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者介绍”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作者介绍”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宋词是一种诗歌是一种充满个性彩的文体,内容和形式都张扬着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掘“作者介绍”里真正对理解作品有帮助的部分,是指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关键一环。这里所说的“作者介绍”,应包括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及作品创作时作者的情感状态,下文将对此逐一进行阐述。
一、了解作者生平对诗歌教学的作用
人的感情都有一个积累变化的细致过程,而生活时代、生活背景、求学经历与工作经历等外部条件都能或正或反、或多或少地对它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下面以两首《乡愁》为例,从作者生平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一直是语文课本中的必选篇目,而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又加选了席慕蓉的《乡愁》。同属于台湾作者的两首同名诗歌却展现出不同的意境与情感差异。在余光中的的作品中感情坦白直接,让乡愁中蕴蓄的家国之情尽情展现;而在女性作者席慕蓉的笔下,乡愁被细化成一个个意象,其中渗透的隽永细腻的思乡之感令人回味无穷。从作者自身成长经历与生
活背景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比较也对我们理解作品很有帮助。作为福建永春人的余光中对只隔一道台湾海峡的故乡有着最深刻的咫尺天涯之感,所以作品中那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承载着作者满溢的乡愁,也包容着游子望乡而不得归的深深无力感。而对于祖籍内蒙古的席慕蓉来说,故乡就如绵长的笛声一样辽阔、悠远,带着淡淡的而又沁人心脾的思慕的愁情。在二十二岁去台的余光中的记忆中鲜活地闪现着固守家园的母亲和白首之盟的爱人的身影,那浸润着亲情与爱情的沉沉的思念之翼却飞不过那湾浅浅的海峡,更不用说那道署名为政治的鸿沟,只有缥渺的愁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而在十一岁即赴台的席慕蓉来说,故乡只是童年记忆中模糊的轮廓,愁思中渗透出一个敏感孩子对根的眷恋与向往。外文系毕业的余光中重视语言的规范性,语句工整,逻辑清晰。而作为美术教师的席慕蓉则很重视语言、意境的美感,作品细品之下有优美的画面感。通过比较,我们对两篇同题作品进行了非肢解性的深刻理解,也对台湾同胞之于故乡的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可见,看似单调平板、甚至带着些政治彩的简历让诗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某种心情,也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同时对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诗歌教学的作用
由于种种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作者在某段时间、甚至终其一生会有某种特定的写作特展现在大部分作品中,人们常称这种特为其写作风格。下在我将以两首豪放宋词的教学为例,展现不同作者在同类作品中独特的写作风格。
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要抓住苏词“清雄”的特点,把词中流露和表现出的意境与作者的人格、性情、胸襟、学问等对照剖析,阐明“词如其人”的真正意义,让苏词中不虚假、不做作、不雕饰的郁勃之情、之气、之理自然表露,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苏轼在打击之下的抑郁心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在重压之下仍葆有的英雄情结的真性、真情。“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原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浣溪沙》),“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苏词中的这种政治感慨到了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追住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鹧鸪天》)的词中,就变得更为深沉和愤慨了。在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以“悲”为起点,再由此结合诗文意境上升到豪气冲天的境界,把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绪由悲到壮地合理衍生,反以前习惯地立豪迈为基调的做法,以情动人,再感人向上。由于这两首豪放词同属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所以可以在教学中相续进行,并可通过更多实例的比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为豪放宋词中的不同作家作品的细微差别:在“豪放派”的苑地
里,既有苏轼的清雄豪旷,又有辛弃疾的慷慨激昂;既有张孝祥的迈往凌空,又有陆游的气魄深厚;既有陈人杰的悲凉感慨,又有文天祥的浩气入云……也是万象纷呈,其异如面。
由此,学生必然会对豪放宋词的诸多作家的写作风格有了直观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在理解这些作者的其它作品时有个宏观的概念,更容易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对诗歌教学的作用
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由于某种契机,有了感情突破口,才演绎成诗。正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密切相关。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情感、个人激愤,便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到了喷火口。如果不是一次被捕,一场大雪,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恐怕会是另一番味道。作者的情感状态在诗中展现,也是诗心所在。如果在阅读时到这个诗心,就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如普希金正是因为
对恰达耶夫写作,而恰氏又是对普希金的自由思想有着深刻影响的人,理解了这一点,学生可以更深入体会其诗对自由的感情流向:幻灭——期待——号召——展望。艾青正是因为雪,想到了大堰河的凄凉身世,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
在诗歌教学中,准作者创作时的感情状态,以其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对理解作品是一种事半功倍的作法。
在“作者介绍”时,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文学感悟,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和写下眼前这首诗的人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交流,感受着他的生命,感悟着他的情感,让诗歌在心中升华。
(郑婷婷,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