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言行」与「养生」
古人的「言行」 「言」,是人日常交际和开展公务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高超的「言谈」艺术是展示自身形象与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形成良好文风的基础。 古人对「言」的要求很高。孔子有“一言可以兴邦”说,《战国策》云: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言谈要慎重,准确,负责任。孔子有言“驷不及舌”,形容话语传播之快速。讲出的话如泼出的水,覆水难收。所以讲话要慎重小心,观点正确,诚实守信,不能信口开河,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结果。孔子发现一条规律:“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那些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往往很难说到做到。他认为“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听到「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应该杜绝这种现象。 言谈要注意对象、场合、身份。孔子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有智慧的人要看讲话的对象,既不错过人,也不浪费言语。他还说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而言谓之瞽。”没轮到他说抢着说叫急躁,该说的时候不说叫隐瞒,不看看对象的脸便贸然开口叫盲目。现实中确有一些人独霸讲话权,絮絮叨叨,啰里啰嗦,令人生厌;也有的人金口难开,一「言」不发,让人费琢磨。所以说话的时机、多少都是艺术是水平,应把握一个恰如其分的度。墨子对他的学生说,宁学雄鸡,莫学塘蛙。池塘里的青蛙没日没夜地叫,口干舌燥,却没有人注意它的存在;鸡笼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啼叫,但却一唱天下白,一鸣惊人。墨子告诉人们要善于掌握说话的时机,该说的时候就要说,说到点子上;不该说的时候不要乱说,管住自己的嘴巴。 孔子对那些能说会道、夸夸其谈的人没有好印象,孔子毫不留情面地说他们“巧言令,鲜矣仁”;“巧言乱德”。相反他觉得“刚毅木讷近仁”,倡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做得好,政绩突出,但不善言谈,没有问题;反之,只说不做,没有成绩,就会给人不好的印象。所以孔子强调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荀子更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能说会道,又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家的珍宝;笨嘴拙舌,口不善言,但有实际行动,这是国家可依赖的重器;嘴巴上讲得好,而行动上做不到,还能为国家所用;嘴上说得漂亮,而行动上则为非作歹,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 成竹在胸、安静地说话。一个修养好的人,必有静气。俗语曰:溪深水静,人躁话多。《礼记》说君子“俨若思,声容静”。君子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各种问题,声音容貌显得安详恬静。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不让自己的声音影响周围的人。《礼记》要求“城上不呼”。因为城头高,声音传得远,如果在上面大声喊叫,会让别人受到惊吓;也不“越路与人言”,隔着马路与对面的人打招呼,声音一定很大,让周围的人不舒服。《诗经》有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也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温和、高雅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追求。 “言为心声。”言谈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讲话者内在的思想境界和胸襟学识。讲话要能吸引人、感染人,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二要不断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三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须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下面摘录的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举止行为、衣食住行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 孔子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的。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然,唯谨尔。 孔子在家乡,温和恭顺,象不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朝廷,却善于辞令,只是很谨慎。 孔子在平常生活中似乎不太会讲话的样子,其实是孔子恭顺、不逞口舌之利而已。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领导评价我:“文笔很好,可惜口才不行,不太会说话。”我只是点头微笑。直到三年后,那位领导有一次见我在几百人的大会上演讲,侃侃而谈,他才瞠目结舌,有点不敢相信。我后来跟他说:“刚参加工作时,对什么都不熟悉,多看多听,说得很少是自然的。而且大会小会上领导的做法我都基本赞同,也没有必要专门表现口才。”口才是用来做人做事的,不是用来装点自己的,所以最好是多听少说,要说也应言必有中。 社会上一般认为的“口才”好,便是孔子所说的“佞”,巧言令、溜须拍马,或者没事能侃大山,这哪能算什么好口才?造口业而已。如今黄段子、政治段子、恶心段子横行,精通这些还不如闭口不言。以佛家的因果观念看,说这些段子犯了淫语、绮语、毁谤国主等罪业,死后都是要下拔舌地狱的,来生还要受聋哑的果报。 “乡党”这一篇,主要是描述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侧重于保存孔子“礼”方面的资料,也供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参考。孔子所处的时代离我们远了,但礼的精神是相仿的,所以我们只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适当加以评点。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侃侃:说话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訚訚:说话和颜悦而又能直言诤辩。踧踖:恭敬而局促不安的样子。与与:走路舒缓、仪容适中的样子。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交谈,从容不迫却温和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和颜悦却正直的样子;在国君面前,恭敬而略显局促,步行舒缓、仪态适中。 本章是讲工作中如何与领导、部下沟通。对待下级,要温和从容,不能颐指气使。对待上级不溜须拍马,脸和善但不随意苟同,保持实事求是的心态。孔子见到国君就好比企业员工见到董事长,要适当表现出恭敬,略显局促,但是言语、行动却自如得体,而不是过分紧张。 君召使摈,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摈:动词,引导、迎接宾客。勃:脸庄重。足躩如也:脚步加快的样子。襜:整齐。