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
——以西北高原民歌为例
                      关靖云/新疆大学
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描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的文化景观,而民歌则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能够使人们透过民歌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等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能够唤醒和帮助人们对区域景观的感知。
1.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
粗犷的犷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广泛流传在民间, 属于民族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化范畴, 其创造者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 是在世代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修润的。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
明的风格特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民歌的题材、体裁、传播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区域性是民歌的一大特点。
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把这种区域差异以文化区的形式分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音乐之乡”大会的召开吹响了音乐地理研究的号角。但是国内地理学长期以来对民歌文化是相对忽视的, 即使文化地理学也总是把工作重心置于建筑、服饰、信仰等易于把握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上。民歌文化一直被看作是一 种“娱乐”而已。然而, 事实是在民歌文化平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反映着区域特殊的背景环境。
对民歌文化的研究主要有:
马勇,从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了音乐的起源、传播、风格、文化区的划分等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995);
刘岩,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使音乐文化的历史化、背景化、区域化、多元化等问题(1996);
吴永生,结合民歌发展的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型,将中国民歌划分七个民歌区,并且论述了各区域民歌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的地理基础(2005);
刘怡,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模式分类方法。论文将中国民歌按地域风格特点,分为 10 大类别:新疆、内蒙古、西藏、西南、华中、东南、华南、西北、东北、华北(2005);
廖明旗,根据地理区划的一般原理将中国民歌划分九个民歌区:东北部平原民歌区、西北高原民歌区、西南高原盆地民歌区、华中平原丘陵民歌区、华东平原丘陵民歌区、东南低山丘陵民歌区、内蒙古高原民歌区、青藏高原民歌区、新疆草原绿洲民歌区(2006)。
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
2.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文化的形成都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之中,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文化的形成。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中游及渭河谷地、南美印加文明等都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这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很容易联想到,在有金属的地方人们才能够越出石器文化的界限;在有植物动物生存的地方,人们才能从狩猎走向游牧。
2.3地理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赋予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而使他们的生产发展不同。以农业生产为例:由于地理环境表现出的变化,使得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
2.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类不是被动的、消极的适应环境,而是有意识地改变着环境,创造出先前没有的生活资
料,创造出更为进步的文化。文化景观就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如:建筑、聚落、道路、田野、服饰等看得见的形体和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如音乐、语言、艺术等。
3.中国民歌产生的地理背景
3.1中国的地形地貌与民歌
不同的地形地貌类型造就出不同体裁的民歌, 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在中国西部高山、 高原地区, 孕育出山歌体裁的民歌, 高亢激昂, 特别是高原上的民歌旋律起伏跌宕、气概恢弘是与苍凉的高原地理环境连在一起的, 因为委婉曲折的音乐难以表达辽阔苍莽、跌宕起伏的气氛, 而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适应了地广人稀或开门见山的环境, 说话声音洪亮, 歌唱的音域及音量特别宽大。
在低平坦荡的东部平原地区, 孕育出小调体裁的民歌, 与西部山歌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清新流畅、细腻委婉、节奏平稳, 脉脉温情, 这与东部的平原地貌、 田野风光如影相随。由于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所唱的歌声无需传送太远, 故小调一般都是轻唱低吟, 既像河渠中的静静流水, 又
像那低平的地形, 起伏变化不大。地貌还对民歌的流传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 高山峻岭对民歌文化的传播往往起着阻挡和分割作用, 如秦岭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民歌差异的分水岭, 而南岭则分割了我国华东与华南民歌。当然, 这种分布还与气候有很大关系。
