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农村种植什么不愁销路运动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于1979年倡导发起的。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分县地处日本东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一度陷入人才外流、农业萎缩的凋敝状态。面对困境,新任知事平松先生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目的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
日本大分县在倡导和推广“一村一品”运动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994年农民收入已达2.7万美元),农村面貌不断得到改善,成为农村开发的成功典范,不仅在日本国内,而且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国家领导人和政府代表团前往大分县考察学习。“一村一品”运动在一些亚非拉国家推广,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一、“一村一品”的科学内涵
(一)基本概念
“一村一品”的基本概念: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活力,挖掘或者创造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者项目,并尽快将其培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和项目的农村开发模式。这些项目以农特产品为主,但也可以是文化和特旅游项目。
(二)科学内涵或精神实质
立足“一村”,以人为本,发展主导产业,做足“一品”文章,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一品”,主要指优势特农产品(或文化、旅游等项目)的规模、品种、品质(品位)和品牌。换言之,“一村一品”,就是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
(三)概念的延伸
“一村一品”运动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定义。“一村”可以扩展到“一镇”、“一县”,甚至“一国”;而“一品”也不仅仅是农产品,可以是工业产品或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产品,但特农产品的开发仍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几村一品”、“一村几品”、“一镇(区、县)一品”或“一国一品”,因而其意义不仅在于振兴农村,而且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二、“一村一品”成功的主要经验
“一村一品”首要条件是“最能体现当地优势”,特产品必须面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
一是自主自立,锐意创新,靠质量打造产品知名度。以津久见市为例,此处位于大分县南部,气候温暖,盛产桔子,但当地桔子质量差,没有销路,于是,他们就栽种了新品种柑桔“山魁”,这种水果果汁多,味道酸甜,被喻为“太阳女神”,进入市场后反映很好,非常畅销。在平松守彦先生看来,农业也是高科技产业,是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大分县的香菇被公认为在日本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气,其出口量占全国生产额的20%,质量也被评为日本第一。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在于大分县于1989年就成立了县香菇研究指导中心,运用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新品种,并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使全县香菇生产长盛不衰。
二是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占领消费市场。在本地制造产品的时候,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打造名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大分有土特产品,但原来没有知名度。为提高知名度,大分人利用电视广播广为宣传,通过召开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广泛开展促销活动。平松先生亲自到东京涩谷站前,身穿广告衣叫卖本县的产品加宝斯酸桔;亲自站到肉类市场拍卖台上向中
间商宣传本县的“丰后牛肉”;每次到东京办事他都提着本县的麦烧酒前往,在高级饭店同朋友共饮,得到“果然味道不错”的赞誉。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分的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如今,香菇和麦烧酒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居第一。其中麦烧酒还打入了国际市场,销往美国、英国、法国和亚洲的许多国家。
三是培养人才,面向未来,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要想生产出能打到国内外市场的优良产品,必须有优秀的带头人和技术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大分开了很多讲习班:农业技术讲习班、商业讲习班、海洋养殖讲习班、妇女讲习班等。参加讲习班的有农协的,农业合作社的,也有专门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大家白天工作,晚上聚在一起学习讨论:本地有什么土特产,如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怎样才能卖上好价钱。在大分县,“一村一品”的选择完全由本村或本地区的居民来决定,关键是产品要最能体现当地优势、又有市场需求。政府不下行政命令,不拿钱包办。村民用自己的钱,根据自己的判断确定“一品”。根据各地情况,可以“一村三品”,也可以“两村一品”。
三、“一村一品”成功基石——日本支农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
日本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支农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
1、变明补为暗补,提高关税力保农业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税制、补贴和控制进口等3个方面。日本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每年需要缴纳与土地关联的税收,但是,如果农业用地被继承人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话,遗产税总额超过土地交易价格的部分便可以延期缴纳;如果继承人死亡或者从事农业生产满20年后,未缴纳的部分税收可以免除。在其他税种中,日本政府也对农业网开一面,如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法人和个人事业税、法人和个人所得税、继承税、赠与税等许多方面得到优惠。
比起税收来,日本的农业补贴对于农民来说优惠更大。日本每年农业补贴总额在4万亿日元以上,农民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补贴。近年来,日本对农业采取巨额补贴的政策不断受到世界贸易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指责。在此情况下,日本在逐步改变农业补贴办法,如扩大市场开放度,减少粮价直接补贴,将支持农业发展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更新以及促进乡村建设等方面。日本还对进口农产品施以提高关税或加征批发价来保持国内农产品售价的平稳。
