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高考改革选考设置下学科教师应对策略
作者:黄健
来源:《新教育时代2020山东高考时间安排科目·学生版》2018年第20期
作者:黄健
来源:《新教育时代2020山东高考时间安排科目·学生版》2018年第20期
摘 要:新高考改革对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政策下,学生的选考科目由于高考选考科目的革新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会综合学科偏好,未来专业需求,任课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风格等因素来选择相应的学科,进而改变学校各科教师需求量。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各学科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高考 综合素质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2017年新高考改革方案在沪、浙两省全面落地实施。此次改革科目设置由以前的文理分科变成了“3+3”,选考科目可以在理、化、生、政、史、地、技术等科目中任意选择三科。取消文理分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解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新高考改革对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高考政策规定的选考科目,改变了各学科的学考时间、教学形式、考试要求、教学方法、学生培养等方面。对学科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风格等因素来选择相应的学科,进而改变学校各科教师需求量。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各学科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行动上顺应新高考改革
教师对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认同度不髙,会导致学生接受新高考制度的时间延长,同时影响自己的专业发展,严重者甚至会行为失范。缺少敬业精神,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态度马虎,缺少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难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再加上改革后课程负担加重,许多教师态度消极,产生对抗、抵触情绪,这样也会影响家长学生对新高考的认同度。教师只有在认同了新高考改革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案才能让学生信服、让家长接受,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天然的被家长和学生信任,那么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首先就得从各个方面认同新高考改革方案,这样才能影响到身边的人。改变传统的观念,接受改革,并且积极地应对改革。
目前髙中生对于新高考制度的认知正处于重组与改造阶段。我们作为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在授课的过程中,在班级的各项组织活动中加强学生对新高考制度的认识,从而加快学生认知结构中对高考制度的改造与重组。让学生尽早地对新高考制度有所认同,尤其是全新的选考制度。让学生对选考科目的报考有所了解和规划,同时根据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科目。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更需要让学生本学科课的重要意义,以及与其它课程的不同之处,能够让学生在选课时能根据几种专业,不同院校的相同专业,或不同院校的各种专业。
二、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规划职业生涯,科学理性的选科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处于青年初期,已经形成较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仍然不够成熟,对于关系到未来职业发展的选课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意识到。选课时随意、主观、不切实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在高一阶段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亦或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肯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决定选考科目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与此同时在课堂上釆用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让初进高中课堂的学生感受到本学科知识的魅力,增强学习本学科的内部学习动机。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个人的科学性、思想性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学科课程安排,了解选修的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于学生将来的专业选择、职业规划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选课策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课科目。
三、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从自身着手,注重教育教学观念的培养,从而促进教师全面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需要老师必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和学习特点,并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博古通今是学生理解的前提。因此作为师高中教师应重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重视学科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媒体技术,信息新技术,微格教学技)的应用,既可以使所授课程形象生动,又可提高教学效率。现代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需要多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程序的前提下,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对选修本学科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学习兴趣组织适合学生的授课方式。并且在自身人格特征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并逐渐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从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教育行业的一线工作者,面对如此巨大的改变,唯有不断探究高考改革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课堂设计方案,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提升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文东茅.高考改革方案对“唯分数论”的超越[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
[2]王润,周先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机制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6(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