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机制研究
2020年35期前沿视界
高教学刊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机制研究*
吴钟鸣,陆慧,顾云锋,李新华,陈吉韵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网络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课程、知识的学习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知识获取渠道的快速拓展。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工具。
应用型本科高校规模和数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占比超过半数[1]。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快速发展,建设完成了一批课程,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进一步扩大开放共享的范围,形成课程建设使用的良好生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建设的现状
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使用和运行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推动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步伐。在线开放课程的大力建设,成为今年“新冠疫情”下高校做到“停课不停学”的有力
支撑和前提条件。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当前课程建设呈现如下特点:
(一)课程运行平台众多
课程建设需求推动了整个平台的快速发展,当前形成了企业、高校多方参与的状态,有国家层面的平台,如“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也有各企业平台,如“超星”课程平台、“智慧树”平台、“学堂在线”平台等,各地区高校成立了区域性课程联盟如“优课联盟”平台等。各类平台积极开展课程的建设使用推广等工作,应用型高校成立的区域性联盟平台在课程建设数量等方面占有较大的比重。各家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围绕课程建设需要推出了课程平台服务、拍摄制作服务等内容,推出了“平台+课程建设”和“企业端+校内平台”等多种选择组合模式,各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
(二)课程数量快速增长
应用型本科高校认识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推出在线开放课程专项建设计划,课程建设在数量上面得到了快速增加。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学校自2014年就开始慕课试点课程的建设工作,近些年更是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2019年和
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特点,研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通过课程的建设实践,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机制,探讨从共建共享、统一评价推进学分互认和成果共享等三个方面推进课程建设,以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使用的水平,提升课程的使用效率,更好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5-0027-04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online open course construction.Through the practice of course construc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online open cours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and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unified evaluation,promotion of credit mutual recognition and achievement sharing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enhance the use efficiency of curriculum,and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of online open cours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online open courses;sharing mechanism;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编号:201901044026);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慕课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编号:2015JSJG05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18年度项目“SPOC学习者持续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编号:2018SJA0482)
作者简介:吴钟鸣(1975-),男,汉族,江苏溧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电子工程、自动控制技术等的教学与研究。
27--
2020年35期
前沿视界
高教学刊
2020年分别立项建设33门和27门在线开放课程,其
中已建设完成35门课程分别在中国大学MOOC 、优课联盟等平台上线。同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建设的在线课程基础上组建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如首个全国地方高校优质MOOC 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优课联盟平台,截止到2020年7月,其上线课程有477门,加盟高校有153所,选课人数突破了100万人次。当前的课程建设基本覆盖了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等,同时也推动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在线实践类课程的快速发展。
(三)高质量特课程不足
建设课程数量增多的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重复建设情况,在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建设中体现较为明显,特别是针对同一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如《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同一课程平台上,每门课程都建设有20余门内容相近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时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点和专业特的高质量课程数量不多,能体现应用型本科办学特的课程不多,课程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尚不能满足学习者要求。
二、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一)课程建设质量有待提升
课程一体化设计存在不足,建设者还存在一些固有的观念,由原来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到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思考不够,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时代下建设思维转变明显不足。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资源的呈现,如大量的授课或是讲授的录制视频、大量的习题和参考资料的展现。主讲教师重视根据大纲要求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各类知识如何有机结合和恰当的呈现。教师需要考虑如何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到知识组织“架构师”的转换,要从学科和专业层面思考如何更好地组织知识点,满足学习者随时学