2、培育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日本在全国建有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推广服务主要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推广所和农协负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据统计,目前全国有485个地区改良推广中心,平均每个中心有推广员20人,中央政府每年拨技术推广经费约350亿日元,占农业预算1.2%,都道府县配套与此相当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日本农协则成为一个代表农民利益的基本完善的组织体系。1996年,全国有农协组织5985个,营农指导员近2万名,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多元化、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大力推进改革,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
为在21世纪保证农业持续发展,日本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了一些新措施。1999年他们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并提出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日本在战后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在保证农业增产、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应对新挑战的需要,对农业管理本身赋予了多方面功用:即不仅确保食物稳定供给,努力提高食物自给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要起到保护国土、水资源、自然环境,提供美丽的景观等作用。为实现这些目标,日本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生物技
术研究,培育新品种,开发普及新技术;支持从事农业生产的新人,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和技术以及必要的资金;开展规模经营,扩大水稻种植户的耕作面积,实现小麦、大豆、饲料的规模生产;推进经营多元化,支持农户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对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设立“农业特区”,放宽农业准入条件,吸引企业、技术和人才进入农业领域。
4、促进规模经营,企业介入农业领域
多年来,日本政府期望农民离乡弃农,促进土地集中,逐步形成规模经营。然而,实际上许多农民依靠农业的补贴维持自给自足,不愿放弃土地。许多学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企业进入农业服务领域。
农产品的快捷流通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品质管理、广告商标、网络销售、物流等各种服务基础上的。对于这些不同领域的服务要求,即使是目前日本农村的合作社——农协也无法独揽承办。但企业在从事和提供上述服务方面却具备了相当的条件和实力。为此,日本政府允许企业通过合作、融资、出资等手段参与农业生产管理与流通,帮助农民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并于2000年修订了有关农用土地和农业法人企业相关法规,使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地方公共团体、企业或个人出资者都可以介入农业经
营。
5、积极调整作物结构,鼓励发展蔬菜生产
近年来,日本一直实行作物结构调整政策。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种粮,进行价格补贴,从而保证了大米生产和粮食自给,但现已供过于求。于是,政府一方面对农民种植水稻实行严格的面积控制,以免过多种植加重财政负担;另一方面,鼓励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对改种蔬菜、饲料作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生产补贴。这些措施目前已收到一定效果,生产结构渐趋协调,水稻种植面积已从1997年的251万公顷,下降到2003年的168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扩大,特别是设施栽植面积明显增加。
6、实行集约化管理,开展区域化生产
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有90%以上的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同时,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和地势,推行区域化生产:如在凉爽的青森、长野县集中生产苹果,两县的产量占全国的80%;北方集中生产优质大米;蔬菜生产已从大中城市向远郊转移。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7、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日本政府为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监管工作。重点是促进生产者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时产品上市也按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分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的产品都标明产地、生产者、电话等,既表明诚信经营,又在万一出现问题时便于追溯,查明其“身份”。由于日本人喜欢生食,所以他们高度重视食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管理也非常严格。即使对大米的消费也有明确的规定,储备米全部进行低温保管,经过一段时期存储的大米,要打上储备米标志进行销售。精米的标示要提供产地、品种、生产年份等等。农林水产省已决定在2005年年底前,建立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进行“身份”管理,为优良农产品授予认证标志,标明产品的生产者、产地、收获和上市日期,以及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名称、数量和日期等,以便让消费者能够更加容易地判断其安全性,正确选用食品。由于畜产品、油脂类产品消费增加,大米消费减少,结果造成日本民众营养失衡,生活习惯病趋于严重。为此,政府加强了对平衡饮食的指导,制定了“饮食生活指针”,努力帮助国民实现健康而丰富的饮食生活。
8、追求营养口感,创造品牌效应
日本国产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进口产品,然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本国农产品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这与日本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有直接关系。
比起进口产品,日本更重视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来创造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在日本的农产品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用心培育”的字样,详细地介绍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国内媒体也都一边倒地赞扬本国农产品的美味、营养与安全,逐渐在日本人心目中形成了国产品货真价实的消费观念。另外,日本的农业生产并不片面追求高产,而是不惜成本地提高产品的营养含量和改善口感。这样即使本国农产品价格偏高,也不愁没有销路。 “松阪牛”可以算是品牌效应的代表之一。“松阪牛”的饲养程序极为严格,饲料是大麦、豆饼为主的混合饲料。牛长肥后,为了增进牛的食欲,每天要给牛喝啤酒,为牛按摩,甚至让牛听音乐、晒日光浴。尽管一头优质“松阪牛”的价格在四五千万日元,却仍然深受日本人的欢迎,拥有美国牛肉所无法取代的地位,从中可见品牌效应对日本人的影响之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