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一: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
  ------爱国保健修身的三者合一
  摘要:
时至今日,端午节都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等.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端午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午节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古老的节日中.爱国精神深渗其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同时各地的风俗习惯,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保健意识,在从古至今一直沿袭下来的节日里,屈原的美德也一直在洗礼人们,塑造人们.
关键词:爱国 保健 艾叶 雄黄酒 修身 风俗习惯
一  爱国思想的沿袭
端午节纪念的伟大诗人屈原,(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贾生列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对劳动人民所受之苦,深深的同情.其后被小人奸佞进谗言所累,遭谗人而嫉之(九章)君王不在信任他,于是屈原被放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屈原对
二保健意识的萌现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1  “产于山阳,采以端午”的艾草,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
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每到端午节,它被插在家家户户的门口避邪、驱蚊,点燃艾草(也可以点艾条),清淡的袅袅烟雾能除虫灭菌。(端午时节话艾叶养生功效)( 清嘉录》 “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在当下,西药固然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能比较迅速的祛除病痛,但是,西药一般都是有着极大的副作用的,是药三分毒,在古代,人们就学会利用艾草祛瘴避害,这是中国中医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中药草的重要价值显现.
2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
边,地下有淡红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
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三  美德的沿袭
屈原幼年,入公侯子第学校读书,资质聪颖,过目不忘,又日夜苦读,积累了不少文、史、神话和天文方面的知识,加之其父母教育甚严,公认他是王族子弟中的姣姣者。屈原青年时,就明于治理,娴于辞令.
美德重千钧——《离骚》助读
陈 军
在一个以丑恶为美好的时代,在一个以奸邪为善良的时代,在一个以昏庸为英明的时代,在一个法度朝令夕改的时代,屈原修身洁行,将美德融入自己的言行,并与自己的仪态气质合二为一,可谓难能可贵。但是,在佞臣长袖善舞,贤臣屡遭排挤的大背景下,“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众人皆浊,唯我独清”的屈原必然以悲剧告终,因为他犯的乃是“逆潮流而动”的时代错误。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屈原用香蕙作佩带,采芳草,为什么会遭到君王的惩罚呢?原来这种行为是作者修身的表现,香蕙、芳草就是美德的代名词。再看这句话“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身为男性,为什么眉是蛾眉,为什么嫉妒他的偏
偏是女人呢?原来,屈原在说,是众小人嫉妒他有美德,就诬陷他,古人有把女子与小人等量齐观的偏见,故而屈原用“女人”借代了“小人”,屈原把美德看成跟自己仪表形象一样重要乃至与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于是用“蛾眉”比喻美德。接下来看这句话:“鸷鸟之不兮,自前世而固然。”——这鸷鸟乃是作者坚守美德,并且矢志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体现,屈原还为自己的执著寻着合适的理由,前世本来如此,他屈原怎能改弦更张。屈原说: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在楚国,作为臣子,屈原也许是最富有反思精神的,他不回避没有看清人生道路的错误,所以他后悔,但同时也敢于迷途知返,他“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整理,也是在进入美德修养的境界,他思想的车轮还要回到美好的原初状态,“修吾初服”乃是回归原初的意思,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则说屈原把高洁的品行看得跟服饰一样重要,或者说屈原就是用美德作为服饰,这是很重要的问题。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则说屈原要把自己打扮成文人与侠士完美结合的形象,是作者有意提升美德修养的生动注释,不然帽子何以戴得如此夸张,宝剑何以铸造得如此夸张?原来是意在言外啊。
【篇二:15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
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日子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 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