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巧借旁批读桃树——我教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入选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版第五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贾平凹的这篇散文也紧承宗璞托物言志写就的《紫藤萝瀑布》,再次强化了对这一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小桃树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根据单元目标,很多老师简化处理教学内容,多以“怎样的小桃树——怎样的‘我’——托物言志手法”这样的步骤推进教学,浮于表面地问答,没有顾及学生的阅读需求,更缺乏对自读课文的教学思考,贾平凹散文的特有滋味和情感很难“自读”到深嚼细品。其实,要教好这篇自读文章,我们很可以利用文中五处旁批,巧妙地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散文深处,思考小桃树中复杂多姿的人生感悟。
基于自读的需要,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1]细细思考,
我们就会读懂这些旁批的意图。第一条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感情,要从眼前景中读出作者的内心情。第二条则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从中体会写作深意。后面三条都用问句形式暗示文本阅读要思考的内容,三个问句紧联小桃树和“我”,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的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作手法。贾平凹说过:“散文应该是美文,不仅是写什么,还要看怎么写。”这五处旁批就分别从散文内容、作者情感、阅读方法以及散文写法等方面做了提醒,很完整也很准确地引导着学生自读这篇语言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编者意图极为明确,教学中理当不能忽略这样的课本资源。
一、文中三处“旁问”你们自己能回答出来吗?
由旁批中的三问切入教学,既是检测学生的自读情况,了解学情,又能提示学生阅读要关注编者旁批,要利用文本阅读资源,不能得之于外,应求乎內。
师:三个问题,不待肖老师说,你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是哪个?
生: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我觉得应该是,作者到城里上学,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准备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渐渐地他就忘记了家里的小桃树了。
师:作者离开了农村,去城市读书,创业,渐渐就忘记了家乡土院里的那棵小桃树。
生:“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这里不仅仅是在写花,因为小桃树小时候是奶奶照料的,作者写小桃树,是在写对奶奶的思念。
师:她回答是,小桃树开花包裹着我对奶奶的思念。还有没有同学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理解?
生:这篇文章也是一个追梦的主题,“蓄着我的梦”不仅仅是写小桃树,还写了作者对梦想的追求,小桃树开花,是作者在执着地追求梦想,作者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追求梦想的曙光。
土字旁一个于怎么读师:“我”也想开花。了不得!还有一个问题,当最后雨中的小桃树开花的那一刹那,“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吗?(学生举手不多)这就说明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这节课我们就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从教学实录可以看出,学生对第三和第四两个旁批的问题回答很快,对第五处旁批的问题回答稍有困难。这三个问题难度呈递增状。第一个问题只要在对应的语段中读出来就可以,“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
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去想了”。但这个问题也不是随意旁批来提问的。小桃树长得纤弱,没人管它,“我”自己漂泊他乡也忘却了它,就为“我”后来的愧疚惭愧做了铺垫。“我”的忘记,“我”的忏悔,“我”的爱怜,最后为小桃树写点文章感恩怀念,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隐约可见。小桃树的坎坷命运,作者个人奋斗历程的艰辛,也开始有了相同的运行轨迹。而“遗忘”一词更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去注目包括小桃树和作者在内的那些不被常人发现、理解而又备受摧残的弱小生命。作者仅仅在写花吗?第二个问题就需要深入文本去思考,不是单纯的阅读寻就能得出答案。学生需要从花及人,由小桃树到“我”去思考,才能明白“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作者将自己挣扎迂回力求超越平凡、拥抱幸福的奋斗历程编写到小桃树的生命图景中,化身成为‘梦’的精灵。[2]这样,本文明暗双线交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就有了思考的起点。第三个问题不仅指向文章的写法,而且指向文章的情感。“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 孱弱的小桃树经过风雨摧残却变得勇敢坚强,花苞高站枝头,从容闪耀着光芒。这段文字是作者思想的升华点,是全篇散文气韵的归结点。物我融合,物与神合。失意的作者从中汲取奋斗的信心和鼓舞,还有心田的安宁和温暖。[3]作者的情感受小桃树激励而有了转折,
展露出作者胸中一颗奋斗不屈的心,也体现出作者历经沧桑的睿智与冷静和感悟人生真谛之后的执着。此问不急于求答,学生需要深入阅读和品味才能有所体悟,这样就能理清学情,顺势指导学生自读,教学就清楚了重难点。
二、哪一处旁批在提醒我们阅读本文的方法?
经这一问,学生就会关注到文本中的第二个旁批,即“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读关键词“描写”“反复出现”“深意”“仔细体会”,就不难理解,编者其实是做出了很有针对性的阅读提示。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而且这种描绘和刻画往往反复出现以强化表达效果。文章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就是作者表达文章的中心载体,也是为寄寓自己的感情服务的实体。“形得而神自来焉”,鉴赏散文,就要抓住“形”的特点,仔细体会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师生读: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读读,这段话里哪个词最能写出小桃树的没出息?
生:从“委屈”这个词可以看出。它长得很委屈。
师:哦,它长得很委屈,作者说这棵树长得很委屈,是说这棵树长得——
生:这棵树长得很丑。
生:长得很不健康,很不正常。
生:长得很瘦弱。
生:长得很不自然。
师:这棵树特别瘦弱,很丑,长得不健康,不自然。你发现了没有,贾平凹先生却没有怎么说,只用了哪个词?
生:委屈。
师:委屈!这个词,平时我们会不会这么用?这个人长得很委屈。你会不会这样用啊?
生:不会。
师:可是,作者却用出了味道。所以,陌生化词语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作家用词就是不一样。
……
所谓仔细体会,就是要潜入文字深处细细品味。文章写“没出息”的小桃树极多,不能一一阅读感悟,所以这处描写就需要做出体会示范,披情精读,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察觉作者写作的深意。说是“没出息”,其实是在写这棵小桃树生长的极其艰难和不容易,是在写小桃树苦难岁月里的被鄙夷和被遗弃,也为后文小桃树坚韧顽强地努力走向“有出息”做铺垫。实录中对“委屈”一词做了很细化的品读,小桃树的孱弱自卑、渺小丑陋倍觉真实,犹在眼前。这段描写语言很值得深品细嚼。比如“弯了头”“紧抱”,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桃树的可怜姿态,长在角落里的孤独、害怕、惶恐都在其中;“瘦瘦的”“黄黄的”分别从形体和彩写出了小桃树的“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先天不足”;还有那个“拱”字,让我们感受到小桃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土质的坚硬,生命力量的虚弱和缺乏,也暗示了小桃树的坚强和不屈,为后文的“有出息”埋下伏笔。在作者笔下,小桃树已经化身为抒性灵、发哲理的替物,具有了“人格化”的彩。再细细读,我们还能从副词中读出深意,“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这一“竟”一“才”,让人感慨万分,读来自然充满怜爱、心疼和担忧,也隐有一份惊叹与敬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