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来宾,孔子神情马上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了。他向周围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摆动,却显得很整齐。快速向前时,步伐轻快。来宾离开时,他送至宾客不再回头了才复命,一定回报说:“客人已经走远了。” 领导安排你会见宾客,要庄重其事,西装领带,仪容得体。中国的传统服装以汉服、唐装影响最大。现在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装,都是受中国唐朝、明朝服装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今天中国的礼服却要以西装为主,实在是可笑的事情。事实上,中山装和唐装都是很好的正装礼服。当然,弘扬传统文化也不必刻意复古,即便今天想重新倡导正式场合穿传统服饰,也需对汉服、唐装加以改良,以适应现代人追求舒适、方便的需求——礼必随时而变嘛。 以前朋友相见时要拱手作揖,现在通常是握手,非常亲密、很久不见的才拥抱,最高的礼仪便是深鞠躬,再大不了也就是三鞠躬。祭奠、孙中山行三鞠躬礼就行。与人握手,手最好不要凉凉的,或者刚洗过手湿湿的。握手的力度要适中,太柔和无力给人随意、不可靠的印象,太重又容易捏痛别人的手,也让人感觉有压力和局促感。与女士握手一般等女士主动伸手,握手时时间不要太长,否则女士会觉得你“好”。 与宾客相处需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勿使感觉生疏、有隔阂。宾客离开时起码也要送进电梯吧。最后不忘跟领导汇报接待情况,凡事必复是参加工作后的重要习惯。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鞠躬如:谨慎、恭敬的样子。履阈:门槛,脚踩门坎。摄齐: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摆。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恭敬的样子,好像无处容身。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庄重起来,脚步加快,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的样子。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也是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等到退出来,走下一级台阶,脸才舒展开来,心情舒畅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轻快舒展。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稍有不安的样子。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站在门口容易档住别人进出。走路喜欢踩门槛给人感觉幼稚、不稳重。如果领导在,不要放荡言行,显得不够恭敬严肃。至于走阶梯的样子,古今一样,临最后几阶走完,轻快地向前走两步,是身体协调的惯性而已,不是什么孔子特有的“礼”。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私觌,愉愉如也。 圭:古代举行典礼时,君臣拿着的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显示不同身份。出使邻国,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蹜蹜:小步走路。觌:相见、见面。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手里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拿不起的样子。向上举时象作揖,放下时象是给人递东西。脸庄重,畏惧谨慎的样子,碎步行走,好像沿着一条直线似的。在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和外国君臣私下会见的时候,显得轻松愉快。 执圭的情况指重大仪式。在重要的外交礼仪上,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如果手里拿着重要的国事文件,最好慎重其事,不要吊儿郎当的样子。还有些人有抖脚、翘脚的毛病,在重大的场合都是非常不雅的。 以前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有公西华这样主礼的人安排,现在一般都交给公关公司或形象顾问来处理。国君与其他领导人会面,彼此握手的时间、方式,是否闲谈等方面的细节,往往都传递着特别的信息。在国事场合,领导人的穿着也都是大有学问的。 斋,必有明衣,布。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粮食不嫌磨的精细,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 食物的颜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 不是应季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 当,不吃。 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 喝酒没有限制,但不能喝醉。 从市场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 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
古人的言谈举止与养生 一、是以养生之法,不远唾,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至极,先寒然后衣,先热然后解。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诚过多,勿极渴而饮,饮诫过深。食过则症块成矣,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不欲甚劳,不欲甚逸。 二、久言笑则脏腑伤,久坐立则筋骨伤,寝寐失时则肝伤,动气疲劳则脾伤,挽弓引弩则筋伤,沿高涉下则肾伤,沈醉呕吐则肺伤,饱食偃卧则气伤,骤马步走则胃伤,喧呼诘骂则胆伤,阴阳不交则疮痱生,房室不节则劳瘠发。 三、勿露卧星月之下,勿饥临尸骸之前,勿沐浴后而迎猛风,勿汗出甚而便解衣,勿冲热而便入冷水淋身,勿对日月及南北斗大小便,勿于星斗下露体,勿冲霜雾及岚气。 四、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沉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 五、不欲甚劳,不欲甚逸,勿出汗,勿醉中骤走,勿饱食走马。勿多语,勿生餐,勿强食肥鲜,勿沐发后露头。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冬极温而夏有狂疫,夏极凉而秋有疟痢。 六、人受精养体,股气炼形,则万神自守其真;不然者则荣卫枯悴,万神自逝,悲思所留者也。 七、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信服数升,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心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运转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未,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 八、凡行气欲解百病,随所在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可闭气取汗,汗出辄周身,则解矣。行气、闭气虽是治身之要,然领先达解其理,又宜充实,不可丰满。若气有结滞,不无暇流,或至发疮,臂如泉源,不可雍遏。若食生鱼、生菜、肥肉,乃喜怒忧恚不除,令人发上气。凡欲学行气,皆当以渐。 