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名著导读》同步练习(卷七)(含答案解析)081655_百...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名著导读》同步练习(卷七)试卷
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20分)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创作,后经洗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B.辑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作品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散文集。
C.“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他们因为在散文创作上成就突出而获此称号。
D.《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B.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C.重阳节为我国传统节日,也叫“重九”。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习俗。
D.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赏赐战功赫赫之臣。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30分)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大数据、算法和计算机能力三大要素的共同驱动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电子学会预测,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达到1630亿元,2018—2022年CAGR达31%。
目前,美国引领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布局慢热而强势;欧洲国家注重伦理价值观引领,抢占规范制定的制高点;日本正寻求人工智能解决社会问题。整体上,国内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从产业生态来看,我国偏重于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终端产品落地应用丰富,技术商业化程度比肩欧美;基础层由于创新难度大、技术和资金壁垒高等特点,底层基础技术和高端产品市场主要被欧美日韩等少数国际巨头垄断;从专利权人分布来看,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占据主导地位,或导致理论、技术和产业割断的市场格局;中国AI专利质量参差不齐,海外市场布局仍有欠缺;人才储备上供需失衡,顶尖人才缺口大。技术创新能力上,我国科研产出表现强劲,产学融合尚待加强;我国论文影响力仍待提高,但与欧美差距逐年缩小。
(摘编自《2019—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深度报告》)
材料二: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科学家们改造了一种汽车装配线上常见的机器人,让它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内工作。通过与机器学习算法相连,这种机器人可以使用和人类化学家一样的标准分析仪器,“相当于使研究人员而非仪器变得自动化”。同时,由于它和人类体积相当,可以在传统实验室内工作,而无须建立或改造新实验室。在提高一种聚合光催化剂性能的实验中,这款机器人在2~3天内便优化了反应条件,而人类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到。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王磊认为,科研中,那些重复性高的、有固定流程的工作可能被替代。但对于是否能替代科学家这个问题,他的看法是比较保守的。比如物理学,最重要的是在现象中发现新的物理定律,但在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上,还看不到能发现新物理定律的可能,做出创新性发现的可能性比较小。以他现在做的深度学习与计算物理交叉的研究,起码目前还没有看到人工智能能够取代科学家的证据。
(摘编自齐芳《人工智能会取代科学家吗》)材料三:
一向被认为是不太可能出问题的数学论文近期也爆出论文批量事件:65篇论文被认为涉嫌,包括虚构合作者、使用虚假数学公式、反复抄袭等,其中20多篇已被期刊撤稿。有媒体统计,涉嫌的论文署名作者达到77人,分别来自国内44所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是科学研究的对立面,不仅是阻碍科学进展的大敌,更严重损害科学界的声誉,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当然,科技系统有其自己的纠错机制,学术期刊的撤稿决定就是其自我纠错的方式之一,它引导着科学研究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是,我们也有必要去探究出现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进而多管齐下,从源头根除这种侵蚀科研纯洁性的行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示:“我们大环境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较注重短期效应和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内涵。”
(摘编自王大鹏《对科研不端“零容忍”不能只是口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近年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预测,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达到1630亿元,CAGR将达31%。
B.欧美、日韩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依然强劲,但美国、欧洲、日本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C.从产业生态来看,我国偏重于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终端产品落地应用丰富,技术商业化程度与欧美相当,但基础层比较薄弱。
D.整体上,国内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产业生态、专利权人分布、AI专利质量、人才储备等结构性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多方面论述了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将促进我国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
B.虽然在某些领域,某些工作中,机器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有专家认为,目前在物理学方面人工智能做出创新性发现的可能性比较小。
C.材料一结尾指出我国论文影响力依然需要提高,但与欧美差距逐年缩小,而材料三则进一步指出,要对论文、科研不端等行为“零容忍”。
D.材料三指出学术期刊对论文撤稿是其自我纠错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有必要去探究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
(3)面对世界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2012年是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0周年。70年前,黄土高原上“文艺为什么人”的提问,堪称石破天惊;而同志的答案“我们的文艺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更是振聋发聩。从此,“文艺为人民大众”就成为中国进步文艺的一面旗帜,指引和鼓舞着中国文艺家们奋勇前进。
在《讲话》中,有一个词处在核心的、关键的位置,这个词就是“人民”。“人民”是《讲话》为中国文学指明的出发和前往的地方。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正是作家们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同行的历程。
文艺为了人民,这不仅指出了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也揭示了古往今来那些伟大作家们拥有恒久生命力的奥秘。
7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这是五千年未有之大变,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思想情感形态都变得远为复杂多样。同志所指出的“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问题,在70年后的今天变得更为尖锐和迫切。我想,我们在这个时代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每天都身处海量资讯和影像的包围之中,这使我们常常以为对世界所知甚多;但另一方面,当真正进入创作的时候,当真正开始深入认真研究和分析的时候,我们又会沮丧地发现,原来我们所知甚少。这时我们就会感到,做到“熟”、做到“懂”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就只有迈开双脚,走出家门,老老实实做学生,向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当然,比起外在的协助,更重要的、更具决定性的是作家的内在要求,是作家们的认识热情和主动行动。越来越多的作家正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深入生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生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作家的内在要求和主动行动,成为他们为自己选择的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深入生活、贴近生活,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创作素材。这是包含理性与情感的复杂的认识过程,我们要像同志所说的那样“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什么是“了解”和“熟悉”?不是仅仅听到新鲜的故事、掌握表象的细节,而是与人们发生思想感情的深入交流。对文学来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是存在于概念和观念之中,而是存在于最具体的“人类关系”之中,在我
