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王建
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8年第11期
作者:王建
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8年第11期
读书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他在谈及自己读书的体会时又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校是一所创办于本世纪初的学校。学校创办时确立的“正心、正身、正学”的校训中就提出了“正学”的理念,就是要致力于打造充满“浩然之气”的书香校园,追寻读书的根本意义,推动读书方式的变革,让读书活动更优质、更有效,更好地服务每一位师生。近年来,我校为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倡导和打造没有围墙的读书世界,培养学生爱好读书,并努力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全学科互动,让读书活动有广度
我们在阅读中大力倡导“全学科阅读”,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通往知识的大门。在分学科、分年级制定读书方案的基础上,学校整合学科知识,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确立阅读目标,扩大了阅读空间,学生手中书的种类更多,内容更丰富,收获也更多。
文本与生活联动。读书应立足于生活,书本的外延就是生活本身。在读书活动中,我们提倡走进生活,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如学校语文组每学期开展“书与生活”主题征文,通过阅读与习作指导课,引导学生将读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文本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拓展了阅读的广度。又如学校每年在读书节以“书籍点亮生活”为主题都要开展系列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以書本中的人物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
学科间的互动。学科融合阅读的做法,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传统的读书活动方式及教师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实现了各学科教师的携手共进。语文学科的“经典诵读”以年级段规定诵读内容,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德育处制定了一整套“经典引领日常”的方案细则,将诵读与放学路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优秀班级评比有机结合,真正将经典融入到了学生的个体成长中。我们还加强同一学科在不同年级间的融合,如中年级数学组推荐学生阅读杨红樱的《马小跳玩数学》,该书可读性强,与课本知识结合也较密切,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效果好。低年级数学组和高年级数学组则展开讲数学故事活动,如低年级学生通过阅读,给同学们讲数学家的小故事、数学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围绕几何图形,集体创编了《奇妙的图形》系列故事,相互交流阅读,让智慧和想象彼此碰撞。此外,品德、
科学、英语、音乐、美术以及少先队活动也都在学科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互动融合,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宋词是一种 课内与课外的联动。我们主张把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到“塘”中来,营造更周全的阅读生态。我们在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课题研究中,以单元、作家、体裁等为主线,由课内到课外,指导开展扩充式阅读。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三年级组老师就开展了“传统节日实践”“走近先贤”“高淳传统文化主题手抄报展”等一系列读书综合性活动,提高了读书的融合度,拓展了阅读的广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以活动引领,让读书活动有深度
书本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类智慧,只有通过深度阅读才能穿过文字表面,获取珍贵的宝藏。我们始终让学生处于读书活动的中心,一方面丰富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中养成读书习惯,提升能力,实现读书方式的转变。我们为打造书香校园,每年都举办读书节,以读书节为抓手,通过活动引领,全面推进读书活动的开展,让读书活动成为火炬,使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的生活方式。
让活动目标更明确。读书活动最终指向的是学生乐读、会读,在读书中积累与思考,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如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我们就将目标按年级段进行了细化,使之更具有操作性。一、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知识容量也有限,对古代文学作品多半是陌生的,我们就推荐些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如《画》《锄禾》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开始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了解了古诗词的一般特征,《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之类的,就适合他们学习。到了高年级段,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选择的篇幅可加长,如律诗《春夜喜雨》、小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又如有托物言志象征意味的《己亥杂诗》《题临安邸》等。目标明确了,过程和方法就清晰起来,读书的效果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让活动内容更丰富。我们从学校、年级和班级三个层面开展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有传统经典诵读,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有古诗词名篇诵读、如唐诗宋词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有优秀科普读物的阅读,如《十万个卫生么》《奇妙的图形》等,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有优秀文学名著的阅读,如《海的女儿》《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的活动开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到了属于自己的阅读乐趣。
让活动形式更多样。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效率,追求更好的读书效果,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在形式上下功夫。比如从读到写,规定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我们鼓励学生尝试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新模式。比如,给书中的人物写一封信、给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画一幅画、假想自己就是书中人物写一则日记等等。学期末,班级、年级、学校都会进行“优秀读后感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交流、评议,让他们真正的乐写。再比如,每年举办读书节,再读书节期间,我们开展“读书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推动书香校园活动的广泛开展;在读书节期间,我们开展《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比赛,开展国学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树立榜样,使读书热潮蔚然成风,此外,我们还开展图书漂流、跳蚤书市等活动,使读书活动充满活力,更活泼。活动形式上的求变,有效地促进了阅读知识产出,提高了学生的“深潜”能力。
家校互动,让读书活动更有温度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读书亦然。我校在读书活动中,推行家校联动,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温情的氛围,使他们更愉悦地畅游在书的海洋。
师生共读。学校规定每天中午的45分钟师生共读。共读时,师生一起选择图书,制定阅读计划,举行读书交流会。学生都有向师性,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浓,读书能力提高自然也更快。师生共读的内容,首先应该从儿童文学作品起步。什么书才有共读的价值呢?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提出了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标准,他指出,好书是忠实于艺术的书,是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孩子们觉得它具有质朴之美的书;是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再次,师生共读应该选择有一定阅读坡度的作品。有一定阅读坡度的书,读起来相对吃力,但吃力也有好处。如果选读作品的内容过于浅显,学生不感兴趣,也缺乏共读价值;而内容过于深奥的话反而会打击学生的信心,扼杀学生阅读的兴趣。读有一定难度的书,对学生来说意义最大——他在动脑子,他在不断疑惑和探索中,获得豁然开朗的乐趣。我校开展师生共读以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学习上更加自信。
亲子共读。我们积极倡导亲子共读,为配合亲子阅读,学校开设展班级亲子读书课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共读共享,在综合游戏、故事、朗诵、演讲、表演的课堂上,学生的妙语连珠,家长的激情洋溢,家长和孩子的距离更近。对于学校来说,家庭阅读往往难以把控。因此,我们向家长推荐两种比较可行的方法:一是朗读,比如上学前、晚饭后或临睡前,为孩子读一本书,每天至少10分钟;二是默读,就是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家庭的
全体成员各自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或者报纸、杂志,安静地阅读,每天至少20分钟。在共读中,不提问、不讨论,也不要求做任何读书记录或写读后感。学校为了促进亲子共读的开展,以班级为单位打卡,现在的完成率达到90%以上,亲子共读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又一道风景线。
家校共读。为推动家校联动,学校每年举办“家校读书沙龙”,这是读书活动中的重头戏,学校邀请家长与学生、老师同坐一堂品味书香。沙龙活动中,家长分享在亲子阅读及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方面的体会、经验,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故事和阅读方法,而教师则更多地就学生的阅读现状和相关思考发言。每一届沙龙活动都有要重點解决的问题,围绕要讨论的内容,从学生说、家长说到老师说、校长说,大家一起携手播撒读书的种子。再增加一些经验报告、角体验之类的环节,让整个活动充实、热烈,而且活泼。
围绕共读共享,学校还开展了系列后续活动,如班级设置亲子共读栏,展示亲子读书照,分享读书手抄报等。又如,我们每学期要评选最美读书文摘或画册、书香家庭,进行表彰奖励。总之,这些活动,不仅记录着阅读的美好,也和谐了家校氛围,成为共读共享的温暖磁场。
(南京市高淳区宝塔小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