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第21卷第2期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Apr.2019
Vol.21,
No.2收稿日期:2018-09-1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511);淮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017xj52);淮南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15-3-06)
作者简介:张久全(1982—),男,安徽寿县人,硕士。
文章编号:1673-1387(2019)02-0177-05doi :10.11717/j.issn.1673-1387.2019.02.12
“双一流”背景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对比
—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英译为例
张久全,孟
焱
(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摘
要: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为例,从汉英语言“动静对比”视角探讨中外大学
校训用语特征的语言学依据,总结了国外大学校训用语表达的4种基本句型,更好地服务于校训的英译工作,
以此提高国内高校教育理念建设和知名度建设,以期为校训英译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双一流”;校训;大学;翻译对比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2017年,教育部等国家三部委联合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此背景下,
作为“双一流”高校的中国科大如何建设好“双一流”
成为当务之急。这一目标既离不开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更离不开高校凝练的办学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训文化建设,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体来说,
大学校训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它凝练了大学的办学传统、
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体现了校园风气、
文化和特质。中外大学在办学性质、人文理念和教育特等诸多方面差异较大。所以,在校训用语和特侧重上也不尽相同,但无不体现着各自的建校精神与理想追求,无疑是大学品牌、个性等整体形象的最佳代言。因此,
对中国大学校训,尤其是“双一流”大学校训进行译介将成为高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内涵建设和争创一流的重要手段。一、中外大学校训缘起
1.国外大学校训探源
西方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大学由教会主导,
教师也大多由神职人员兼任。追根溯源,
西方的大学校训都浸润着宗教彩。英国牛津大学前校长柯林·卢卡斯
爵士在2004年接受中国央视国际采访中曾这样解释
:“我们的校训由拉丁文写成,意为“上帝是我的亮光”(拉丁文:Dominus Illumi-nation Mea ,英译:The Lord is my light ,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这是有宗教意味的,因为我们的学校是在宗教和教堂盛行的时候建立的”
第二轮双一流大学正式名单2022。美国明尼苏达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吾主之光普照”,语出《新约·马太福音》(拉丁文:Sic Luceat Lux Vestra ,英译:So let your light shine ),英国阿伯丁大学校训
“敬畏
178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
上帝是智慧的开端”,语出《旧约·诗篇》(英译: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等。
总体上说,西方大学校训除宗教渊源之外,大致可归为3种来源,一是引用经典诗篇。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校训“Arduus Ad Solem”(面朝太阳,引申为:用知识启蒙心灵)出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叙事诗《埃涅伊德》;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校训“Sapere Au-de”(智勇双全)源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书信集》诗文。二是领袖人物或历史名人题定。如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校训“Coelestem adspicit lucem”(目之所及,天光妙契)由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选定;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校训“Knowledge with Virtue”(知识与美德并重)由当时的泰国国王朱拉隆功题定。三是大学校长或奠基人拟定。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校训“A timid person can't be a fate catcher”(胆怯者当不了命运的捕手)是由其首任校长查理·托尼选定;美国芝加哥大学校训“Crescat scientia,vita excolatur”(益智厚生)是由其创办人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和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威廉·哈珀共同商定。2.中国大学校训探源
中国自唐代书院开始就出现了校训原型,意在体现创办者的办学思想、追求和特,但一直没有确定“校训”这一名称。至甲午战争前后,英文“motto”的日文译名“校训”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同时伴随着教会大学
在清末的兴起,西式教育观念和大学体制在中国逐渐被接纳和完善。1879年,当时的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建立了上海圣约翰学院,并以“Truth and Light”[1]作为校训,1905年升格为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时任校长卜舫济加入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中文校训。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也是由其首任校长、美国传教士孙乐文在1901年先确定了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后于1929年经杨永清校长提议中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因此,我国的大学校训发端于唐代的书院,至清末教会大学的出现从而实现了校训的名实统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大学校训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中逐渐嬗变,形成了独特的校训风格与特。