习的要求。在线开放课程需要课程团队教师从建设开始对课程运行进行总体规划,对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运用进行具体设计,以适应高校中越来越广泛的翻转课堂、SPOC 或全开放式的在线运行场景需求。课程上线运行时,课程团队需要高度重视自主式学习和互助式小组学习等学习模式,要从操作层面来进行整体设计,才能发挥课程网络教学带来的有利因素。同时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建设的课程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课程可能面向专业领域或是工程应用较多,课程教学中需要一定的实践环节和实操训练。
(二)学分互认机制不完善
部分课程商业平台对通过课程学习者可以发放课程学习完成的“学分证明”,设置了“学分银行”机制,有些联盟平台也提出了加盟高校相互承认学分的机制,但是由于各高校的教学管理机制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导致具体实施时遇到很多操作层面上的困难。
学分互认机制不仅在高校间存在困难,同样在各类教育机构和高校之间也存在困难,高校针对教育机构或企业推出的校外课程如何去认定学分、如何去抵换校内课程学分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和问题,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特点进行设计,更多的是围绕自己学校需求来建设课程,在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实施与教学开展有自身的办学要求和专业特点,因而导致各校间课程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推进专业课程的学分互认上会面临问题,校际间缺少学分互认的统一机制,这也极大地制约了课程的使用运行。
(三)课程的共享推进不够
课程建设基本是高校或是教师自已单独建设为主,
缺少“共享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机制[2,3]
,校际间以
“课程”理念建设课程机制还没有形成。建设完成的课程局限于学校校内的课程开设,选课人数不多。有些课程没有根据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形成对社会学习者和其他高校共享开放的局面,课程的使用效率不高。2018年和2019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文件中,对课程
的开放共享提出了明确的应用效果与影响的要求,课程应当要在其他高校或是社会学习者中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应用成效好。因此,如何构建以“共享为核心”的、面向“课程建设和平台建设”的“生态化课程系统”是课程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进一步扩大课程的受众面,形成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课程共享的重要方面。
三、推进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建设优质课程,统一管理标准
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围绕课程全过程生命周期,针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围绕课程达成目标,做到课程
设计与结构体系完善,知识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展现丰富,运行方式灵活多样,资源更新及时,问题解答实时高效。针对课程特点,可以利用虚拟实验技术,将满足条件的线上虚拟实验和线下实操实践相互结合,提升课程运行质量。管理标准统一是进一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可避免同类型同层次高校相近课程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可以探索通过“专业课程”等方式来开展合作共建,优势互补,优势共享,共建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以提升课程的建设水平。如某些专业可以根据工程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推进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28--
2020年35期前沿视界
高教学刊
程等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
(二)统一课程评价,推进学分互认
首先在线开放课程需要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或通用的课程标准,建设统一的课程评价是开展共享的一个基础条件,也是提高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探索脱离于教师和学习者主观学习的评价体系标
准,如机器评价、学习同伴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3]。因此,需要加大课程标准特别是同类型高校的相互紧密联系,出台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或是依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课程评估,形成有一定共识的课程评价体系,为课程学分互认打下基础。其次要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平衡各方诉求的基础之上,建立高校之间的合作规则、学分管理规则、学分互认运行规则等体系,各个高校自身建立与学分互认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度[4]。
(三)重视学习体验,课程成果共享
基于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学习必须体现“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学习模式的创新和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都要围绕这个基本理念。相比之前的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更要关注用户体验和交互学习效率。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从WEB端过渡到手机移动端,提供高效便捷的课程学习及课程建设管理技术的高效支持,对快速推进课程的开放共享有重大的意义[5,6]。课程的共享方式应该多样,在推动多方参与的课程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和资源购买等多种方式基础之上,可提供校际共享、校内共享、校企共享和社会共享等多种共享方式。在线开放课程在校外共享时也可以采取学历、非学历和辅助资源等多种方式。校际学历共享主要采取校际学分互认等方式。校企之间的课程共享合作可为企业和行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业务提升的通道,会大大提升企业培养自身员工的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这种方式开启了在线课程走向校外的可行方式,无疑也是推进应用型本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共享的一种较新的方式。
四、课程建设的机制建设
(一)课程的选择标准
在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之初即需确定课程建设的选择标准。首先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课程的选择既能够展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又要选择社会关注度高的课程,建设可以提升专业影响力的课程。其次课程要立足共享使用的角度来确定。从受众角度考虑,课程不仅要立足于面向本校学生使用,同时也要满足同层次兄弟高校学生需求和行业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大众自身学习的需要。第三方面,课程的应用性特要明显。要选择专业基础好、行业化特明显、以及校企合作机制健全的课程,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选择的课程教学团队要整体实力强、素质高,课程负责教师在行业领域内要得到认可,教师要有较高的建设热情、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的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从多个方面提出建设标准。一是课程的设计理念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二是课程的知识点设计在符合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符合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特点;三是课程资源建设要有丰富的多样性,要紧跟专业行业的应用实际,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四是课程呈现方式要采取视频与多媒体动画和高清图片等“富媒体化”呈现方式,根据在线学习的特点,每个视频尽量不要超过十五分钟;五是根据平台软件特点设计界面,要求课程学习操作方便快捷,易学易用;六是注意课程评价,既要注重评价角度多元化,更要注