九、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所以神情导养,使其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伤残之期。能避众伤之事,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天地昼分夜合,一年三百六十交,而精气和合,故能消费万物而不穷,人能则之,可以长存。 十、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美淑姿,幽闲文娱,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以悦视听,所以导心也。凡此皆以养寿,而不能推敲之者,反以速患。古人至人,恐天下才之子于识事宜,流遁不还,故绝其源。 十一、美妖丽,娇妾盈房,致使虚损之祸,知此可以长生。 十二、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不思,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心不劳,形于极。 十三、重衣厚褥,体不劳苦,致使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致使聚结心病;美妖丽,嫔妾盈房,致使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致使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田野,致使发狂之失;谋得打败,兼弱取乱,致使骄逸之败;盖贤者或失其理也。然养生之具,譬犹水火,不可失延,反为害耳。 十四、人不晓得,径服药损伤,血气缺乏,肉理空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风寒酒以发之耳。若本空虚,岂有病乎? 十五、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需远内;终身之忌,暮需护气。 十六、凡女子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单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鬼魅因之共交。 十七、音讯之情,不可不知也。又须当避大寒大热,微风大雨,大雪,日月蚀,地动雷震,此是天忌也;醉饱,喜怒忧虑,悲痛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祈,社稷井灶之处,此为地忌也。既避此三忌,又有吉日,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四季之月戊、己,皆王相之日也,宜用嘉会。 十八、人年四十已下,多有放恣,四十已上,即顿觉力气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峰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所以彭祖曰:“以人疗人,真得其真。故年至四十,须知防身之术。年未满四十者,缺乏与论房中之术。 十九、爱精养神,服食众药,可得长生,然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有益也。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天地得交会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得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渐。能避渐伤之事,而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 二十、由于阴阳不交,情欲深重,即鬼魅假像与之交道。与之交道之道,其有胜自于人,交久则迷惑,讳而隐之不肯告,以为佳,故至独死而莫知之也。不治之,杀人不过数年也。 二十一、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寒者,不以减年,得其益也。凡此之类,臂如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也。 二十二、夫思远强记伤人,忧喜悲痛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有所伤者数十种,而独戒子房中,岂不惑哉? 二十三、人生于世,但养之得宜,可至百余岁。不及此者,是皆伤之也。大醉、大喜、大怒、大温、大寒、大劳、大极,皆伤也。甚饥、甚渴、甚思、甚虑,皆伤也。久坐、久立、久卧、久形,皆伤也。寒温得节,饥饱适合,无思有为,惟清惟静,此可言修身耳。 二十四、已得其寿,复养之得宜,则宜短命,但要莫伤也。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者,所以适身也。美曼态,不至思欲之感者,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不求者,所以一其志也。八音五,不至耽溺者,所以导心也。凡此之物,本以养人,人之不能推敲得中,反以为患。故圣贤垂戒,惧下才溺之,流遁忘返,用之失所。故修道之士,皆令制止,欲以检制之易也,亦由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耳。 二十五、人不知经脉损血气缺乏,内理空疏,髓脑不实,体已失病,故为外物所犯,因风寒酒欲以发之。若本空虚,岂有病耶?凡远思羡愿,伤人也。忧恚悲痛,人情过乐,愤恨不解,汲汲所爱,戚戚所患,寒温失节,阴阳不交,皆所伤也。 二十六、天地昼离而夜合,一岁三百六十交,故四时均而万物生,生成不知穷极。所以天不失其动,地不失其和,物不失其生,而能持久也。人不能法天地,而有常减衣绝食,自取死病,遇之甚也。 二十七、去此修摄节宣之外,则有服元和之导引,得其道则邪不能入,此理身之本也。及四时,首月责已谢过,卧起早晏之法,可以教初学之士,引进向善之门,渐正其心,而徐息其罪咎,非便能致人得道也。若血脉干涸,神情凋败,岂鬼神念真而能守之?固未知其益矣!此由伟人为道而求其末,不务其本也。 二十八、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之,无不有也。 二十九、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懦弱畏威,神强也。鼓怒骋志,气强也。 三十、伟人才所不至而极思之,则志伤也;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之。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积悲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且人生一世,长远之期,寿不过三万日,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修补,徙责神之不守,体之不康,岂不难乎? 三十一、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甘多伤肾,咸多伤心。此并应于五行,潜禀四体,可理可究矣。志士小人,深可慎焉。犯之必方便损,久乃积成衰落。 三十二、是故心为五脏之言,气为百体之使,动用以太和之马,通宣以玄寂为车,关节烦劳,即偃仰导引。若不营摄养之术,不顺战争之道,顷刻气衰于不竟之际,形枯于声之前。 三十三、劳其渺渺之身,憔其戚戚之思。闻斯涵养,深可修慎。是以真人常日恬淡。不亲狂荡,而愚者纵意,未至损身,已先败其神魂,伤其魄矣。 三十四、已入道当食甘旨,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骨节刚强,颜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在人间,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莫敢犯,五兵百虫不敢近,嗔喜毁誉不为累,乃可为贵耳。 三十五、人气莫如朘精。朘气郁闷,百脉生疾。朘气不成,不能繁生,故寿尽在朘。朘之保爱,兼予成佐。是故道者创造垂手、循臂、摩腹、从阴从阳,必先吐陈,乃吸朘气,与朘通息。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