3.2中国的气候与民歌
古人云: 南人善思, 内向, 北人善动, 外露; 北人崇刚, 南人尚柔。气候塑造着人们的气质、性格和情感, 影响着对民歌的理解审美情趣, 进而对民歌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我国北方人所处的气候四季分明, 年温差变化很大, 冬季寒冷, 北风刚烈, 土地干燥, 故方音刚直, 偏重于喜欢民歌有棱有角、 变化幅度较大、 风格刚劲豪放粗犷; 而南方因其气候温和, 年温差变化较小, 加之雨水多, 水网密布, 景秀丽, 人们则偏重于喜欢民歌线条平缓、变化幅度较小, 即抒情、细腻、委婉。
一般而言, 气候对中国民歌文化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南北差异, 而地形、 地貌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东西差异, 汉族地区民歌风格之南北方差异大于东西部之间的差异, 是气候起了重要的作用。
3.3地理环境、 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民歌
地理环境还通过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语言、 民俗等影响民歌体裁和风格。我国东部农耕地区多小调、 号子; 西部畜牧业区则多牧歌。东南部水田稻作区, 田歌成了广为流传的民歌体裁。蒙古族在内蒙古高原上的天然牧场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 创造了长调和短调。
我国江河纵横, 孕育出许多风格迥异的船工号子, 作为一种背景, 水系对民歌形成的影响与地形地貌不同, 往往不是天然界线, 相反, 在民族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 它成为一种天然的交流的渠道, 使得同一水系的民歌号子风格相近。近海辽阔广大,有着世界著名的渔场, 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们创造出独具特的渔歌, 在我国西南地区大多开门见山, 地面崎岖不平, 交通不便, 许多少数民族以唱歌作为语言和感情交流重要手段, 甚至是人才的标准、 择偶的条件, 他们无事不歌无处不歌。
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不是孤立地对民歌产生影响, 而是与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相结合, 构成了一个统一的、 但又十分复杂的地理背景, 共同对民歌文化产生影响。
4.中国民歌文化区划及地域特
4.1中国民歌文化分区
根据地理学的传统习惯,充分考虑区内的自然人文的特征,宏观上分中国民歌为东西二部分,并且内部进一步细分为二三级。这其中主要从东部西部农业的生产特定义东部西部民歌文化区,从地形地貌的差别定义二级民歌文化区,并且青藏高原以独特的地势和文化单独又划到三级,东部平原民歌区充分考虑了它内部社会文化因素的丰富,为了突出每一区居民的性格特征,从总体上仅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区,显然这只是相对性的划分其内部还可以再具体的划分下去。
全国民歌文化区可分为七大区域,包括: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以北方号子为代表的“粗犷刚劲风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 以长调为特的“北方草原风格”异域风格的新疆民歌以及高山雪原上的民歌。
4.2中国各民歌文化区的地域特征
4.2.1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
该区域绝大部分气候暖湿, 水网密布, 风光秀丽, 农业发达, 多为水田稻作区。这种安稳的环境
漫漫的渗透进了江南人的气质,温和的脾性,知识的性格。南方气候湿润,使得外部景物或风光秀丽,或淫雨霏霏。这使江南人多了一份细腻,多了一份灵性,生活中唱出的多是小范围的个人爱恨情感,唱词里描绘的不外乎丝竹、田园、花卉、水乡等。代表民歌《茉莉花》、《梦里水乡》等。
4.2.2以北方号子为代表的粗犷刚劲风格
本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地区, 汉族为主要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东北的满族、 朝鲜族、 赫哲族、 鄂温克族等。传统农业经济以旱地农耕为主, 少有渔猎采集, 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的汉族民歌以小调为主, 其次是秧歌、 号子, 山歌很少, 由于历史渊源的关系, 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地区民歌风格相近, 一般起伏较大, 多跳进、 多跌宕, 节奏密集、短顿, 速度较快, 高亢、 开朗、 奔放, 形象鲜明, 灵活生动。本区少数民族民歌以朝鲜族民歌最具特, 其旋律优美, 自然流畅, 热烈欢快,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代表民歌《乌苏里船歌》、《沂蒙山小调》等。
4.2.3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
黄土高原的山川沟壑纵横、 塬峁连绵, 交通不便, 干燥少雨,土地贫瘠, 自古以来属于旱地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这里的民歌最大特点是高亢激昂、 粗犷有力、 恢弘质朴, 旋律起伏跌宕如山川一样自由纵横, 音域如高原一样空旷深远,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 还表现出凄楚、 苍凉和与自然抗争的坚韧不拔之感。最有代表的歌种有“信天游”。由于长期的多民族文化交融, 这里产生了九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具有曲调高亢悠长, 气质粗犷淳朴的特点。代表民歌《走西口》、《赶牲灵》、《花儿与少年》、《眼泪花儿》等。
4.2.4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
在我国西南地区大多开门见山,地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许多少数民族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择偶,以歌为媒,民歌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甚至是人才的标准,他们无事不歌,无处不歌,成为民族风情的最富彩的一面。该区域少数名族众多,而且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但他们都是歌唱的民族,见山唱山歌。演唱时以对唱的形式为主,无论是平日或节日里拉歌,还是小伙子姑娘谈恋爱时唱情歌,都会经常看到两座山上拉歌的情景。代表民歌有《小河淌水》、《跑马溜溜的山上》、《放马山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