整体上看,中国大学校训的来源也可归为3类,一是引经据典。“在儒家经典或其它古籍中撷取名言警句,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尽显真知灼见”[2]。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左传》、《论语》);山东大学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昭昧詹言》、《孟子》);沈阳建筑大学校训“博学善建,厚德大成”(《礼记·学记》、《易经》、《道德经》);台湾师范大学校训“诚正勤朴”(《礼记·中庸》);香港树仁大学校训“敦仁博物”(《周易·系辞》);澳门科技大学校训“意诚格物”(《礼记·大学》)等,这些大学校训无不体现着中华经典的传统文化和意义深远的儒家思想。二是“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德高望重的专家题词或校长训词”[2]。例如:孙中山为中山大学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鲁迅美术学院题写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训题词“厚德博学,强军兴国”;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写校训“不做假
账”;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源自创办者张伯苓教育报国的思想。三是全校征集建议,专家遴选完善,校领导批准而成。例如:香港公开大学校训“公诚毅朴,开明进取”;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等。3.国外大学校训汉译中的对比转换
中国校训用语中动词功能强大,动态思维特征突出,而英语语言中的动词特点是多时态变化、重文法规则,这就造成英语在表达形式上不如汉语随意,只能与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等搭配组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动态语言效果。然而,杜争鸣[3]教授却认为“汉语不是曲折形的形合结构语言,而英语是曲折形语言,有各种形合手段”。他认为,
第2期张久全等:“双一流”背景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对比179
英语整体偏静态的特征恰恰体现在大量使用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等方面,英语也可以在零动词的情况下遣词造句,传达丰富的动态含义。
笔者在调查和梳理世界上一百多所著名大学校训的基础上,结合汉英语言“动静思维”差异及中国大学校训用语特点,并参考了龚晓斌等[4]有关大学校训句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外大学校训用语的4种基本句型,并结合相关译例加以分析。
第一种“名词+(介词/连词)+名词”。例如:梅西大学校训“The Implantation to In-finity”,译为学无止境;
柏林自由大学校训“Truth,Justice and Liberty”,译为追求真理,捍卫正义,得享自由;卡迪夫大学校训“Truth,Unity and Harmony”,译为追求真理,精诚团结,和谐共融;林肯大学校训“Science and industry with integrity”,译为崇尚科学,勤勉正直。第二种“介词+名词”。例如:新白金汉大学校训“By Art and Industry”,译为艺术为基,工业为先;伦敦国王学院校训“With Holiness and Wisdom”,译为与主同行,智慧相伴。第三种“名词+系动词+名词”。例如: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校训“Wis-dom is more valuable than gold”,译为黄金有价,智慧无价;波恩茅斯大学校训“To Learn is to Change”,译为学无止境,超越自我;威尔士班戈大学校训“The best gift is knowl-edge”,译为百般才华,知识为善。第四种“形容词+名词”。例如:伦敦艺术大学校训“A Creative Constellation”,译为璀璨星空,创意无限。总体来说,笔者在汉译上述国外大学校训时,并没有受制于原文的词性和句法进行简单直译,而是照顾到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适当加入汉语的优势语言“动词”,以弥补在语际转换时英语优势语言“名词”“介词”“形容词”在汉语中表现力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英文校训所包含的意义。二、中外大学校训用语特征
1.西方大学校训用语特征
西方大学校训在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与宗教联系紧密;另一方面坚持真理至上和捍卫自由民主,用语上多使用“真理”“知识”和“自由”等词语。例如:华盛顿大学校训Strength through Truth:追求真理,力量之源;杜克大学的校训Knowledge and Faith:追求知识,信仰宗教。可以说,西方很多著名大学的校训多
受《圣经》内容的启示,用语都体现着基督教的思想,以“名词”或静态特征词语为主,形式较多样、随意。校训用语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性短语或句子,这是西方大学校训用语的最显著特征。
追根溯源,英国语言学家Quirk认为:“名词在英文中占优势,必然也要多用介词(介词是把名词引入到语句中充当不同角的最好手段),因而英文文本中也有介词优势。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得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明显”[5]。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指出:“名词、动词、介词、副词、形容词等不同词性往往能够传达出不同的动静效果。”[6]
2.中国大学校训用语特征
中国语言学家邵志洪[7]教授指出:“英语重名词和介词,汉语重动词。”翻译名家方梦之[8]也认为:“英语趋向于少用动词,而汉语要多用动词,……英语变动为静,达到既保留动词的意义,又有使词句精炼、严密、客观、紧凑的修辞效果。”吕叔湘先生也曾作出这样的论述:“动词和句型是语法研究中的第一号重要问题”[9],即汉语是一门以动词谓语为表述核心和主干的语言,其它句子成分,如主语、宾语、状语等固然重要,但都可谓是枝干,要依靠谓语动词的帮助才能构建语法和语义。综合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胡裕树、张斌、朱德熙、邢福义、陆俭明等学者的意见,他们一致认同动词是一般汉语句子里最重要的部分。
综合来看,汉语的行文与表达习惯都深
180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
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这就使得中国大学的校训用语体现着民族文化特,展现着汉语的“动词思维”特点。可以说,中国大学校训的语言重心一般都是从“做”开始,以动词为核心展开遣词造句,其中以“8字”“4字”用语居多。
例如,校训用语2字的有:“诚毅”(集美大学),“知行”(北京交通大学),“责任”(常州大学)等。4字的有:“爱、真、笃、为”(成都师范学院),“博学济世”(东北财经大学),“敬业乐”(香港城市大学)等。5字的有:“仁、义、礼、知、信”(澳门大学),“教学做合一”(南京晓庄学院)等。6字的有:“博学、求是、明德”(江苏大学),“求真、至善、融合”(延边大学),“怀天下,求真知”(河北师范大学)等。7字的有:“求新,求进,创未来”(香港科技大学)。8字的有:“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中国政法大学),“博学笃行,尚德济世”(南方医科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湖南大学)等。9字的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淮阴工学院)等。10字的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山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北京林业大学)等。12字的有:“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重庆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业大学)等。15字的有:“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云南大学)。16字的有:“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华南师范大学)等。18字的有:“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上海大学)等;28字的有:“
明时风,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郑州大学)。
可以说,中国大学校训用语基本都是依托动词谓语驱动的,即使1字用语这样的单字中也暗含着动词的意味,汉语的“动态特征”可见一斑。
三、中国科大校训英译中的“动静”转
