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热点:时政热点03“碳达峰”和“碳中和”【学案】_百度文...
中考时政热点专题
专题三:碳达峰和碳中和
【热点追踪】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颁布,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体目标,即:
2025年,绿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60年,绿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在今年的两会上,从“扎实做好”到“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做好“双碳”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储备,到工程建设行业的降碳减排,再到培育“双碳”产业新引擎,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住津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真知灼见,努力为这场绿奔跑的提速贡献力量。
【名词解释】
1、碳中和
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2、碳达峰
碳达峰,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相关材料链接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24日,中国第一家从事碳中和基础研究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
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碳封存和碳抵消
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
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计算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吨数。一旦彻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
相关材料链接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而提出的意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4、“双碳”原则: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
5、“双碳”工作的主要目标:(1)构建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提升能源利用效率(3)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4)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5)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考法说明】
双碳的话题是近年的最新热门,在近两天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再一次提到,所以从重要性上来说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此热点如果联系课本,知识点上需要关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环保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西方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中国工业化与环境污染
从考题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选择题与材料概括类的问题。选择题的形式比较多样,比如通过图表来表现城市化的进程,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图表和读图表。
【基础知识总结】
一、考题方向一: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保护环境内容
近些年在中考题中所涉及保护环境的古文
1、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孔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二、考题方向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1、唐朝城市VS宋朝城市
1)唐朝城市——坊市制度
有明确的时空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商业贸易
(2)宋朝城市
有草市、夜市(打破了时空限制)
3、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
(1)传统的政治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2)城市布局从严格控制坊市界限到逐步打破坊市界限。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三、考题方向三: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
1、欧美城市化的演进
(1)英国: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欧洲和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西方的工业化与环境污染
(1)原因
①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这一趋势。
(2)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特点
轻工业开始,而后再发展到重工业;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带动了工业部门的迅速兴起。
经过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扩张。
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工业化发展极不平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美、德后来居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三次调整: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
3、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1)背景:战争后,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通商口岸。
(2)进程: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3)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经济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贫富分化严重。
(4)特点: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具有近代化的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是思想革新和政治革命的前沿阵地;发展不均衡。
(5)影响: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4、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探索
(1)诞生与探索: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贡献是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2)曲折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促进了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迎来了民族工业的“春天”;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走向萧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5、中国现代工业化的探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施“一五”计划,从而开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我国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既有成功的探索,如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未能贯彻;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但也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又有重大的失误,如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多快好省”总路线和,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强调数量忽视质量(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以及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一定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时纠正极左错误。
(4)改革开放后(1978----):探索出一条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也更加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污染问题: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工业废气污染还伴随着汽车尾气污染使问题更加棘手。
城市化早期,工厂往往沿河而建,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2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3贫富差距问题: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4与人口拥挤、贫富差距相伴的是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
五、思维提升
1、中国近代无法实现工业化的原因与启示
(1)根本原因:战争以来,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2)具体原因:政治上,晚清到民国均处于专制独裁统治之下,政治腐败黑暗,没有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变本加厉,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思想上,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社会环境上,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启示
(1)工业化建设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题模板】
1、设问方式一:我国如何实现双碳目标?
(1)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转型。
(2)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2中考是几月几日
(3)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4)加强绿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2、设问方式二: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对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2)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3、设问角度三:保护生态护环境的意义
(1)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