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江70多万百姓的记忆中,2019年4月28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在当天举行的四川省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上,南江等17个县被正式批准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古往今来,外界多神往于南江“共话巴山夜雨”的情致,“飞嶂云中动,鸣泉天上流”的胜景,然而这些审美意境在现实世界中对应的是秦巴山区的峰耸立与沟壑纵横,以及因此制约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之艰难,脱贫工作之艰巨。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南江共有贫困人口8.9万余人,占当年农业总人口的15.9%。截至2016年底,该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9个、贫困户12131户、贫困人口42179人。
南江持续推进的脱贫攻坚工作在2019年实现质的跨越。这一年,该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全部清零,彻底“摘帽”,脱贫攻坚迎来阶段性重大胜利。
南江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战果,是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简称“东西协作”)战略决策下,浙(江)(四)川协作的一个典型样本。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缙云—南江:科技赋能,东西协作奏响扶贫乐章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确保西部地区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指导意见亦明确,由浙江帮扶四川。
2018年,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结对。从那时起,缙云的资金、产业、技术、人才等源源不断输入相隔1600公里的南江,为南江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南江由此驶入“摘帽奔康”快车道。在来自缙云的多方帮扶、特别是技术支持下,南江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面深化,持续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机制,东西协作在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它不仅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也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观
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本刊调研组”)于2020年8月走进南江,试图通过梳理缙云、南江两地结对助力南江脱贫这一微观案例,挖掘东西协作的诸多举措与实施细节,剖析这一极具中国特且已被实践充分证明成功的扶贫路径,以期通过我们的视角,为下一阶段乡村振
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一份经验参照。
良种良法,特农业焕然一新
炎炎烈日下,四位师傅在满眼绿意的田地中抢收茭白,附近场院里,三位师傅迅速将刚收割的茭白打包装车,不远处是周边县市已等候多时的运输车辆——茭白的收获季,师傅们汗如雨下,节奏紧张又有条不紊地劳作,眼中充满欢喜。这份欢喜来自于,今年又是一个茭白丰收年。
这是2020年8月初,本刊调研组一行在位于四川省南江县长赤镇永新村的东西部茭白产业园看到的场景。产业园负责人袁洲介绍,2020年该产业园共种植茭白160亩,收获50多万斤,销售额约110万元。
在南江喜获丰收的茭白品
种,“家乡”正是缙云。2018年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展开以来,缙云不仅将在本地种植技术成熟、已获显著经济效益的茭白品种“美人茭”输出到南江,组织南江种植茭白的贫困户到缙云参加相关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政策补贴,更派驻缙云的专业技术人员(即茭白师傅)在南江“传帮带”。
据介绍,茭白的育苗、栽植、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收割等环节,样样有独到的技术要求。缙云派出茭白专业技术人才邓建平、李德鹏、应义盛在南江蹲点,为南江茭农进行种植技术专题培训,在田间地头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现场示范、理论讲解等,共计培训260余人次,培养出多位能够独立掌握茭
白种植技术的南江本地人才。
由于茭白在南江是“新鲜事
物”,本地人不知如何烹饪,也
不知如何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两
县举办了茭白品鉴会,向公众推
介缙南情丝(即茭白肉丝)、黄
羊炖茭白等12道适合南江口味的
茭白菜肴。缙云县政府副县长,
挂职南江县委常委、南江县政府
副县长汤碧荣还专程从缙云带来
以茭白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食
品,为南江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
提供借鉴。
此外,为了完善茭白产业
链,相关部门专门安排东西部扶
贫资金用于茭白市场等设施建
设,扶持物流,以打造川东北最
大的茭白交易集散中心。
在缙云的全方位帮扶下,三
年来,白嫩香甜的茭白成为带动
南江贫困户创业和就业的“龙头
产业”,从2018年第一批试种65
亩发展到2020年的3000多亩,打
造的“南江美人茭”产品主要销
