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基础》课程标准(新)
《商品学基础》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商品学基础》是市场营销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商品的基本概念、商品分类、商品的质量和品种、商品质量的分析和评价、维护和监督、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商品知识是物流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具备商品知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达到掌握商品经济,适应物流专业上岗的标准。
本课程服务于电商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的需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为商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其他主干课程作铺垫。
1、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教学坚持理论够用原则,注重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
2、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像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材料,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采用
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任务引领”型的课程思想为指导,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工作模块。本课程分为商品与商品学、商品质量与标准、商品检验与评价、商品分类与包装、商品的储存与养护、品类商品的质量要求、检验评价、储存管理六个模块,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在案例分析
中掌握商品学的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适应岗位实际运用的需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深入物流企业进行全面了解商品的基础上,对商品经济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商品经济可能涉及的各个岗位为主线,将本课程要掌握的商品知识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按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平衡与流程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同时,通过设计情景模拟、实训等训练活动,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成本核算的操作能力,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84,其中实验实训课时数22。
2.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研究商品知识的方法,掌握商品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几大类商品的成分、性质、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商品的分类方法;掌握主要商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商品标准的内容和使用;了解连锁经营管理活动中有关商品的相关政策等。使学生除掌握课程所介绍的商品外,还学会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律性,成为该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2.2 知识目标
(1)掌握商品的本质与属性;掌握商品品种的概念与品种划分标准;掌握商品
分类的方法,掌握商品的编码制度;了解商品分类体系与商品目录的形成。(2)理解商品质量的概念,增强质量意识,了解商品应具备的要求及影响商品品质的因素;理解商品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与作用;熟悉国际标准及我国标准的种类及各类标准的代号与编号;掌握商品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标准化与标准化管理。(3)理解商品检验目的、任务、类型;熟悉商品检验、商品抽样、商品品级等概念;掌握商品检验和商品抽样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4)掌握商品包装及其功能;了解商品包装的种类及设计原则、新型包装材料与现代包装技术;掌握商品包装标准化与包装标志;了解商品品牌与商标。(5)掌握日用工业品商品、电子商品、纺织品等的主要特征;掌握农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蔬菜、饮料、新型食品等的主要特征。
2.3 能力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
(1)能熟练检验商品的质量,并具备在国内国际贸易过程中加强对商品质量的控制;
(2)具备科学地商品分类的能力,并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商品分类标志;(3)能够灵活设计、选用各种商品的运输包装、销售包装、防护包装;
(4)能够区分国际贸易中常见的商品条形码,并能熟练计算商品条形码中的校验码。
2.4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形成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
(3)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学生富有团队精神,能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有效沟通,高效率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4)学习与信息收集能力。能够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并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信息。
(5)创新能力。能够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创新,提出独到的见解。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建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