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清明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的祭祖⼤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种⽂化传统节⽇。下⾯是⼩编精⼼推荐的清明节有哪些风俗活动,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清明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踏青
中华民族⾃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郊游,也称“踏春”。⼀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与节⽇两⼤内涵,清明节⽓在时间和⽓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地,⾃然界到处呈现⼀派⽣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家⽼少在⼭乡野间游乐⼀番。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直流传⾄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
风筝⼜称“纸鸢”、“鸢⼉”,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们不仅⽩天放,夜间也放。夜⾥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串串彩⾊的⼩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的缅怀⽅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种⽂化传统。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戴柳另⼀种说法是驱⿁辟邪。我国北⽅⼀些地⽅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节,合称为“三⼤⿁节”。因受佛教观世⾳⼿持柳枝蘸⽔普度众⽣的影响,许多⼈便认为柳条有驱⿁辟邪的作⽤,把柳枝称为“⿁怖⽊”。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
中元节风俗有哪些间。唐⽞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规模的拔河⽐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部分。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荡秋千的历史很古⽼,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今为⼈们特别是⼉童所喜爱。
⽃鸡
古代清明盛⾏⽃鸡游戏,⽃鸡由清明开始,⽃到夏⾄为⽌。中国最早的⽃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鸡成风,不仅是民间⽃鸡,连皇帝也参加⽃鸡。如唐⽞宗最喜⽃鸡。射柳
射柳是⼀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的记载,就是将鸽⼦放在葫芦⾥,然后将葫芦⾼挂于柳树上,弯⼸射中葫芦,鸽⼦飞出,以飞鸽飞的⾼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鞠是⼀种⽪球,球⽪⽤⽪⾰做成,球内⽤⽑塞紧。蹴鞠,就是⽤⾜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喜爱的⼀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是⽤来训练武⼠。清代天坛⼀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种特有的民俗⽂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凳、打拳、龙灯、翘⾼竿、唱戏⽂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绝⼤多数在船上进⾏,极具⽔乡特⾊。
清明节插柳的由来
说法⼀:纪念神农⽒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的。有的地⽅,⼈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古谚有“柳条青,⾬蒙蒙;柳条⼲,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的⽣命⼒,俗话说:“有⼼栽花花不发,⽆⼼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就活,插到哪⾥,活到哪⾥,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说法⼆:驱⿁辟邪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种说法:中国⼈将清明、七⽉半、⼗⽉朔看作是三⼤⿁节。清明节正是百⿁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持柳枝蘸⽔普度众⽣,许多⼈便认为柳条有驱⿁辟邪的作⽤,把柳枝称为“⿁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着户上,百⿁不⼊家。”清明既
然是⿁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说法三:纪念介⼦推
介⼦推为明志守节⽽焚⾝于⼤柳树下,让晋⽂公和⾂百姓痛⼼不已。第⼆年,晋⽂公亲率⾂爬上⼭来祭拜介⼦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柳树居然死⽽复⽣。晋⽂公当下便将⽼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枝柳条戴在头上,以⽰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推的⼀种象征。
南⽅清明节吃什么?
1、艾粄
客家⼈有句⽼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年四季不⽣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必备的传统⼩⾷。
2、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是⽤⼀种名叫“浆麦草”的野⽣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这种汁同晾⼲后的⽔磨纯糯⽶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团⼦的馅⼼是⽤细腻的糖⾖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笼蒸熟,出笼时⽤⽑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的表⾯,这便⼤功告成了。
3、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论城乡,⼤多有吃芥菜的⾷俗。据说每年⼆⽉⼆吃了⽤芥菜和⼤⽶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三,煮泥鳅⾯祭祖送⼈习俗。
4、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有吃“润饼菜”的⾷俗。据说,这是古时寒⾷节⾷俗之遗风。“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也喜好之。
5、馓⼦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的⾷俗。“馓⼦”为⼀油炸⾷品,⾹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节禁⽕寒⾷的风俗在我国⼤部分地区已不流⾏,但与这个节⽇有关的馓⼦却深受世⼈的喜爱。
6、乌稔饭
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初三,畲族⼈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久之,当地的汉族⼈民也有了清明时⾷“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古以来就是⼀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家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