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灰犀牛”“黑天鹅”风险事件
作者:刘瑞
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06期
作者:刘瑞
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06期
【摘要】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因素。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做到居安思危。准确识别风险点、开展风险防范预演、加强预期管理、改进预警管理、健全风险应对组织,打好防范经济风险攻坚战。
【关键词】经济风险 “黑天鹅” “灰犀牛”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1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要防范“灰犀牛”和“黑天鹅”两种风险事件的发生,寓意深刻。所谓“灰犀牛”,比喻大概率高风险事件,该类事件一般指问题很大、早有预兆,但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而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或事件。所谓“黑天鹅”,比喻小概率高风险事件,主要指没有预料到的突发事件或问题。实际上,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这个风险从根本上说就
金融危机爆发时间是市场运行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关系的平衡,从平衡到失衡就是风险积累的过程,失衡到达临界值,在各种条件的催生下就转化为危机。历史上,历次重大经济危机均来自于市场经济本身运行失衡时,各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总爆发。从经验上观察,这种从失衡风险到危机爆发具有内在的周期属性和国际属性。然而由于迄今为止的经济理论还未彻底摸清“风险一危机”的形成机制,尤其是对临爆点的预警研究不足,因而对这种“风险一危机”就像地震那样难以精准预测,难以从根本上克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风险必然会转化成危机,必然无法提前防范。事实上,危机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危机之前总是有大量失衡现象的出现、风险的堆积,然后逐步从数量发展到质量的转化。
中国有着成功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有益经验,不过在成功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眼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高增长阶段之后的经济失衡和风险积累的通道,必须高度重视,小心应对。在应对经济失衡和化解风险方面,中国还是拥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丰富的操作经验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凭借公有制条件,运用政府注资和债转股工具提前处理掉了多年堆积起来的企业“三角债”问题,因此当金融危机来袭时,经济体没有受到太大伤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利用财政充裕资金实施大规模投资方案,以扩大内需对冲外需减少的风险,成功渡过危机。然而这些过去成功应对的经验
并不一定适用于未来的风险,因为风险总是具体的、经验性的。在当下外部格局出现百年未有之变化,内部形势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之时,新的失衡催生新的风险正在形成,因此未雨绸缪显得十分必要。
当下的经济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向:其一,外部事件的系列冲击。2018年4月美国特朗普政府挑起了贸易摩擦。无论中美双方通过谈判协商解决贸易争端有无结果,都已经形成了市场风险预期,充满变数的中美经贸关系将会给中美双方以及世界带来长期不确定性风险。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是全方位的,连自己盟友都不放过。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世界经济的这种不确定性风险给每个国家都带来潜在冲击。现在欧盟正在经历英国脱欧的风险冲击。英国媒体提出了一个新词:全球慢化(slow balisation)。显然,经济全球化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应对其中蕴含的风险是必须考虑的。其二,国内累积起来的经济关系失衡冲击。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高达9.5%,创下又一个新的世界纪录。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另一面,是新的矛盾和新的失衡开始酝酿和涌现。近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去一降一补”到“三大攻坚战”,对如何更好防控新的风险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水平,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防范风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管理活动。
在防控风险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准确识别风险点。风险是常态,但是风险有各种类型,其形成机制和影响能力各有不同。“灰犀牛”和“黑天鹅”两种风险其实是事发之后的概括。东窗事发之前,很难界定究竟谁是“灰犀牛”,谁是“黑天鹅”。为了安全稳妥起见,凡具疑似风险的事件,无论是大是小,均应谨慎对待。对于金融领域的风险点尤其要小心应对。经验告诉人们,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领域所发生的风险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爆发时间短促、传染力极强、破坏能量巨大的特点,债务违约往往是风险引爆点。市场经济不可能没有债务,企业以及家庭负债是常态,而且良性债务能起到经济运行润滑剂的作用,只有不良债务堆积和系统化才容易产生风险点。只有准确识别那些可能引发危机的风险点,才能到防控之点。一般而言,大量的风险点到了就等于降低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始终坚持推动发展,不畏艰难与挑战,积极主动作为,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展风险防范预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国家开展了银行压力测试,在假定发生了突发风险事件的情况下检测银行应对的能力和结果。我国也在银行系统开展了压力测试。这个风险防范预演经验可以进一步复制到其他经济领域,尤其是对经济领域中最
脆弱的环节开展压力测试,检验应对风险的能力。尽管风险转化为危机常常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才发生的,真实的风险及其危机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和掌控能力,但是每一次的风险变危机都有独特性和偶然性,频繁的风险防控预演可以大大提高防控风险意识和能力,降低风险的引爆可能性。
