同学们,用平面镜照物体,像又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用一面镜子来照一块橡皮。
游戏要求:(教师演示)镜子竖立在表上指定的位置不要动,橡皮在表上按ABBC位置来回慢慢移动,看看镜子里的物体的像分别有什么变化?把发现记下来。(组长从信封中取出一块橡皮和一面镜子)
活动记录表一:
镜子
A
B ←→ C
我们发现: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你在镜子中看到了什么?
1)与镜面垂直移动时,物体离镜子近,像就近。物体离镜子远,像就远。(板书:距离相等)
2)与镜面水平移动时,像大小不变。(板书:大小相等)垂直移动时,感觉橡皮变小了,是人眼看东西总是近大远小,事实上像与物体的大小也是相等的。
3)橡皮在 ABC三个位置间移动的时候,像也跟着移动到相对应的位置。因此它们的位置是互相对称的。(板书:位置对称)
4.小结: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直立的像,大小和实物相等。物与像分居在镜面的两侧,且离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位置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游戏二:(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1.谈话:一面镜子能看到多少个物体的像?那么两面镜子能看到多少个物体的像?猜猜看?
2.要求:把橡皮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动,将两面镜子摆成各种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小组成员互相合作,选好测量员(用量角器测量两面镜子的摆放角度)、观察员(观察镜中像的个数)、记录员(组长做好活动记录,把两面镜子摆的不同方法和镜子里像的个数记录下来)。还要谈谈你们的发现,想想为什么?(组长从信封中取出量角器和第二面镜子)
(介绍活动记录表)
活动记录表二:
两面镜子摆放角度
镜子里像的个数
180
160
90
70
40  ……
我们发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