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 50篇含答案)
1.父亲的院落
  ①父亲到城里来,几天之后,就腰酸腿痛,唉声叹气:“这哪是人住的啊,还不把人憋死?”说完不久,就回到了他的院落。
②父亲永远留恋着自己那三间瓦房,还有一个院子。
③父亲的院落在乡下,依然是矮墙,上面杂生着枯草;依然是三间瓦房,在夕阳下,扯出一缕袅袅的炊烟。父亲坐在院落里,抽着烟,烤着火,间或咳嗽两声。
  ④在乡下的院子里,父亲才算回了真实的自己。他可以粗声武气地大笑,可以大声喊叫邻居来喝茶,可以年龄相当的人谈今年的雨水和收成,可以打开鸡笼,大声吆喝着鸡;也可以对母亲高声说着今天要吃什么饭,放点地里长的大白菜,或者豆角。
  ⑤在小院里,父亲永远是个主人,而不是客人。
  ⑥春天来了,雨水一落,父亲就会在墙角空地上用棍子插些小洞,放进豆种,然后,沿墙一
周插上篱笆。不久,几场春雨飘落下来,父亲那些豆子,就会一颗颗破土而出,长出肥嫩的芽儿,顺着风长长,长高。父亲从坡上回来,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些豆秧一根根顺着篱笆而上,伸长了身子,舒展着叶子,就会高兴得哈哈大笑,摸着胡茬:那种得意,就如面对自己的孙子一样。
  ⑦夏天之后,院子里,丝瓜拉成架,豆荚顺着篱笆爬上墙头。做饭时,父亲会踩着凳子去摘,然后洗净了,交给母亲,放在锅里炒着。在放了油的烧红了的锅里,豆角快活地发出“咝啦咝啦”的响声。父亲坐在院子里,坐在豆棚瓜架下,轻轻地摇着蒲扇,摇出一院的清凉。
  ⑧到了秋天,院中的葡萄熟了,父亲会很认真地照看着,不许鸟雀啄食,让一颗颗葡萄珠圆玉润地鼓胀着,晶莹着,由小变大,由绿变紫,变灰。这时,父亲总会打电话告诉我们,让我们回来吃葡萄。
  ⑨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难以回家的。不久,父亲就进城来了,拿着袋子,里面装着葡萄,一颗一颗,水灵而饱满。等我们都回来了,父亲才拿出来,一串一串摆在桌上,摆得很慢,很细致,摆出一脸的成就感。
  ⑩冬天,父亲会感到寂寞,没有了瓜菜豆秧陪伴的父亲,坐在院子里,就像没有朋友聊天一样,显得形单影只,显得无奈和怅wăng。这时,他会拢起火,坐在火堆前编起背篓,还有竹筐。竹篾是山上自栽的竹子织成的,父亲剖开竹子,划成竹丝。竹丝在父亲裂的手上跳跃着,翻动着,仿佛有生命的精灵一样。这些竹器,就成了家用的东西,但更多的则送给了同村的人。父亲喜欢别人讨用这些东西,每到这时,他的脸上会露出满足的笑,用他的话说:“人家要,是给咱长脸。”
对父亲来说,院落里的一切,都是他的,其实,他也需要这一切。
1)阅读第⑩段,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横线字注音。
wăng                )裂
2)第①段看似与“父亲的院落”关系不大,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父亲种豆种,非常得意。
 
父亲送葡萄,很有成就感。
 
4)阅读第⑦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坐在院子里,坐在豆棚瓜架下,轻轻地摇着蒲扇,摇出一院的清凉。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篇末两个“一切”的理解。
2.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1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2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
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3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4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5楚辞班人不多。土字旁一个于怎么读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6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
口讲指画,有声有,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7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8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
上的画,故颜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二日
我们曾学过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想一想,汪曾祺笔下的闻一多与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有哪些相似之处?至少两点,并分别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汪曾祺认为,语言应当气韵生动有音乐性。他说,语言的奥秘,主要在于长句子与短句子的搭配。请结合本文中的实例,简析汪曾祺语言的这个特点,并品味语言背后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回答问题。
1)观察画线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表现闻一多先生上课受欢迎,第6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题为“闻一多先生上课”,但第一段与上课无关。可否删去呢?
3.一碗汤
  ①午饭时分,我照例在办公室附近寻食果腹。太平路东口新开的一家皖北土菜馆,门面很不起眼,却让我停下了脚步。门口简陋的围挡背后,是一个吊炉烧饼的灶,托盘里油酥烧饼泛着诱人的金黄。翻开菜谱,地锅鸡、萝卜丝炒粉条、蹄膀茄子一锅端、酱豆子炒鸡蛋、宿县羊肉汤……果然全是老家的风味。一碗羊肉汤,四个烧饼,直把自己吃得很撑。瘫软着用老家话问店员:“有没有啥汤?”得到的回答是:“早餐里有。”
  ②早餐?早餐!多么遥远而陌生的词汇!对于我这种夜猫子来说,早餐这种“坏习惯”已经戒了多年。但第二天早上,我却从被窝里钻出来,直奔土菜馆。一出门,哇,真冷!
  ③说起“啥汤”,在我们宿县是颇有来头的。据说是一位大臣微服私访到了这里,当地以鸡汤
招待,大臣问起此汤的名称,地方官吏便支吾道:“那个啥汤。”于是,“啥汤”的名字便传开了。后来,啥汤的“啥”字被写成了现在这样“膣”。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不到,可能是我老家的人民为了体现书画之乡的深厚文化积淀而做的修改。关于这个字,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的是乾隆下江南去了我们那儿,喝了这个汤之后,捋着大胡子说:“此汤非一天一月之功也!”当地知县赶紧把“非一天一月”合成了这个“膣”字。我们宿县人津津乐道这个传说,大概是“与有荣焉”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