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视角下半城镇化地区乡村振兴实践——以中山市雍陌村为例_百度文...
口是7.71亿人,我国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萨缪尔·亨廷顿认为,“农村是个不断变化的因素,是稳定的根源,也是革命的根源”[1]。
半城镇化地区的乡村因交通区位优势、人口流动性大、潜在租金差等特征,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较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乡土文化性减弱、土地低效利用、空间品质不高、乡村管理难度较高等问题。在这样一处经济发展高度接近城镇,但乡村特保护和乡村治理短板明显的物质空间,探索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宗族和乡贤力量,实现多维共促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 理论研究
2.1 善治研究
中国的“善治”首次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正者政也,“正善治”就是政善治。2  000多年来,善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不同于西方学者提出的新自由主义视角的善治是为协助市场繁荣,人类发展视角善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权主义视角的善治是促进人人都享有人权;中国的善治更像一种伦理行为,围绕着“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这一核心而展开。千百年来,“善治”理念融入中华文化基因,并深刻根植于中国乡村。乡村治理其实自古有之且极具包容性,家族内事务长者为尊,家族外的摩擦需族长或某德高望重乡贤进行调节,这都是乡村治理的最初手段。在资本下乡和权利下沉后,利益主体更加多
元,千百年延续的村落贤者治理模式被冲淡,乡村治理表现出城市治理的影子,这在快速城镇化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近年来,“善治”作为一种新的乡村整治分析方法,超脱于“治理”被广泛运用。在不同利益主体出现冲突时,
摘要 立足中山市雍陌村实践,探寻半城镇化地区乡村整体性保护、村民权益维护、政策机制完善等内容。以善治为出发点,结合村落实际特征,文章提出四大路径:一是自下而上,以村民意愿为主导,多方参与;二是保护为要,整体保护和要素保护并举;三是治理引导,通过建筑风貌引导、乡规民约制定完善治理体系;四是政策优化,多样政策工具共促乡村振兴。善治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维度,体现了“乡政村治”的制度化优势,在半城镇化地区显得尤为典型,也为相似地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善治;乡村振兴;半城镇化;中山市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jki.csjz.2023.12.12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Yongmo Village in Zhongshan, the whole protection of rural areas in semi-urbanization area, the protection of villag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policy mechanism improvement and other contents are explored. Taking good governa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based on the actua
l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major approaches. First, it is bottom-up, with the will of villagers as the leading factor and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Second, protection is essential, including both overall protection and element protection. Third, governance and guidance,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architectural features, formulates village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ystem. Fourth, policy optimization, adopts a variety of policy tool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dimens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good governance reflects the institutionalized advantage of “village governance”, which is particularly typical in semi-urbanized areas. It also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imilar areas.Key words good govern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semi-urbanization; Zhongshan city
1引言
农业农村发展是“国之大者”,农村作为我国最广袤也最有潜力的区域,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5.1亿人,农村户籍人
作者简介:王瑾(1986-),女。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作者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善治视角下半城镇化地区乡村振兴实践
——以中山市雍陌村为例
The Practice of Rural Vitalization in Semi-Urba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od Governance: A Case of Y ongmo Village in Zhongshan City
王 瑾
Wang Jin
善治最终保护的是最弱势的人民体,是伦理的底线,这将严格区别于统治和管制。