们面对“各种人们的脸”敞开心扉的时刻被蓦然照亮。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就有可能实现我们追求的目标,去抵达“典型”和“真实”,抵达同志所说的,“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境界。
中国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高峰都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创造的深刻领悟之上,历史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了人民在文化创造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为我们指明了创造之路。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相逢,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时代,是古老中国在世界瞩目下大踏步前进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召唤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书写者。让我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中间、扎在人民生活的大地上,为人民而写,为时代放歌,共同迎接中国文学更加繁荣的明天。
(摘编自铁凝《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文学的创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70年来,“文艺为人民大众”的精神指引和鼓舞着中国文艺家们创作进步文艺。
B.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大时代,我们常常会为海量资讯带来的所知甚多的表象苦恼。
C.深入、贴近生活,不是为了获取创作的素材,而是认识理性与情感的体验过程。
D.了解和熟悉了各种人和事情,我们就能实现我们追求的目标,并抵达更高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结合70年前黄土高原上关于文艺的问答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强调指出历史经验有力证明了人民在文化创造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第三段以五千年未有之大变为前提为作家指出两条可择一而用的应对之策。
D.文章从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的角度阐释了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文学的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中间,中国的文学才能繁荣发展,那些伟大的作家们才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B.中国正在经历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让越来越多的作家深刻地认识到走出家门向生活学习的必要性。
C.《讲话》发表70年后,时代发生巨大变化,“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问题变得更为尖锐和迫切。
D.在具体的人类关系之中面对“各种人们的脸”敞开心扉地进行交流,就有可能抵达“典型”和“真实”。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就《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的融合形态而言,在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规范定型化过程中,在以“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五伦”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定型化过程中,诗人常常都会以歌功颂德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在“五礼”“五伦”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讥失匡恶的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前者以《周颂》与《大雅》《小雅》中的大部分诗篇为代表,后者以十五“国风”中大部分诗篇为代表。故孔子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
在“国风”透露出“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中,除了《周南》《召南》《幽风》主要采用歌功颂德方式之外,其他诗篇大多采用讥失匡恶方式。这些以讥失匡恶方式来透露“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更是通过艺术途径来干预社会生活而重建礼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通过“讥刺”方式来维护礼制的具体表现。这充分表现出诗人在国运兴衰、政治清乖的危急关头,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浓郁的政治情怀,从而展现出他们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比如,郑庄公寤生继立之后,弟共叔段依恃母武姜之宠,初居于京,城邑建制超出定制,既而扩张至西鄙、北鄙,且私下聚粮草、缮甲兵,欲以武姜为内应来突袭庄公。段之举实属不义不暱,其后果确如庄公所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其无厌之贪为人所讥。然则,事态发展至京城民众皆叛段,段逃至共,庄公为君、为兄之责亦失,自段贪念初起时便放之纵之,未尽规劝戒止之职,其过失当在讥讽之列。像《郑风·叔于田》所讥为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事,然美共叔段之“仁”“好”“武”,且刺庄公失教之过。尽管郑庄公在位期间,与齐僖公盟于石门,开启春秋“霸权”政治格局,但其以谋略逐弟囚母而率先挑战王权这些违背传统礼制的行为,依然受到诗人的讥刺。
正是由于春秋时期人们认识到“无礼”之危害性,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反复强调恪守礼制之重要
性。卫卿士宁速认为,“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故以“礼宾”“亲亲”“善善”为“三德”;齐大夫晏子认为:“天子无礼,则无以守社稷;诸侯无礼,则无以守其国;为人上无礼,则无以使其下;为人下无礼,则无以事其上;大夫无礼,则无以治其家;兄弟无礼,则不同居。”故诗人们在自己的诗篇里指出:“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鄜风·相鼠》)。这些看似诅咒式的言辞,实际上是意在呼唤人们重新建构礼制形态的自觉意识。
当然,就“国风”中刺诗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而言,自周平王东迁(前770)之后,王权渐次式微,社会开始动荡,“诗教”“礼教”“乐教”逐渐缺失,趋于礼崩乐坏的境地。毫无疑问,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创作的诗篇,自然会以忧国伤时与讽刺腐政为主旨,必然会发挥匡救时恶、警诫后世以维护礼制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其中“乐”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B.《周颂》《大雅》《小雅》中的诗篇大多采用歌功颂德的方式将处于规范定型中的礼仪制度与伦理道德融合。
C.孔子认为“诗之所至,礼亦至焉”,是因为《诗经》中大部分诗篇都体现了社会中的礼仪制度、伦理道德。
D.虽然共叔段谋逆不义,但庄公作为兄长,未尽规劝之责,亦有悖于礼法,所以也受到诗人的讽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直接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理由,并运用例证法,引证法等来论证观点。
B.就《诗》与“礼”两个元素的融合问题,文章详细论述了融合途径和融合介质的价值体现。
C.文章侧重借助“国风”中讥失匡恶的诗篇,来论述其在礼乐文明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D.文章引用宁速和晏子的话,是为了论证恪守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对古代礼乐文明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今天,其匡救时恶、维护礼制的社会功能相对弱化了很多。
B.《诗经》中的一些言辞,看似有很强的诅咒意味,实则体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22年元旦高速免费吗
C.《诗经》中对礼制与道德的表达主要有歌功颂德与讥失匡恶两种方式,其中后者对社会的功用及产生的效果更为明显。
D.越是动荡的时代,礼乐文明就越容易缺失,也就容易出现更多的忧国伤时、讽刺腐政、匡救时恶等类型的诗歌。
三、综合读写(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20分)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