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现象为中国文学提供的经验模式
“昭通文学现象”提供的中国经验
全国三本院校
尹宗义
昭通文学不仅开创了云南历年“刊登率”和“转载率”之最,出版了大量的文集,得到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充分肯定;而且有两人荣获鲁迅文学奖,既填补了云南文学史上的一大空白,又为昭通文学锦上添花。
“昭通作家”作为全国四个作家中唯一一个市级作家,却走出一条辉煌之路。昭通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却孕育了璀璨的昭通文学。“昭通文学现象”让大家深思:是什么让昭通文学如此成功,它究竟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一、文学要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扶持下才能更好发展
昭通作家先后出版的著作,无论是经费上,还是争取书刊号上,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吕翼主编的“文学乌蒙山”丛书,中共昭通市委、昭阳区委书记马吉林作了题为《高举理想火炬,繁荣文艺创作》的序言,同时,时任中共昭阳区委副书记、昭阳区人民政府区长曹阜忠也作了题为《再创昭阳文学新辉煌》的序言。2011年女诗人夏吟出版的《巾帼乌蒙》,得到了昭通市政协主席熊启怀的关心,并为该著作撰写了《序言》。这些序言,充分肯定了昭通文学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昭通作家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具有重要的肯定和激励意义,表达了党和政府对昭通文学的关怀。
近年来,先后到昭通任职的领导,他们不但重视文学发展,而他们自己就是作家,身先士卒,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昭通市长刘建华,是中国作家协会员,著有小说集《归去来兮》和长篇散文《香格里拉叹息》等。中篇小说《艰涩的口香糖》、长篇散文《香格里拉叹息》获边疆文学奖。作为一市之长,对昭通文学的影响是显著,起到了极大的示范性作用。并且,他在百忙之中,切实关心昭通文学的发展。2011年6月,刘建华还同意担任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的顾问。
逢年过节,昭通领导班子都会去夏天敏老师家看望慰问,表达党和政府对昭通文学家的关心和支持,表达对昭通文学发展的激励。2010年,夏天敏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市委领导亲自到机场迎接、献花。表达了领导对昭通作家的尊重。在2011年评的首届“兴昭人才”奖中,其中就有夏天敏、曾令云两位作家,肯定昭通作家对兴昭作出的贡献,表示了党和政府对昭通作家的重视与关心。
2011年5月23日,昭通首届文学创作研讨班开班,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军,副市长杨桂红出席了开班典礼并作重要讲话。表示将会尽力支持昭通作家的发展。
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意识上,为昭通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自由、温暖、辽阔的舞台,推动了昭通文学的发展。这是昭通文学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关健,值得大家借鉴。当然,各地的作家体肯定也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但是,这种关怀应该是持久的,真诚的,实在的,尊重的,应该把文学发展当成地方发展的特来抓,应该把文学的发展纳入政府规划中来整体部署。
二、文学要在全民尚文的沃土里才能茁作成长
昭通贫穷落后,但昭通文学声名显赫。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文学与经济是对立的,但是,贫穷落后的现实生活,会让大多数人的经济意识相对淡泊,能沉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潜心写作。或许正是在这样一个现实里,昭通人民淡泊了经济追求,喜爱上了文学。
在昭通,各种文学社团遍及城乡,官办和民办报刊杂志齐头并进,不论是昭通市县文联、大中专院校,还是机关单位、企业、乡镇,都有自办文学刊物,而且大多是自筹资金、免费赠阅,成为培养大批文学爱好者的主阵地。云南省作协主席黄尧说,昭通市大中专院校连同高中在校学生,为数不多,但却有数十个上百个自发的文学社团,并且坚持至今,学生们将可供他们生活的饭票收起来办自己的诗刊和小报,此情景在全国十分罕见,而在此地却十分常见。其中,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共有社员638名,办有相当成熟的网站,创办了“一报一刊一专集”,即《星火》月报、《星火》季刊、《星火》年度专集。
昭通作家是一个庞大的体,说得出名字的人已上百人,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昭通作家里极少有专业作家,多为余业的,他们多为教师、医生、警察、个体户,甚至是田间农民,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最近几年,昭通各县积极收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成册。这些都表明昭通人民尚文的良好风气。
昭通人民尚文,各种媒体积极搭建文学舞台,全民共娱。如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广播节目《朱提书苑》,专门播讲昭通作家作品;昭通市文联连续两年与《昭通日报·鹤都晚刊》联合开办了文学专版,全
年用50个版面连载昭通作家的小说作品,为昭通文学作者开创了一个新的平台。《昭通文学》《乌蒙山》《彝良文学》等纯文学刊物,更是为昭通人民搭建了一个自由的文学舞台。
评论家朱霄华在《文学昭通》一文写到:“昭通最热门的不是科技,是文学。这是我在昭通街上走了几圈后得来的印象。昭通城里的书店很多,都是私人开的,每个书店里都有人,看来生意是可以的。”在书店里卖,可以看见一些全国性的文学杂志。“我看见了新到的一期《人民文学》,总共有三十多本。使我吃惊的是,我在外国文学书架上看见了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当然,不多,只有三本,但也够吓人的了。”对此,师专教师杨昭说,昭通读书人的文学水准不低,西方现代派的那些翻译作品,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基本普及了。从这篇文章里,自然感觉出昭通人民尚文的风气。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昭通文学这棵参天大树,正是在昭通人民普遍爱好文学这样一片沃土里发芽、成长、茁壮。在这样一良好的大环境里,耳濡目染,见贤思齐,互相学习,自然会爱好文学,甚至走上文学之路。
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学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大环境。文学创作虽然强调个人天赋,但孤军奋战,势必会势单力薄,形不成大气候。所以,鼓励全民热爱文学,形成一种全民尚文的良好风尚,为文学的发展开创一片沃土,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文学要在中心的辐射作用下才能更好地蓬勃发展
昭通著名作家曾令云特别指出,昭通学院(原为昭通师专)是昭通文学的摇篮。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20年间,昭通师专就云集了一大批作家和学者任教,他们如今已成为昭通作家中的知名作家、评论家,比如曾令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