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1.下列有关古代诗词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宋词是一种
A.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B.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辞赋—唐诗—宋词—元曲。
C.“风骚”一词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D.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下列有关古代诗词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其因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先有曲调后有文词故也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题目。调名称为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题目规定了词的内容。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的为小令,如李煜的《虞美人》;59~90字的为中调,如岳飞的《满江红》90字以上的为长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3.下列有关古代诗词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诗歌成就最高的是乐府民歌。乐府民歌不同于文人创作的乐府歌辞,它来自民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如《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B.“乐府”原为汉武帝时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C.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体裁完备,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唐代有成就的诗人也最多,大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D.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的体裁多样,主要分为小令和套曲。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4.下列有关古代诗词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辞”是战国时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骚”来指称“楚辞”。
B.《楚辞》是屈原编辑的一本集子,收集了他自己及其弟子等人的诗歌。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彩。
C.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相传有25篇,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D.《离骚》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传说,采用铺陈描述的写法,展现了诗人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5.下列对《扬州慢》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淳熙丙申至日”中,“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这是帝王年号和天干地支兼用的纪年法:“至日”指冬至。
B.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妙龄少女。这一含义出自杜牧诗《赠别》(其一)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C.淮左,今准河以东地区,当时设置准南东路。古代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扬州一带,在宋时属于淮东,故有此称。
D.“黍离之悲”,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百姓的同情。《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
6.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昼夜勤作息 嬉戏莫相忘  B.共事二三年  可怜体无比
C.处分适兄意  不久当归还    D.叶叶相交通 千万不复全
7.阅读下面一首汉乐府,选出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    )(3分)
长歌行 《乐府歌辞》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A.一、二句表现植物茂盛的园圃里充满生机。但末尾“晞”字,暗寓着旺盛之中时光将一去不返的微妙意思。
B.三、四句写温煦的春天传播着光和热,以德惠恩泽施予万物,从而使大自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C.五、六句写出大自然另一面,由盛而衰,由生长而消亡。其中也暗含第二年春天一到,它们又会蓬勃生长。
D.七、八两句用百川东流入海不再西归为喻,既加深道理,也加强了说服力,在表现上是一种“蓄势”,从而水到渠成地用最后两句点出主题。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长太息以掩(流泪)兮  ②岂余心之可(抑止)  ③謇朝谇而夕(替换)  ④忍(尤其)而攘诟  ⑤延(伫立)乎吾将反  ⑥吾(孤独地)穷困乎此时也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①⑤⑥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善”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亦余心之所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淫。
C.君子生非异也,假于物也。        D.陈康肃公尧咨射,当世无双。
10.“固时俗之工巧兮,佃规矩而改错”的翻译和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法则而任意改变措施。诗人谴责了楚国佞臣投机取巧,违背了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并且加以改变。
B.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法则而任意改变措施。诗人谴责楚国的奸邪小人投机取巧,改变了变法的措施。
C.固然世俗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诗人谴责了楚国奸邪小人投机取巧,改变了变法的措施。
D.世俗已经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了法律制度改变了原先的措施。诗人谴责了楚国的奸邪小人投机取巧,改变了变法的措施。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离骚》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把奔放的爱国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在《离骚》中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巧妙地使政治情感与想象结合在一起,把主观感情客观化,使全诗生动形象。
C.在《离骚》中诗人为实现“美政”而斗争,所以遭到奸佞小人的嫉恨,而昏庸的国君又“终不察夫民心”,终使自己“朝谇而夕替”。诗人也为此彷徨、犹豫。
D.《离骚》中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叙事、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尤其是内心的独白,反映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兴八首(其二)
杜 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 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海上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尚书省。汉代尚书省用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④伏枕:生病卧床。⑤山楼粉堞: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紧承《秋兴八首》(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出了孤城落日的壮阔之景。
B.诗人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见出思念之切;“每依”表明这样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心生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免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13.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有人论之曰“身在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几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乔姓本作“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象化作一幅具体的图画,也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之意。
D.“怕梨花落尽成秋”,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17题。
涉  务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
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葆钥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竣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