往成都、重庆、西安、上海等
地,颇受欢迎。2020年,南江茭
白产量5000余吨,销售额达2100
万元。
响亮的“南江美人茭”品牌
和漂亮的产销数字有力证明,缙
云输出的良种良法,切实帮助南
江形成了特优势产业,在南江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选择茭白?汤碧荣在
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表示,这
是充分考虑缙云、南江两地现有
资源条件,经过全面调研、多方
比选、精准匹配后得出的答案。
事实也证明,以茭白为代表
茭白是缙云—南江扶贫协作第一个启动、第一个落地、第一个出成果的项目。 缙云县驻南江县东西部扶贫工作小组/供图
的技术和产业输出成为两地结对帮扶工作中的突出亮点。
据介绍,缙云、南江两地结对后,双方来往十分频繁。在两地第一次高层联席会议上,南江的参会代表提到,当地有少量野生茭白(当地称为“鱼笋”)生长。其后,以此为线索,两地组织专家展开调研,评
估在南江种植茭白的可行性。在自然条件方面,通过对南江的纬度、气候、降雨等条件的分析,认为南江理论上具备茭白种植的基本条件。在产品销路方面,南江及周边区域茭白市场空白,可全力开拓;附近的成都、重庆、西安等地茭白需求量较大,但货源以江浙一带为主,南江具有短途供货的优势。专家综合评估认为,对于南江来说,发展茭白产业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从缙云的角度看,如果南江引进茭白,缙云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为南江提供全方位支撑。茭白是缙云农业主导优势产业。上世纪90年代起,缙云在全域范围内大力推广茭白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特别是,经过多年种植实践,缙云的茭白技术专家和农民师傅探索出“茭白一种两收模式第二茬增产方法”和“茭白苔管育苗”等国家技术专利,确保了茭白的品质。
据了解,在缙云,茭白亩产值可达3.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4.28万元。2015年1月,缙云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
“中国茭白之乡”称号,种植面
积6.58万亩,年产量12.6万吨,
从业人员3.5万余人,全产业链
总产值近15亿元,产业规模全国
第一。
对于良种良法的选择,双方
一拍即合。两地政府都希望,在
南江推广种植茭白,能够以点带
面、形成示范,带动贫困户创业
就业,增加收入,帮助他们尽快
脱贫。
然而,最初的推广工作并非
一帆风顺。据汤碧荣回忆,作为
帮扶干部的他2018年刚到任南江
推广茭白种植时,由于尚无先
例,当地不少贫困户对此心存疑
虑,担心收入方面的风险,响应
者并不多。
2018年,基层干部红光镇原
茨竹村村委会主任马明率先试
种了11亩茭白,当年即获利10万
元。这之后,由于身边案例产
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推广工
作顺利铺开,越来越多的贫困
户将种植茭白作为重要生计。
为解决南江茭农后顾之忧,
由乡镇及村合作社出面,一方面
与重庆、四川、浙江等地的销售
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搭建销售
平台,实行定价采购;另一方
面大力开拓线上渠道,通过直
播带货等新形式拉动销售,保
障南江茭白优质稳价上市。
一系列为茭农“保驾护航”
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效,为贫困户
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长赤镇莲
池村贫困户刘昌国2018年试种2.4
亩茭白,当年纯收入2.5万元。
2019和2020年,他持续扩大茭白
种植面积,2020年种植6亩,尽
管前期受到干旱影响,收益仍达
到4.3万元。他说,种植茭白有
人提供技术指导,也不愁销路,
是“哪也不到的好事”。
同样在缙云茭白师傅的技术
指导下,红光镇房岭村贫困户岳
清泉夫妻二人2019年种植4亩茭
白,收益3.6万元,并掌握了茭
白种植全套技术。2020年,他流
转了40亩水田种植茭白,实现产
值20余万元。
通过茭白种植,刘昌国和
岳清泉不仅成功摆脱贫困,还
通过对其他贫困户进行技术指
导、农忙季节请其他贫困户到
田里帮忙等方式,有效带动了周
边贫困户的创业和就业,既取得
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又发
挥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在南江,刘昌国和岳清泉
这样因茭白脱贫致富的故事还
有许多。作为缙云—南江扶贫
协作第一个启动、第一个落地、
第一个出成果的项目,南江茭白
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浙
川东西协作取得的一项坚实业
绩。以技术输入为核心,将东
部地区特优势产业嫁接复制
到西部地区,使之落地生根并
持续发展,也成为东西协作结对
扶贫的有效路径和经验。
除了茭白,两地结对帮扶过
程中,引进自缙云的杨梅、雷
竹、金丝皇菊等优势农业产业,在南江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水种茭,旱种竹,套种菊”,形成南江新的农业产业格局,也成为缙云—南江结对扶贫的一大特。
南江县集州街道幸福村正在打造的千亩雷竹基地,给当地贫困户带来了美好生活的新希望。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明选和吴言珍告诉本刊调研组,前些年为了改善生计,村民们曾经试种过一些作物,但都失败了。缙云、南江结对后,经专家评估,认为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雷竹。于是,幸福村规划种植雷竹1000亩,建设雷竹产业园,同时竹林套种南瓜,“一地多收”。据介绍,该村目前已种植雷竹550余亩,来自缙云的“雷竹师傅”作技术
指导。赵明选和吴言珍将各自家
庭承包的土地入股产业园,平时
也在此务农获取报酬。产业园出
产的农产品已对接专门的销售公
司,目前主要销往上海、浙江一
带,确保销路畅通和农民获利。
幸福村村支部书记王缸生向
本刊调研组介绍,该村有建档立