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对乡村的治理模式是全面且自上而下的。乡村、农村合作社的基层治理方式,均是服务于国家及城市,农业产品、农村劳动力的低廉价格,是一种对城市发展的政策偏向,便于国家政治输出和经济汲取[2]。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快速发展,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促使政府政权从“全面控制型”向“发展促进型”转变,乡村治理逐步走向“乡政村治”。从资源配置上看,工业产业向乡村地区迅速集聚,国家不断汲取农村资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服务[3]。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基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汲取,其掠夺型彩更为浓厚[4]。总体而言,乡村自治并未得到完整的实现,所谓的“乡政村治”也是一种被中央政府高度管控的“有限”的自治模式。列斐伏尔认为“当代社会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随着城市增量空间被压缩,乡村
空间已经成为并加速成为资本凯觑的对象,农村成为资本增值的新领地,“资本下乡”成为分食财政资源、获取农村土地资本化收益的目的。随之而来的是公共性缺失[5]、乡村治理“内卷化”[6]等新治理危机。
2.2 半城镇化理论研究
半城镇化地区在空间特、经济活动、土地属性上保持着村的特点,这一区域的发展既时刻面临城市资本的冲击,其本身又是乡政村治的前沿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的博弈往往使得半城镇化地区乡村呈现出要素复杂、变动剧烈、矛盾尖锐等典型特征。这一特征的外显表达就是乡村工业化、土地破碎化、产权不清晰、城乡空间和人口高度混杂,这对基层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宗族文化盛行的珠三角地区,往往就借助乡贤力量,强化治理过程中“礼”的手段的运用。多元要素影响下,半城镇化地区的乡村治理难度成倍增加。
中国的半城镇化进程伴随着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重组和社会治理的变迁。改革开放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极大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近城地区乡村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外来打工人大量集聚、乡土关系不断瓦解、不正规空间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变多等方面。产业受级差地租推动快速向乡村集聚,半城半乡地区成为政策的“灰”地带。针对这一系列现象,我国学者着重研究了半城镇化地区的概念、类型、特征、机制、政策、产权等问题。陈晨等人通过“时空过程”
分析,采用定量方法,对上海半城市化地区2000—2015年地理空间格局演变、用地规模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7]。田莉、戈壁青通过对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乡村工业化的分析,解读了乡村工业自下而上的特征机制[8]。朱介鸣指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集体土地制度,对乡村要素的活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土地权属关系的复杂交织,导致地方管理部门无法对集体土地上的非正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管控引导[9]。
3 雍陌村概况
雍陌村位于中山市三乡镇,北依五桂山脉,南面广袤农田。辖区面积8.2 km2,户籍人口3 597人,外来人口5 000人。雍陌村是南粤古驿道香山段——岐澳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岐澳古道是中山市从山到海、从海到洋的纽带,是珠中澳沟通海外的交流通道,是以广府文化和侨乡文化为特的南迁出洋之路,也是广东海防的重要通道,明“为制澳中诸番”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曾设参将府于中路雍陌营,足见雍陌村的重要性。
从近现代发展来看,雍陌村是半城镇化地区村落的典型代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珠三角率先开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改革,极大释放了农村地区劳动力。香港制造业借助地理区位优势及人文背景联系,快速转移至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制造及分工模式[10,11]。1978—1993年,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山乡村借助地缘优势及土地租金级差优势,实现了农村手工作坊向农村产业经
济的转型发展,出现了众多的专业镇、专业村。村庄活力被大大释放,但随之而来的是半城镇化地区的空间无序蔓延、城乡用地斑块化。1994—2005年,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转换的经营背景下,集体土地大量出让出租,在集体土地上建住宅楼、建商品房、建厂、出租物业等。2005年之后,随着广东省三旧政策出台,各地开启了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的全面改造,部分农民获得了一次性高额补偿,成为上楼的新市民,乡村地区非农化成为普遍现象,而随着城镇土地增长空间的扩张,靠近城镇的半城市化地区的乡村成为改造的对象。
从空间维度上看,雍陌村与城镇空间耦合性极大,村落紧邻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的情况比比皆是。具体体现在:一是新老杂糅,传统风貌建筑不断被翻新、拆除;二是传统建筑危房比例高,一部分华侨多年定居海外,房屋无人照管年久失修,一部分村民房屋质量较差,缺少维护,安全隐患高;三是搭建占用街巷情况突出,部分街巷不通,私占公权;四是公共空间品质不高。
从经济维度上看,由于潜在的租金差,村居空间正处于被蚕食的状态,乡村工业是城镇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持续向村集体“输血”的核心来源,已是乡村难以分割的一部分,但面临着权利人多、产能低效、整改难度大等困境。
从社会维度上看,随着“代耕农”的涌入,部分村民把农田租赁给外来人口代为耕作。产业—镇—品带来了大量工厂职工在近厂村落租赁房屋,原有村落社会网络受到冲击,新人难以融入的现象也显而易见。
从文化维度上看,中山半城镇化地区的乡村是中山历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保留了大量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遗产。雍陌村的文化价值较高,主要体现是中国现代