加强预期管理。预期管理在风险防控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这是因为市场中存在着“羊效应”和从众心态。风险是常态,但是风险转化成危机需要若干条件生成。其中,心理预期会加速风险的形成或消退。“灰犀牛”风险大体上也属于此类心理预期效应。进一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放大了心理预期的正负功效,所以预期管理要扩展到网络。对网络上发酵的舆情要及时作出研判和处置,提前做好防控风险的应对措施。这就既要保持政策的稳定,避免因政策过度宽松或过度收紧而加剧经济风险,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又要借力深化改革去杠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财税制度等。
改进预警管理。我国相关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都建立了经济预警体系,包括预测、分析、预报和应急处置等。这提高了防控风险尤其是防控“灰犀牛”风险的能力。但是这些预警管理尚不足于应对非典型的和小概率的高风险事件。因为这类风险并不为人们熟悉和不经常
发生,国内外有几次风险均是这类风险没有被及时预警而演变成危机,比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雷曼公司倒闭事件等。这就要求我们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经济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风险监测预警,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完善经济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严格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等。因而,在现有预警管理体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对“黑天鹅”风险的预警。这需要专门制定一套“黑天鹅”预警指标体系、预警评估体系和预警应对体系。
健全风险应对组织。目前,中央已经提出了全域风险防范问题,强调树立整体防范风险的意识。但是各个风险的出现均有特定的专业背景和技术条件,因此应对风险的组织机构就不能是泛泛的,而必须是专业化的组织和人员。2018年国家新设了应急管理部,主要处理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对于经济风险事件防控不是其主要职能。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如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以及资产债权处置公司才具有一定的处置风险事件职能。这些机构在处置风险事件时可能存在专业化水平不够高、专业技术人员分散、机构之间协调成本较高等问题。风险事件处置是一个专业化技术性较高且与时间赛跑的危机管理行动。中外许多经验教训表明,由于缺乏高效的专业化风险处置组织机制,许多被正确捕捉到的风险事件仅仅由于处置不及时不
专业,最终还是酿成大祸,风险引爆危机。在我国,处置风险事件的通常做法是领导下指示,临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临时处置小组,成为协调或获得授权之后的决策组织。一旦风险化解,临时组织撤销,人员哪里来回哪去。这是一种政府机构中应对型的组织形式,如果风险事件增多变成常态,这种组织形式未必有用和有效。所以,可以考虑在应急管理部内依据风险事件类型,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建相关风险处理部门,以应对日益增多的经济风险事件。
责编/贾娜 美编/宋扬
历史上的几次经济危机
20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曾经爆发过1929—1933年的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重创。危机爆发之前,市场表面上、股市繁荣、投资兴旺,但实际上企业债务、家庭债务已经急剧攀升,市场过剩严重。随着股市黑日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到来,资本市场首先出现巨大波动,然后引发其他市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当时的调控部门先是静观其变,然后沉不住气的逆向操作,最终雪上加霜,终于让风险演变为现实危机。
这个危机催生了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此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经历了长达30年的繁荣,期间也有过数次小的危机,但都被凯恩斯主义反周期政策化解,直到上世纪70年代因海湾产油国集体抬升国际石油价格而再次出现依靠反周期政策都难以克服的新危机。石油价格提价具有“黑天鹅”事件性质,其所引发的危机具有了新的风险特征,是中东战争外部事件导致内部经济难以应对能源成本上升和通货膨胀的危机。在此之前,发达国家严重依赖于海湾石油供应,风险由此积累。这场危机产生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
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则是国际资本冲击国内脆弱的金融体系而引致的危机。危机之前,是亚洲新兴经济体企业大规模举债投资扩张,金融市场风险急剧积累,已经变成了“灰犀牛”。而泰铢贬值这一“黑天鹅”事件最终引爆了危机。
21世纪前10年,世界又经历了规模堪比20世纪30年代的新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无抵押住房贷款金融风险,为2007年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埋下祸根。当时已经有许多机构和个人意识到了次级贷款以及助推的美国股市是一个巨大的“灰犀牛”,但还是由于次级贷款风险这个“灰犀牛”无法得到市场有效处理,风险开始积累蔓延到其他金融部门。为此,美国打破了政府不主动干预市场的新自由主
义教条,试图大量注资挽救问题企业。无奈救不胜救,百年老店雷曼公司破产成为引爆国际金融危机的。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和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所遭遇的经济危机具有启示意义。日本和韩国均是在经历了高增长阶段之后发生了经济危机,从而长期进入到经济低增长阶段,它们又都是依靠开发型市场经济模式实现经济高增长的。日本经济从1955年开始进入第二次起飞阶段,20世纪60年代年均经济增长更高达10%以上。就在世界经济长期陷入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经济危机之中时,日本经济从贸易立国战略转向技术立国战略率先走出了危机,在20世纪70到80年代保持了年均6—8%的增长率。但是在经济高增长之中催生出来的股市繁荣、债市繁荣、技术创新和海外投资热,却埋下了极大的金融风险。日本政府当然也意识到风险的累积,并试图在1990年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来驱赶这个“灰犀牛”。但是仅仅依靠有限的宏观经济政策去解决经济严重失衡和累积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最终引起的是经济持续低迷。韩国从1962年开始进入起飞阶段,期间经历过数次危机,但是依靠开发型模式的优势和外部有利发展条件,实现了30年年均9%的高增长,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加入了富国俱乐部经合组织。然而韩国财团在国内市场的寡头垄断、关联交易和海外的大规模隐形举债扩张,最终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到本国埋下了祸根。危机造成韩国民众勒起
裤带过了数年苦日子。这说明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一国的经济高增长终究要告一段落。实现经济高增长固然不易,但实现经济高增长之后重建经济平衡关系、化解积累风险、避免周期性危机出现更难。这是一个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还没有得到满意答案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