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金融危机的目的跟意义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那么,在我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哪些影响,又会蕴含哪些机遇呢?
金融危机爆发时间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风暴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
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
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个层面,房地产业。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
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第五个层面,旅游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游客。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六个层面,劳动就业。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个层面,经济增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
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个层面,经济地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不是过去那种我国“需求什么”国际市场“炒什么”、“涨什么”的格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众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不断涌现。捕捉和发现问题,分析和说明问题,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进而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本报从今天起在理论版开设“热点追踪”专栏,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采用研究综述等形式,反映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探索,以便读者了解相关研究的概貌和进展,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世界经济,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危机面前,我国经济理论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入相关研究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贡献智慧。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是经济理论界研究分析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判断和分析,对如何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经济形势分析及走势研判
总体经济形势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经济下滑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经济出现回升势头,但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仍处于困难时期。今年前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表明扩张性政策尚未完全抵消经济加速下滑的影响。也有专家认为,虽然经济增长的严峻局面得到缓解,但真正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仍需时日。还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触底企稳,但可能不是尖底而是平底,也就是经济发展将呈现U型走势,可能要经过两三年盘整后才能重回快速增长的通道。
外需增长不容乐观。有专家认为,我国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效应开始显现,对外出口有望止跌企稳。也有专家认为,我国出口形势如何,关键要看外部市场何时回暖。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困难时期,发达国家今年还走不出危机,因而全年出口下降是必然的,但出口下降的幅度不会继续扩大。预计世界经济下半年降幅会有所缩小,我国出口负增长的幅度今年下半年将不断收窄。
内需开始启动。从投资需求看,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今年以来投资表现突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特别是新开工项目增长快,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牵引力。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土地开发完成之后,投资对工业及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会表现得更明显。从消费需求看,一般认为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仍有很大潜力。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减慢,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将会使消费增速相应有所降低。但受税收减免、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等将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会得到部分释放。消费需求基本保持稳定。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从产业结构看,低端工业增长减速,基础设施、服务业增长加速。高能耗行业增长减速,经济增长回暖与单位能耗下降并存。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在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体工业回暖的作用在增强。
从区域结构看,以往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率先恢复的危机应对模式有所改变,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从收入结构看,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有所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这有利于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及时果断地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着力调整内外需结构,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上,促成了经济总体形势的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央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效果已经显现。财政货币政策落实好于预期。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迹象有所改观。有专家测算,如果不采取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增值税转型、降低行政性收费、提高居民收入等一揽子经济政策,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仅有5%左右。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可拉动全年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以上。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率明显偏低。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降至6.1%,比上年同期低了4.5个百分点。这导致财政收
支矛盾加剧,就业压力上升。其重要原因在于需求面依赖外部经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而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低迷不振,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外贸前景不明,需要通过扩大内需予以弥补。
内需扩张仍然脆弱。投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投资高位运行的持续性需要关注,落实刺激经济的配套资金是目前地方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制造业投资仍低于正常年份,为满足出口需求而形成的生产能力完全转向内需的难度较大;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效果还不明显,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影响民间投资增长的原因主要有:投资者信心和能力不足;传统投资领域回报率低,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新的投资热点;公共服务领域进入门槛过高,民间资本投资空间窄。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就业率下降,居民收入增加受限;消费结构升级受阻。从房市看,当前房价依然较高,改善住房条件的潜在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充分释放。从车市看,短期难以出现跳跃式增长。除了住房和汽车,还没有出现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增长不足会制约民间投资跟进,也会加剧生产加工能力过剩的矛盾。
结构调整动力不强。主要是结构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不足,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被经济危机倒逼着进行结构调整。持续性而非周期性的结构调整,需要有制度性、体制性、机制性的安排。
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加剧。突出表现在:工业产品销售率持续下降,库存明显增加;企业效益大幅滑坡,尤其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亏损十分严重;产品价格大幅下跌。
无效货币投放风险加大。近几个月来,我国货币信贷高速增长,其中投机性或低效率货币投放的增加很
可能加大未来通货膨胀压力。信贷投放的结构性问题对未来经济增长可能形成一定制约,包括: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改善不明显;居民信贷额度占比偏低;部分资金未流入实体经济,将降低信贷对企业生产活动的支持力度。
努力方向和着力点
专家学者认为,应密切跟踪、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把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稳定住,并着力形成支撑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固基础。
调控总量,增强活力。有专家认为,目前应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保持财政投资力度,继续减税。同时,重点做好政策的配套和细化。也有专家提出,随着最危急时刻的过去,应适当调整政策。就财政政策而言,应把更多的财政补贴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个人创业,用于扩大内需和开拓市场。就货币政策而言,应在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微调存贷款利率。要准确判断货币供给形势,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还有专家认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应转向进一步刺激消费和培育新的市场热点,转向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转向通过深化改革激发经济活力。有专家提出,如果经济复苏势头慢于预期,政府可以考虑在刺激民间投资、增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等方面出台新的刺激政策。随着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新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应着眼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注重促进企业进行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调整。
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有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加大扩内需的政策力度。在扩张投资需求方面,投资管理的政策重点应从总量刺激转到结构调整上来,重点增加民生项目的投资;注重产业升级投资,既投资于硬资产,更投资于管理系统等软资产;在政府投资逐步落实的过程中,应注重实现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有机结合,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投资环境,激活社会投资。在扩张消费需求方面,一是振兴服务业,解决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二是继续鼓励汽车和住房消费,发挥汽车业和房地产业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作用;三是继续实施和完善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不少专家对稳定外需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加大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包括:继续清理和取消不适应形势变化的限制出口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运用财政、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利用外贸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出口,为企业克服贸易壁垒、扩大出口搞好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相关产品出口。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专家学者认为,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利于形成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建立将部分国有企业红利转移至公共支出领域的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还有利于抑制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强经济活力。将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结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避免“开闸放水”产生通胀压力而压缩信贷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