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乐器]马头琴是哪个民
族的传统乐器
篇一: 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传统乐器
篇二: 几种别具风味的少数民族乐器:巴乌、葫芦丝和马头琴几种别具风味的少数民族乐器:巴乌、葫芦丝和马头琴
文/李良
华夏大地,五十六个民族和谐共处。汉族有汉族的音乐,而55个少数民族,他们同样拥有各具民族特点的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具特的少数民族音乐最重要的载体是那些民族特鲜明的民族乐器。那些别具风味的款款乐器,堪称中国民乐的奇葩,格外的耀眼夺目。
———题记
基金从业资格预约考试中国民乐,如诗如画般美丽清雅,却又如梦如风般抽象空灵,只有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它那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魅力。很难说是人掌控着乐器,还是乐器影响着人。从古至今,它们出现在帝王将相巴乌一曲,情深谊长
浪漫的巴乌,响彻在我国西南边陲。多情的巴乌,感叹着爱的
海枯石烂。
也许,看似普通的竹管格外惹人喜爱,是因为它吹奏的动人旋律能引人翩翩起舞,而在七彩云南的傣族、彝族、哈尼族、佤族、苗族和布朗族等众少数民族人民心中,它更是美丽爱情的象征。
很久以前,哈尼族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阿珠,她能歌善舞,活波可爱。婉转的歌声能使小伙子心醉。深山的恶魔听到了阿珠的美名,趁人们狂欢的时候,掠走了阿珠,要她在山洞里为自己唱歌跳舞。阿珠无论怎样都不给恶魔唱歌跳舞。恶魔气急败坏,割掉了阿珠的舌头,把她扔到了深山里。当阿珠从血泊中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唱歌说话,伤心地大哭起来。她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汇成一股清澈的泉水从身边流去,流过的地方长出一片片竹林。哭红眼睛的阿珠既逃不出苦海,又不能向亲人情人诉说心中的委屈。一天,林中的小鸟告诉她竹子会说话。于是,聪明的少女就砍下一段竹子,挖了一段舌形槽片,做了一根“巴乌”,用嘴含着吹,用巴乌忧伤柔美的音向亲人情人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寨子里的乡民循声前去搭救,消灭了恶魔,替阿珠报了仇。
巴乌的品种较多,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苗族人多用当地生长的被称为“芦竹”的细管植物来制作巴乌。哈尼族人使用青竹制作巴乌。由于当地气候温和湿润,一般都不会开裂变形,待缓慢干燥后,
哈曼卡顿音响
竹皮变成白。这里的巴乌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彝族人和傣族人一样,常用细毛竹制作巴乌。这里的巴乌有竖吹和横吹两种,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佤族的巴乌,管长2.5厘米左右,上面开有7个音孔,在靠近音孔的管身上,均刻有人字形的纹饰。
我是歌手第五季排名传统巴乌外形似萧,用竹管和制成,和笙同是簧管配合系的乐器,但巴乌和笙的存在很大不同。笙是每管一簧发一个音,簧舌是长方形的;巴乌是一管一簧发九个音,簧舌是等腰三角形的,并且顶端翘起。
电脑学习教程巴乌也叫“把乌”,其传承没有确切记载。常以伴奏舞蹈和说唱,也用于独奏。在哈尼族,它被人们称为“会说话的乐器”,哈尼族人喜欢随身携带并吹奏巴乌。哈尼族和彝族的青年小伙,常用巴乌来演奏情歌,传递爱慕之情。在彝族,人们放羊时或晚间也常吹奏巴乌。
传统的巴乌,音域窄,音量小,但音优雅。近几十年来,许多音乐家对巴乌的结构进行反复研究和革新,研制开发出横吹加键巴乌等许多新的形式。可以说,经过变化的巴乌,更适应了现代舞台,充满了新的活力。
巴乌乐曲非常丰富,有《玩调》、《邀约调》、《渔歌》、《苗岭欢歌》、《彝族舞曲》等等,每首都带有浓郁的边陲风情。无论是彝家山寨,苗岭风情、还是静静的江水边,都是巴乌曲调翩然响起的怎样提高英语成绩
地方。
葫芦丝吹响的时候,是那样的如梦如幻、飘渺空灵。如水的月光、葱郁的竹林,雅致的竹楼,多情的卜冒和卜少……葫芦丝的细腻温婉,像阵阵清风荡涤胸怀。
姓江的名人美丽的丽江养育了傣家儿女。远古时候,在大盈江畔,住着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名叫朗慕,江边有一个划渡筏的小伙子叫二保。两人一见钟情,约定再次相会。一天,从江上漂来一个小葫芦,里面装着朗慕的信:因家父管教甚严,不能与你对歌谈情,你若心中有我,就在葫芦下面插上主管,待夜深人静之时来到我家墙外,吹起人们用葫芦和苦竹合制成的筚朗叨,畅述衷肠。二保每晚却墙外吹,却被家人赶走。朗慕被禁深宅,听乐声思念情侣,不久含恨而死。二保悲痛欲绝,每天夜里走村串寨弹奏心爱的筚朗叨,把这段爱情讲述给傣家儿女。
葫芦丝是傣家人世代相传的宝物,祝福着情侣们吉祥、幸福。相传很早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后生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了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退,鲜花盛开……
葫芦丝,又叫葫芦箫。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上端一个葫芦,下面三根长管,精美的印花,妙曼的曲线,鲜艳的吊坠,还有那竹子特有的香气,手指轻
抚音孔,乐音飘荡,心被音乐浸染。
葫芦丝是傣家的最爱。傣族的葫芦丝又叫为“筚朗叨”,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筚朗叨”是把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竹管下端,嵌有铜,中间一根较长的竹管开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可吹出由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竹管。其余两根是副管,只设,不开音孔,葫芦柄端开有送气孔或插入一个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时,主管奏主旋律,副管发单音,形成和声效果,音柔美悦耳。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相似,阿昌语称“婆勒翁”,意为“有葫芦的箫”。“泼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在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
筚朗叨历史久远,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1964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木橔铜棺墓出土了一件铜制葫芦,它是筚朗叨最早的音箱。这件铜葫芦,通高16.7厘米,上端一侧有长圆形的吹口,底部有一个不规则的扁孔。通体饰以绳网状花纹。其底部扁孔刚好可插入一根竹制竹管和两根较细的副管。该墓年代约为战国初期。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惟一的早期铜制筚朗叨音箱实物。
葫芦箫最适合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和舞曲,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中。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葫芦丝的音域大幅扩展。近年来,北京的而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