化思想的代表和先驱、“全面看世界”第一人——郑观应的故里;是“不走回头路”的提出地、改革开放重要见证地、对外开放的第一村;是香山南部重要战略咽喉之地、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山岭南宗族聚居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泉山田园环绕的风华宝地、重文重教的名人之乡。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山的乡村发展呈现了以宗族治理为主线的特征,一定时期内宗族治理顺应了乡村社会内部自治力量的成长。半城镇化地区的乡村社会存在典型的垂直性、平衡性,以及内外诸多矛盾,单一模式容易滋生综合性治理危机。
4 雍陌村乡村振兴善治路径
4.1 自下而上,以村民意愿为主导,多方参与
(1)规划之初,通过调研问卷、入户访谈摸清村民对生活环境的诉求。主要调查村民认为雍陌村最值得保护的是什么,对雍陌村有什么期许,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便利的地方,乡村环境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针对问题进行乡村规划、乡村设计,解决村民切实关心的问题。
(2)参与式设计。乡村振兴年度实施项目库采用村民大会“四议两公开”进行表决,涉及村民自宅的采取
湾区指的是哪些地区
三轮意见征集的工作方法。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让村民理解设计意图。第一轮意见征集在设计之前出具初步意见征询函,在现状照片上标明改造意图,由村委向村民进行初步意见征询,征询内容主要包含是否愿意参与改造,是否同意使用传统材料进行改造,并将施工过程对生活的影响进行告知,针对初步意见征询同意的民宅开始做方案设计。第二轮意见征询采用改造效果前后对比的方式标注材料、尺寸,方便村民理解。第二轮意见征询,一般由设计师辅助村委向村民进行充分解释。最后一轮意见征询为施工图,由村委请专业机构代替村民进行细节把关。
(3)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见,进行动态调整。乡村是所有村民的家,在逐步改造的过程中,设计师与许多村民会越来越熟,村民会主动到设计师,对乡村的公共空间提出他们的想法。如在雍陌艺术广场的改造过程中,有村民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石塘”,后来被填埋了,希望能够再恢复起来;还有村里的老人反映他们小时候上学的地方是一间祠堂,后来被拆除,建成了现代的雍陌小学;村里四十岁左右的村民又认为现在“雍陌小学”也是他们童年深深的记忆。规划师、建筑设计师融合了不同年龄层村民的意见,把他们心目中的乡村呈现在具体的设计上。4.2 保护为要,整体保护和要素保护并举
4.2.1协调古村落保护和周边城市更新、生态保护的关系
雍陌村保护振兴规划与《中山温泉宾馆及周边区域城市设计》协同编制,将古村落保护的要求纳入《中
山温泉宾馆及周边区域城市设计》的总体管控内容中,形成以中山温泉为主体引流雍陌村文旅项目的发展模式,将雍陌村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休闲微度假首选地”。
同时,通过两规划协同编制,共同打造雍陌村—温泉宾馆一体化慢行区,在慢行区外围设置社会停车场;将古道与绿道串联,形成雍陌村到罗三妹山的慢行系统,构建贯通东西方向的区域绿廊。统筹考虑雍陌村生态保护、历史保护、交通、公共服务等问题。
4.2.2构建“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历史文化传承
体系
确立历史村落“保护为先、应保尽保”的工作思路,以保护规划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依据。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要求,科学划定保护范围,提出对历史村落整体环境的保护,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逐栋摸查,建立“雍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出推荐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34处,联动城市更新局,将其中8处列入中山市新一批的历史建筑名单。
4.2.3以文物、历史建筑的修缮带动服务设施的完善提升
鼓冈郑公祠作为中山市历史最久的祠堂之一,目前已依据方案修缮完成,作为村民公共文化活动的场所。
修复了几乎半毁的雍陌郑公祠,后续仍作祠堂使用。修复了华侨楼,一层作为华侨文化展厅,二层用做华侨文化活动场所。修复了云莊郑公祠,修复后建成乡村书屋。利用老房子逐步完善村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老人饭堂、文化活动等功能的配套。
4.2.4以传统街巷、文物、历史建筑周边的整治带动村落
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
雍陌村是岐澳古道上的重要古村落,岐澳古道雍陌段——雍陌上街已完成了三线下地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雍陌上街总长约1 000 m,2021年选取了雍陌郑公祠—郑观应故居段约120 m共37栋房屋作为示范,修缮了两侧16间传统风貌建筑,整治了21栋现代建筑。目前已基本完工。
依据不同建筑类型制定不同的修缮整治策略,传统风貌建筑修旧如旧,现代建筑则更换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的外立面材料。围绕雍陌郑公祠、西栅郑公祠、华侨楼等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整治,开展雍陌艺术广场的改造工作。围绕鼓冈郑公祠开展鼓冈广场的景观提升及周边风貌整治工作。
整治郑观应故居周边环境,以郑观应故居为核心,将传统风貌建筑修缮活化利用,为郑观应文化展示馆形成文化型空间,进一步彰显名人故居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将郑观应故居打造成为中山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4.3 治理引导,通过建筑风貌引导、乡规民约制定完善
治理体系
4.3.1提出拯救老屋行动,制订农房管控导则
补充遗产保护体系,建立村级保护名单,引导实现基于乡村自治管护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雍陌村乡村老建筑的挂牌保护,进一步完善了中山市在原来文物建筑保护、
历史建筑保护中缺失的乡村遗产保护的体系。推动乡村自发保护,结合村里具体实施项目,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在第一批村级保护名单中,雍陌共有59处建筑进行了挂牌。结合具体的整治项目对雍陌传统建筑(村级保护名单)进行挂牌,作为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预备名单,文广新局、城市更新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以此为基础,定期进行评审,有价值的建筑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