重对学习者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来衡量课程质量;七是从技术层面设计课程技术指标,要有良好的人机介面,运行保障可靠。
(三)完善课程的保障标准
本科一批省控线是什么意思首先学校要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明确归口建设与管理职能部门和协助部门,理顺各方面关系,切实保障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序与高效。课程建设采取项目制方式进行立项管理并拨付专项建设经费,并切实保障课程上线运行后所需要的后续经费。其次由教育信息技术教师与课程教师组成课程技术保障组,并引入专业的制作团队,从教师的课程设计到课程呈现整个过程中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四)课程的成果认定标准
学校需要制定在线开放课程的成果奖励和激励机制,给予教师对应的工作认可,将在线开放课程纳入学校质量工程奖励的范围。在课程建设完成开始上线运行后,学校计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传统课程相对应,可提升工作量的计算标准。在认可教师知识产权和劳动付出的基础上,根据制定的有关文件规定分别给予奖励。
五、课程建设实践
基于上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思考,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笔者所在高校确定了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即按照“引进来,走出去;重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建设思路,逐步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在学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引进来”就是引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等通识类和公共选修类课程和其它在线课程平台上高质量的专业基础课程,重点丰富通识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走出去”就是主动加入校
29--
2020年35期前沿视界高教学刊
际慕课建设联盟或者是校企慕课建设联盟,通过联盟平台,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重点先行”就是先行选择特鲜明、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课程按在线开放课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全面推进”就是在总结建设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建立保障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全面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数量,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和使用的范围。
下面以笔者所在高校《探索“视”界-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导论》课程为例,简单说明在线开放课程的具体做法。
(一)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
在建设之初该课程就通过学校、医院和相关行业企业组成一个共建共享课程建设联合体,签订有关的协
议,约定相互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强大的课程团队来建设完成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构建了临床医学技术、眼视光学应用、视光行业前沿进展为主线的“全方位、专业化”课程体系,主任医师、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将科研成果与课程教学密切结合,通过将视觉科学的基本概念、眼视光医学的理论体系,与视觉保健和康复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视觉品质优化技术的拓展等有机融合,持续优化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并采用项目化教学内容、混合式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手段构建出“理实并重、产教互通”的课程方案。
(二)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所有学习者进行实时在线教学,并辅助利用、QQ等社交媒体,拓展课程网络平台的师生互动功能;针对在校专业学生、公选课学生,课程采用线上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如对已开发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增补及视频再处理,经线下多媒体教室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验证后,再投放到下一轮MOOC课实施平台上,推动了MOOC辅助教学资源的持续开发;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将自媒体技术与中控展示平台连接后,微课、翻转、项目引导等多样性教学方法得以开展,实现了教学实施的现场反馈和教学效果的即时评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生动。
(三)开展校企共享教学
该课程不仅在校内、相关高校投入使用,也在(上海)明月镜商学院、博士伦大学、(江苏)万新学苑、强生视光学苑等企业学院投入使用运行,作为企业人员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教程,学员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修完课程指定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为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及业务能力提供了课程支撑。
(四)推进课程社会共享
课程团队通过行业平台E+E学院及电视网络等传媒平台,选取网络课程平台特定课程模块内容,以微课及访谈等形式,向行业从业人员及广大众普及视觉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依托学校“南京市青少年视力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的视频资源等,课程团队面向学校地区的400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视光普及教育,积极开展“爱眼护眼”知识讲座及义务普查,在青少年视力跟踪及视觉知识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应用效应。该课程同样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社会开放,截止当前共有36000余人选课,课程建设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为一个很好的建设案例。
六、结束语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一体化的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校际间学分互认机制建设,以形成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良性循环。通过这
些措施来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更好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小虎,黄洋,冯年华.应用型本科的基本问题、内涵与定义[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4):1-5+28.
[2]冯年华,陈小虎,吴钟鸣.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03):58-61. [3]陈琳,唐毅谦,周明圣.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51-53. [4]冉利龙,胡海斌.远程教育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5):15-18.
[5]温小非,朱炯,仇培涛,等.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研究及实践[J].大学教育,2019(08):42-44.
[6]田亮,焦宝祥,诸华军,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09):196-197.
3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