卡贫困户20户73人,全部纳入雷
竹产业园的经营,2019年已全部
脱贫摘帽。作为一名基层干部,
王缸生对幸福村的脱贫历程很有
感触,他认为,在脱贫攻坚中,
技术指导和项目选择至关重要。
位于南江县红光镇黑池村的
缙云—南江杨梅示范园,在缙云
技术、资金的帮扶下,经历了从
“垂头丧气”到“扬眉吐气”的
质变。
2018年前,黑池村已建设有
300亩的杨梅园,但一直没有发
展起来。缙云县的“杨梅师傅”
何志忠来到现场给杨梅园“把
脉”后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技术
和管理。到症结后,何志忠把
杨梅的修枝、施肥、防病、治
虫、疏密、移栽、新植、冬管等
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
民,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和管理水
平。同时,将300亩杨梅疏植成
600亩,2018年又平整土地新种
植2700亩,这些新种植的杨梅都
是从缙云引进的三年龄树苗。
种植杨梅收益如何?南江人
算了这样一笔账:流转土地每亩
每年300至500元,园区务工每
天每人80元,村民可入股产业
园,将集体公司盈利的50%分
给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和
在缙云“杨梅师傅”的技术指导下,南江的杨梅产业面貌一新。 缙云县驻南江县东西部扶贫工作小组/供图
特困户。黑池村51户贫困户196人都加入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仅杨梅一项就能带动户均增收7000至8000元。
此外,为解决新植杨梅短期内没有收益的问题,缙云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建议南江的农民在杨梅树下套种金丝皇菊。金丝皇菊种植者、四川省江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敏告诉本刊调研组,金丝皇菊每年4月移栽秧苗,10月即可收获,2020年,他种植了300多亩金丝皇菊,一株金丝皇菊开花百余朵,品质好的售价可达到12元/朵,收入令人满意。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和田间劳动,这300多亩金丝皇菊已帮助附近两个村的7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2018—2020年,在缙云的帮扶下,南江共种植茭白5100亩,建设两个茭白交易市场,两个冷链库,25个扶贫车间,将茭白产业推广到6个乡镇31个村,全产业链价值达2400万元。三年累计种植雷竹6500亩,
其中2018年底种植的300亩已经初产,亩产50余公斤。三年共建设杨梅基地6000亩,目前投产约500亩,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20万元。“南江美人茭”和“红光杨梅”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两地以茭白、雷竹、杨梅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协作,被形象地称为“红黄白”协作。以技术输入为先导和核心的农业产业精准帮扶,生动地演绎了“产业扶贫
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充分发
挥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
支柱产业,是脱贫的根本路径
遵循。如何在贫困地区因地制
宜,通过科技帮扶施以良种良
法,不仅是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稳定脱贫的关键,更是该地
区第一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
推动力。
据介绍,结对三年来,缙云
县累计完成对口帮扶资金10510
万元,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
目37个,共发展茭白、杨梅、
雷竹、金丝皇菊等特产业种
植1.81万亩,产值突破7000万
元,有效带动3.47万户农户持
续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1.75万户3.82万人,提高农民纯
收入1800多元,逐步形成了规模
效益和脱贫长效机制。
扶智扶志,第三产业展
露生机
脱贫攻坚,技术先行。在南
江,受益于缙云科技帮扶实现脱
贫的不只是深耕“红黄白”三
产业的贫困户,另有不少贫困户
通过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增“智”
立“志”,在第三产业崭露头
角。其中的缙云烧饼产业,也称
为“黄”产业,是南江脱贫摘
帽的另一重要特。
南江县八庙镇肖家观村贫
困户张海艳,参加缙云烧饼技
术培训后,开店创业,走上了
致富道路。
“缙云烧饼”是缙云的传统
食品,也是中国烹饪协会评定的
“中华名小吃”之一,享有盛
誉。2018年8月,缙云围绕“培
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的目标,将“缙云烧饼”富民产
业引入南江。
缙云县选派了多名技艺精
湛、经验丰富的烧饼师傅,将
“缙云烧饼”培训班办到南江,
贫困户在这里可以免费系统学习
缙云烧饼发面、和面、制馅、成
型、熟制等全流程技术,并亲手
烤制烧饼。目前两地已联合举办
培训班8期,培训185人。
除了技术培训,缙云方面还
为准备在南江开设缙云烧饼店的
贫困户提供门店选址、装修及营
业执照办理等指导帮助,对创业
成功符合奖补条件的,纳入东西
部扶贫专项资金支持。为鼓励创
业,南江出台了《支持“缙云烧
饼”特产业发展创业奖补政
策》,给予开店创业的贫困户1
万—3万元奖励和培训补助。
2019年7月,30岁的贫困户
张海艳经过“缙云烧饼”技术培
训后在沙河镇开出了南江第一家
“缙云烧饼”门店,除了缙云烧
饼,兼售稀饭、水饺、面条等。
她告诉本刊调研组,店里制售
农村种植什么不愁销路的缙云烧饼根据馅料不同分为两
种,售价分别为3元和5元,生意
一直不错。尤其是旅游旺季,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