制定实时性、针对性较强的农房管控导则,并进行试点修缮。对于优秀传统工艺建立工匠库,并制定修缮工艺、修缮方法导则。结合具体项目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老建筑修缮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法。以墙面修复为例,修复工艺涉及针对不同墙面受损情况采用不同的修复方式,包括水洗石墙面、青砖墙面、石灰砂浆墙面、涂料墙面,风化墙体修复、瓷砖墙面修复。通过对老建筑修缮,积累了老建筑屋顶修补、灰塑彩画修复、青砖墙面修复、结构解危加固等的工艺流程及工艺方法,保证传统风貌建筑的修缮水平。
4.3.2新建建筑样式引导——“雍陌三风五样式”
以经济、总体协调、多样统一体现雍陌文化特为原则,形成三种传统风格形式,包括传统岭南风格、中西结合风格、时代风尚风格,其中时代风尚风格又分为三个样式。
4.3.3针对村民,通过乡规民约推动村容村貌的持续改善
引导雍陌村积极将历史村落保护写入村规民约,通过村组干部、党员、热心村民的自发组织,加强对历史建筑及文物古迹保护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切实强化对村落内公共活动空间、传统街巷、宗庙宗祠等有历史记忆及保护价值要素的全面保护,并不断提高村民对自家老宅或新建住房风貌控制的自觉性。
通过乡规民约,推动村容村貌的持续改善,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雍陌乡规民约中关于村容村貌的内容有6条,涉及建筑高度与建筑体量控制、建筑风貌管控、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设施与绿化环境维护、停车管理等方面。
4.4 政策优化,多样政策工具共促乡村振兴
4.4.1完善资金筹集措施
雍陌村紧临中山温泉,中山温泉是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温泉酒店,联动中山温泉发展文旅产业。多方筹集资金,结合社会资金形成国企—镇—村合资项目运营公司,推动活化利用,带动文旅发展。
雍陌村于2021年8月获批成为国家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核心片区,陆续获得了中央资金、中山市配套雍陌特精品示范村资金、三乡镇财政同步配套资金、雍陌村自身配套集体资金等。另外,社会企业捐赠、本村村民乡贤捐赠等作为补充。
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形成国企—镇—村合资项目运营公司,推动雍陌特文旅产业发展。中山市国有企业中汇集团、三乡镇集体资产公司、村集体成立三方合资公司,合作开发雍陌村民宿、餐饮等旅游商业。
4.4.2其他政策优化建议
一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乡村振兴的全流程进行监督管理。就乡村规划分类指导,在乡村建设总体方案评审、乡村建设项目负面清单审核、乡村建设施工质量把控等工作中引入各级各类专家评审、指导,确保乡村建设事前、事中都能保持正确的导向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二是设立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乡村振兴专委。邀请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等专家,对乡村振兴项目进行把关。并逐步建立专家一对一机制,一村一专家,全程技术咨询把关。三是坚持规划先行。历史村落应编制保护振兴规划,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振兴项目库设计。四是设立历史村落乡村振兴工匠库。形成有经验的修缮施工队伍入库、培训、考核机制。五是设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制定《历史村落风貌提升工作指引》,让乡村有专业的、持续性的指导服务。
5 结语
中山的乡村发展呈现了高度复合性,宗族社会体制下,产业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形成了半城镇化地区的典型特征。这一地区的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物质空间环境提升,更应立足于乡村治理面临的真实问题,对存在的困境和难题做好主动回应和矫正。
善治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强调多元治理、主体协同的体制机制一体化构建。文章以善治、伦理为出发点,立足雍陌实践,探寻整体性保护、村民权益维护、政策机制完善等内容,为相似地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P. 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 张春照.重塑乡政村治: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9.
[3] 王勇,李广斌.苏南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演进研究:基于乡村治
理变迁的视角[J].城市规划,2019,43(06):55-63.
[4] LU X B. Booty Socialism, Bureau-Preneurs, and the State in
Transition: Organizational Corruption in China[J]. Comparative Politics, 2000,32(03).
[5] 张良.“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公共性建构[J].中国农村观察,
2016(03):16-26,94.
[6] 李祖佩.乡村治理领域中的“内卷化”问题省思[J].中国农村观察,
2017(06):116-129.
[7] 陈晨,刘爽,颜文涛.“时空过程”视角下上海郊区半城市化地区
的格局演变及其对地区发展的作用[J].上海城市规划,2020(03):84-92.
[8] 田莉,戈壁青.转型经济中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特征和形成机
制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03):66-73.
[9] 朱介鸣.城乡统筹发展:城市整体规划与乡村自治发展[J].城市规
划学刊,2013(01):10-17.
[10] 许学强,李郇.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J] .
经济地理,2009,29(01):13-18.
[11] 杨忍,陈燕纯,龚建周.转型视阈下珠三角地区乡村发展过程及地
域模式梳理[J].地理研究,2019,38(03):725-74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