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重境界》优秀读后感(通用8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优秀读后感(通用8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优秀读后感(通用8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优秀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1
在谈专注是个非凡的品质之前,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说明专注的目标要明确及正确。程璐老师(事例中的名师)专注于开办班级博客,这件事情费时费力费心思,且短时期内对于成绩的提高效果不会太明显。但是从长远看,从致力于班级管理长治久安的目标看,这个方法无疑深得家长和学生的心。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学生的精彩,让那一方共用的教室成为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而不仅仅是生产分数的地方。学生能够在以自己为素材的鲜活事例中,反反复复思考,回顾,反省,汲取各自所需的动力。
总而言之,程璐老师是个目光长远的人,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上挑选了看似见效慢却更实用
的方法,因为他专注的是德育,是内驱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根本因素。这让我想起了《读者》中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人和德国人比赛做工程:中国人很快动工;而德国人却还在慢慢画图纸,研究琢磨一个个细节。结果可想而知,德国人尽管速度慢了,但是效果却是最棒的。原因很简单,德国人专注的是工程的质量,而中国人专注的是工程的速度。要抨击当下教育的急功近利,这个例子很适合。再细思,德国人在琢磨的过程中,是不会去理会进度,以及速度的过程性考核;更不会去理会竞争者的进度。就像程璐老师在做“班级博客”时,不会心心念念算计它对分数的作用,这种对过程质量的专注保证了结果的纯粹。这就是正确及明确的专注。
和程璐老师一样,万老师笃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人育好了,状态好了,成绩自然差不到哪里去。学生懂道理,有内驱力,教师也就不再是“赶尸人”。反观当下,短期成绩提升是可见的衡量标准,是短期鞭策,题海战术容易达成的。但是在这期间,当教师的心思全部放在成绩这一标准的追逐上,其它的事情显而易见也不会做,也等不起。谁最倒霉,那些不能适应这种战术的人;谁愿意去等?没有人!有名师说:教育是一种温暖的等待。说的多好,孩子的状态不佳时,除了耐心辅导,等待他慢慢醒悟,难道还有比这更真正实效的方法吗?那些责备,恐吓,折磨最多只是暂时压制了他的青春冲动,甚至消耗了他原本向学的心思,最终
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更不要谈激发内驱力。当我们的专注有了错误的方向,那么与最终的教育目标只能是南辕北辙。一句话,你等不起育人,自然也就等不来人,除了分数,甚至连分数都没有!
再看看老师的日常工作,包括我自己。大家就会发现我们老师很擅长做一种交易——用教师的威严来剥夺学生的基本权利(上学,休息,玩耍,享受教师的正常关怀等等),让其在遵守法则与失去基本权利之间做选择。学生毕竟还小,他承受不了这样的“失去”,只好被动学习。更有甚者,直接剥夺家长的尊严——只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不能达到理想要求。
如果教师在这种事情上很“勤奋”,很专注,而在交流与沟通上很懒惰,很急躁。那么,学生即便听话了,也是暂时的“恐惧”,达不到近乎彻底的“醒悟”。有一种努力,叫“假装很努力”;有一种勤奋,叫“看起来很勤奋”。只盯着短时间,立即悔悟,事不过三的效果,我们老师往往会在粗暴,狠心上勤奋不已,专注不已,而不会在德育上下功夫。
长此以往,教育不再是温暖的等待,学校也不再有教育,有的只是优胜劣汰。被分数,纪律淘汰的人注定要么无声无息,要么脱胎换骨。你看见一个孩子趴在桌子上,从早睡到晚,你会庆幸他没有醒来。因为你害怕他醒来,他一旦醒来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你没有精力,
时间去应对,这就是教师的无奈。
我佩服程璐老师,万玮老师,因为他们明晓教育的真谛后,能够诚挚地去实践,并且获得了回报。他们没有选择捷径——捷径注定没有近乎完美的结局。如果这种方法真的对了,那么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工程运作就该“慢工出细活”,那我们就慢下来,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教育需要走近学生,团结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那就让其它事情次要化,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语文需要阅读,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书,也许近期看不见成效,可是时间会证明一切。现在,时间证明了万老师对教育的诚挚,辛劳,独特见解是正确的,他培育了一批好学生,他自己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他能够为自己过去的岁月感到自豪,他守到了最后的花开。反观我们,常常还是着眼于急功近利的方法,没有细水长流,没有潜移默化,有的只是反复如初的捷径。
不过,我们还年轻,观念更新快,领悟也好,应该沉下心来,抛开那些杂念。在明确育人,调整状态,提高成绩的主次关系,因果关系后,再慢一点,让学生苏醒在状态,苏醒在心灵;而不是内心的恐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2
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从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作为教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该如何成长如何变化。从王玮老师的书中,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实际上也存在三三原则。
一、积累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万玮老师认为积累的内容:第一个就是积累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第二个是积累一些可以用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和观点。积累故事的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将故事保存好。第二步是判断这个故事可以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些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第三步是将故事分门别类的存放,第四步是经常温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德育的工作当中,平时的积累都是工作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上次参加班主任核心素养大赛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自己在平时看了一些故事当中,在比赛当中就能够充分的运用到。在教学当中,比如说,最近在学校的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运用哲理来进行,说明学生在故事当中,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
二、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敲门砖
万玮老师的书中用于思考有很多好处是,它是你精力充沛,从容不迫的应对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治愈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等等。这种思考有包括教师自己的这种方式,也包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人说,改变你人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导学生的这种思考的学习习惯。笔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思考,就是课堂结束要有所反思,课堂上为什么有的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有的课堂就无法让学生动情。实际上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也要加入这种思考,怎么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识,可能对他们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经思考,而靠填鸭式的灌输的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可能会存在考完试就忘得这样子的过程。
三、格局才能让教师成长获得幸福感
格局决定高度。万玮老师认为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的眼光,格局是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格局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他
认为要胸怀大志,弃小不争。要放弃威权,树立威信。要眼光高远,兼顾细节,要主动进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师,应该来说,在生活当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不会与纠结于一些名利当中,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也能够站在大格局的角度进行看待。而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3
当我终于看完《教师的五重境界》的最后一篇《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时,脑海却一直盘旋这一句话: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于是,以此做标题记录阅读这本经典之作的所思所悟。
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一位叫木村的日本农民,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不用农药和化肥,不除草,想种苹果树,本身就是“傻得天真可爱”的想法。更“傻荒唐可笑”的是,他还把苹果当自己的孩子,时常轻抚这些苹果树,常跟它们“唠嗑”:给它鼓
劲“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向它致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结果很美好!痴心坚守十年的傻瓜,终于创造“奇迹”:不用农药不用肥料而种植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苹果。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起捉虫,虫子无穷无尽,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啊!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木村始终信奉: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靠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所以,木村在苹果树缓慢而用力生长进行中时,总是对着果树傻傻地虔诚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档案可以放在自己手里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