换分析
汉英“动静”思维的差异体现在中国大学校训英译上,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英语的语言思维习惯,把汉语偏动态的语言文化特征转换成英文偏静态的特征。下面笔者以中国科大校训英译中的动静转换进行举例分析。
中国科大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源于其首任校长郭沫若在1958年建校之际作词的中国科大校歌《永恒的东风》和1959年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为题的开学典礼致辞,后经不同时期的提炼和概括而成,看上去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虽用词不是很新颖,但却引领着中国科大莘莘学子成就了“千人一院士”的非凡成就,缔造了“科技英才的摇篮”,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每个中国科大人砥砺前行,勇攀高峰。“红”已不是旧时的“政治挂帅”,而是具有高尚的情操与品质,强调爱国爱校;“专”体现精通业务,掌握前沿科技,勇于创新。“理”既指书本知识理论,也指普世真理;“实”是“实践”,既指将理论付诸实践行
动,也指探求真理的价值追求。换言之,“红专并进”强调品行操守与业务技能相互渗透;“理实交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
从汉语词语结构上看,“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属于主谓结构,体现了汉语的动态思维。因此,在汉译英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把汉语偏动态的词语转换成英语偏静态的词语,同时还要兼顾原文核心意义的有效传达。中国科大杰出校友、中国量子光学领头者郭光灿院士认为:“红是要有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专则是为了国家的复兴而有所作为”[10],笔者把相对应的英语静态词按照跨文化交际的要求翻译为“Patriotism”和“Inno-vation”。“理实交融”主要指科学真理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把相对应的英语静态词解读为“Truth”(如有形容词修饰,也可解读为“Knowledge”)和“Practice”。鉴于此,套用英文校训的4种基本句型,按照“名词+(介词/连词)+名词”句型可英译为“Patriotism,Innovation,Truth and Practice”或“Innovation for Patriotism,Practice for Truth”;按照“介词+名词”句型可英译为“Unto Patriot-
第2期张久全等:“双一流”背景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对比181
ism and Truth via Innovation and Practice”;按照“名词+系动词+名词”句型可英译为“Patriotism and Truth are the Ultimate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按照“形容词+名词”句型可译为“Patriotic Duty,Innovative Spirit,Genuine Knowledge,Practical Application”。中国科大校训的这4条译文核心词语相同,差异体现在是否使用介词、连词、系动词等方面,但都符合英语静态化、名词化的思维特征,选词
兼顾跨文化交流和时代内涵,兼押头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就笔者自身来说,更偏爱“Patriotism,Innovation,Truth and Practice”这条译文,言简意赅,且符合西方大多数名校的校训用语特征,更体现中国科大“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
四、结语
校训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是莘莘学子永怀难忘的座右铭,反映了大学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心声。大学正是在校训的激励与指引下团结奋进,永攀高峰,争创一流。因此,在国内高校绘制“双一流”的宏图伟业时,校训英译必不可少。这就要求译者既要译出大学的精神追求和理念特,有利于推广大学的国内外知名度,又要尊重汉英这两种语言的思维和表达差异,在中国大学校训文本英译时尽量采用静态表达方式进行转换,从而获得更佳的译文。
参考文献:
[1]王彩霞.中国学校校训研究:20世纪中国校训历史演进的教育考察[M].太原:太原教育出
版社,2012:49,112.
[2]张久全,孟焱.汉英动静对比视域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研究:兼译淮南师范学院校训
[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72-75.[3]杜争鸣.翻译策略与文化英汉互译技巧详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63.
[4]龚晓斌,兰夏.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
(2):84-86.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8.
[6]谷义职.以《名马奇书》中译为例论英汉动静转换策略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7]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6.
[8]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150.[9]陈亚川,郑懿德.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助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97.[10]陈婉婉,王誉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N].安徽日报,2014-08-28(5).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y Mottos in the Context of the“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a Case Study of Translating USTC Motto
ZHANG Jiuquan,MENG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23203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with the motto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USTC)as the study case,intend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y mottos,explores their linguistic b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dynamic Chinese”versus“static English”,and summarizes four sentence patterns of foreign university mottos.Thus,it will facilitat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s,so as to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visibilities for China's universities,and also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ranslators aiming 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s.
Key words: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mottos;universities;comparison between translations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