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分组教学实现魅力语文课堂
作者:陈莹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3期
分组教学是实现小学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原则的重要途径。通过分组教学,引入合作竞争模式,巧妙运用“学习圈”,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和激发学生想象力、探究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实现魅力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前提在于教师如何分组才更合理,重点在于怎样运转才更科学,核心在于怎样实施才更有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释放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焕发语文课堂魅力。
一、关注差异,构建个性化“学习圈”
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你只要去欣赏,不要去比较;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差异存在的道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同样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受年龄和知识限制,小学生在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
我们在构建“学习圈”的时候,采取张扬个性、合理搭配、优势互补等原则,划分“学习圈”,这是“学习圈”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
在进行《老师,您好》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运用自荐和推荐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才艺,然后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艺展示、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要素,对全班同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了八个“学习圈”,让组与组之间在各有特的基础上,实力大体均衡。“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马上到了,我们准备搞一次庆祝教师节文艺活动,大家都来出出主意,你们小组出个什么节目合适呢?想唱就唱,想说就说。但需要我们每个小组独立来完成,然后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节目更精彩。”通过差异化分组,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收到了完全不同的一种学习效果,有的唱歌,有的伴舞,有的朗诵,有的演小品……他们紧紧围绕感恩老师、歌颂师德的主题,展开了一堂生动活泼、个性飞扬的语文课。
这样一来,就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增加了适度的弹性,充分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这个课堂的主角,都能成为课堂的探索者、发现者,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和激励,发挥个性特长,做到扬长避短、各尽其才。
二、合理分工,创设形象力“学习圈”
构建分组合作“学习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
会,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但在每一个“学习圈”内,不同的活动需要设立不同的角,不同的角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这就需要教师在构建起“学习圈”之后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在不同的分工框架下进行交流互动、探索探究。然后再定期轮换,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密切配合,形成团队力量,拓展不同的形象力空间。
《生命桥》是一篇很有情感冲击力的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体验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呢?当然,阅读、朗诵、讲解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可是总感觉学生没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尝试性地进行了分组学习方法,形成了四个“学习圈”,然后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小组都有主持人、记录员和评判员,然后按照课文中的角对号入座,让学生分别扮演老羚羊、年轻羚羊、小羚羊以及猎人等不同的角,促使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去深入体验情感、解读文本。有的学生在表演老羚羊跃下悬崖的一瞬间,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流下了泪水。每一个学生都表演得非常投入、非常精彩,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祝自己教师节快乐的说说 由此可见,合理分工对创设科学的“学习圈”至关重要,让每一个角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学习任务,给了每一个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的空间,为每一个“学习圈”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支撑。
三、竞争合作,塑造高效率“学习圈”
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的是构建“学习圈”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质“学习圈”后,更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圈”与“学习圈”之间的“圈际”交流和合作,开展竞赛竞争,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完善,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共同进步。
比如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時,就在“学习圈”之间引入了竞争机制,这篇课文是一篇现代诗,怎样让学生从中感受诗的魅力,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于是,我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圈”内,首先交流自己喜欢的现代诗,然后说说自己对现代诗的认识和学习现代诗的方法,然后总结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负责提交到“圈际”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指定一名学生发言,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辩论比较,互学互补,各取所需,共同提高。既竞争又合作,既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竞争促进学习,合作推动提升。通过在“学习圈”之间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寻解决方法,然后将学习效果拿出来,展开“圈际”竞赛,达到了巩固学习、增进合作、提高效率的目的。
总之,巧妙运用“学习圈”,能够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出更多精彩。但一个“学习圈”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指导、不断反思和矫正,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