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全球各地的中国餐馆中都有川菜,川菜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但是其菜名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呈现出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四川菜菜名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使用的翻译方法。
一、功能对等理论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况
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谭载喜教授的《奈达论翻译》(1984)和《跨语交际》(1993),系统的介绍了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著作。[1]1964年,奈达在专著《翻译科学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1969 年,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解释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2] 这也是检验译文效果的标准之一。动态对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20世纪70年代,奈达将“动态对等”改为了“功能对等”,进一步完善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提出了在确保原文内容信息恰当传递的同时,要注意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对等,还要兼顾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的问题。
(二)再现源语文化与消除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都不尽相同,各有其特殊性,因此,奈达提出的再现源语文化,是指译文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体现源语文化。
不同文化之间原本存在文化差异,而为了让译文受众与原文受众获得同等的信息,理解原文的意思,所以,通过消除文化差异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但如果仍然无法解决消除文化差异问题,则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3]
二、四川菜菜名的特点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有着其地域特,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风俗。四川菜菜名中体现了我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菜名的命名有许多种方式。以下介绍三个四川菜菜名的特点:烹调方法+主料型、人名或地名型、典故型。
(一)以烹调方法+主料型的川菜菜名
这类川菜菜名中包含了烹调方法和制作菜肴的主料。
例如:
1 菜名原文:水煮肉片
译文:Boiled Sliced Pork in Chili Sauce[5]
2 菜名原文:什锦烩面
译文:Braised Noodles with Assorted Ingredients[5]
3 菜名原文:担担面
译文:Dan Dan Noodles[5]
(二)人名或地名型的川菜菜名
这类川菜菜名以制作菜肴的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以制作菜肴的地方命名,表示对菜肴制作人的纪念,和对制作这道菜肴
地方的认可。
例如:
1 菜名原文:富顺豆花
译文:Fushun Tofu Puddin[5]
2 菜名原文:连山回锅肉
译文:Lianshan Twice-cooked Pork[5]
3 菜名原文:太白鸭
译文:Taibai duck[5]
(三) 典故型川菜菜名
这类川菜因为某个典故而制作,因此以典故的名字命名,让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记住并传承了故事。
例如:
1 菜名原文:东坡肉
译文:Dongpo's braised pork[5]
“东坡肉”说的是当初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用心治理西湖四周的土地,因此百姓不怕旱涝也不愁旱,年年风调雨顺。因此,每当过年,老百姓都会送猪肉给苏东坡,以表达感谢之情,苏东坡将这些百
姓送来的猪肉做成红烧肉,然后按照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百姓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于是将这种肉称之为“东坡肉”。
2 菜名原文:夫妻肺片
译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 Sauce[5]
对这一道菜的典故有很多说法,例如,据说在蜀国时期,张飞经常去一家小店吃这道菜,当时没有菜名,于是张飞就称这道菜为“夫妻肺片”。再如,20世纪30年代,郭超华、张田政夫妻在凉拌肺片基础上,创制了这道菜,成为成都名菜。售卖形式从最初的走街串巷的叫卖,变成后来实体店售卖,店名就是“夫妻肺片”。现在“夫妻肺片”已经是中外驰名的熟食外卖食品。
3 菜名原文:八仙过海
译文: Eight Immortals’ Sea Voyage(Assorted Fruits)[5]
“八仙过海”说的是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通过施展各自法宝,顺利渡海的神话故事,鼓励人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克服艰难困苦,完成目标。而菜肴借其名,做的是水果拼盘,让顾客可以有多种选择,吃到不同的水果,或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
上述简要介绍的川菜菜名的三个特点,在下文分析菜名翻译现存的问题和建议使用的翻译方法时,作为参考的条件。
三、四川菜菜名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川菜菜名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四川菜肴和四川地方文化的对外宣传。但目前,川菜菜名翻译,仍存在差强人意的地方,下面根据功能对等理论中,分析川菜菜名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一)违背再现源语文化的要求
例如:
1 菜名原文:宫保鸡丁
译文1:Gong Bao Chicken
译文2: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 (Invented by Gong Bao in Qing Dynasty)[4]
这道菜是清朝名叫宫保的人制作的,但如果按照译文1,直译菜名,对于不了解这道菜来历的外国游客而言,是不明白菜名的意思,没有传递源语文化,不符合功能对等理论;而译文2 更加细
致、清楚地说明菜肴的来历、主料、配料和调料,让外国游客不仅明白这道菜肴是什么,还了解菜肴的文化典故,增大了他们品尝菜肴的兴趣,也促进菜肴在外国游客中的宣传和推广,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的要求,再现了源语文化。
例如:
2 菜名原文:鱼香肉丝
译文1: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译文2: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5]
上述例子中菜名原文中的“鱼香”,指的是四川民间一种独特的烹鱼调味方法,成品菜有鱼香味,但菜中却没有鱼,口味浓郁,回味悠长。同时,这道菜还有一个典故,说是一位四川民间的人家的女主人,有一次在做菜时,为了不浪费调味料,把前次做鱼剩下的调料,直接用来做肉丝,肉丝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因而有了这道菜“鱼香肉丝”。译文1直接将菜名原文译出,也翻译出“鱼香”的意思;而译文2,没有直接翻译菜名的原文,而是翻译了菜肴的主料和调料,但却没有把这道菜主要的味道“鱼香”翻译出来。同时,因为菜名的字数限制,译文1和译文2都没有把菜名所涵盖的全部文化内涵都在译文中体现,但比较而言,译文1突出了这道菜的主要味道“鱼香”,这也是这到菜肴的文化内涵的亮点所在,所以,译
文1符合再现源语文化要求,而译文2,虽然介绍了菜肴是什么,但没有体现源语文化,不符合功能对等的要求。
(二)违背消除文化差异的要求
例如:
1 菜名原文:夫妻肺片
译文1:Couple's lung piece
译文2: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 in Chilli Sauce[4]
上述例子中,译文1直译“夫妻肺片”,但这样的译文,只会让外国游客望而却步,有谁敢吃一对夫妻的肺片?这不仅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也没有体现消除文化差异;而译文2,没有直接翻译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把制作这道菜肴的主料和调料在菜名的译文中体现,让外国游客一目了然,知道了菜肴是什么,但菜肴的来历,因为是菜名,有字数限制,所以,无法在菜名中直接体现,但与译文1相比,将菜名原文的意思表达得相对清楚。译文2形式与菜名原文完全不同,但意思相同,符合消除文化差异的要求。
例如:
2 菜名原文:口水鸡
译文1:Slobbering Chicken
译文2:Steam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4]
例子中的“口水”二字,是指这道菜由于口味是麻辣、鲜香,吃后,让人不由自主地流口水。译文1会让外国食客很费解,为何这道菜叫“流口水的鸡”?而译文2,没有直接翻译菜名的原文,而是把菜肴的主料、烹调方法和主要调料呈现在译文中,让外国食客看后,明白了这道菜是什么,虽然,中外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水煮肉片是哪里的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