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应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2018/6
实践与创新
金话筒
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在论述电影的艺术表演手段时指出,声音可以引起具体的空间幻觉。广播剧中的声音材料无论是在自然和生活中撷取的,还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模拟的,都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剧情发展而自然地、有机地融为一体,影响着受众的感性。广播剧的声音不仅能够联结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各个场景,而且可以表现同一场景中的几组动作,使听者自然灵活地完成时空的跳跃和穿梭,加强了剧情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广播剧的发展离不开对声音的积累和精雕细琢,为了将更好更受欢迎的广播剧呈现出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凝练和提高,进一步挖掘声音艺术的力量。
(作者单位:余姚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1.逄亮:《用声音创造多彩的世界——
—广播剧导演杂谈》,《新闻传播》,2014(10)。
2.彭放:《美感的耳朵对广播剧的形式规范——
—关于提高广播剧艺术质量的思考》,《文艺评论》,1992(3)。
3.刘悦:《声音在广播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中国广播》,2008(12)。
摘要:作为媒体中的媒介人,主持人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示范者,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传达出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受众。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主持人需要具备厚实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这既是一种有深度和广度的精神素养,也是人的一种体学识修养。
关键词:主持人文化自信文化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当今社会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众传播媒体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作为大众传播中的媒介人,主持人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
示范者。主持人的文化素养与践行文化自信是一种同构关系,高度的文化自信来自深厚的文化素养,经由主持人节目传播,往往能够产生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力和认同感,从而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文化自信,首先是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要对民族优秀文化具备应有的礼敬,并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具体可归结为三点:看得起,不自大,善梳理。需要强调的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对文化内涵的深入领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共振共鸣而不是随波逐流。这应该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所在。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尤其是我国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文化,让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生长于与父辈不同的全新语境。由于本身就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和自觉传承,面对扑面而来的西方消费文化,不少年轻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矮化甚至抵触,更遑论对蕴涵在中华文化中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智慧的把握和运用。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判断能力,就会陷入自我迷惘的困境。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中央电视台的优秀主持人白岩松给出了答案。
白岩松2015年曾经到同济大学与师生分享他学习《道德经》的体会。他一开场就借着同济大学的校训“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阐述了自己对“道德”的理解——
道代表着天地间运行的规律,“首”加“走”意味着知行合一,要将思考转化成行动,而“德”则是对人间规律的践行。在白岩松看来,老庄哲学并不是传统意味上的消极思想,而是一种积极、环保的哲学,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不仅充满了辩证法,甚至现代社会中平等、自由和民主等概念也蕴含其中。白岩松坦言,对于《道德经》,他有种越读越感觉自己浅薄的体会。《道德经》让他懂得了杯满则溢。为而不争。当有学生提问:“现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高考也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比重,您怎么看中国文化将来的发展?”白岩松欣然回答道:“文化建设,仅仅是一种氛围还不够,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靠近的是一种智慧。”
主持人应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2017开学第一课主题
□盛楠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坚守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立足于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经过了不断锤炼后具有中华特的优秀文化。它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主持人想要在节目主持中表现出文化自信,并将这种文化自信从内到外展现出来,从而与观众达到共鸣,实现影响受众思想、正确引导受众价值观的目标,就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坚守。这种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主持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素养上,它是主持人自身知识结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艺术修养和经年累月积累的阅历的外化,它渗透到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董卿为例。在2017《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我国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来到现场,董卿作为节目主持人在采访时,为了迁就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家,她自然地降低了身体,以跪地的姿势仰头提问,专注倾听,面带尊重。董卿的这一举动,把“尊师重教”的中华传统美德做了最生动的诠释,打动了场内外无数观众,一时传为佳话。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各国文化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征,凸现
其独特的魅力,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同时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态度,也是对本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生生不息,是其内在的生命力决定的,同时也在于它对其他国家优秀文化包容、借鉴、吸收的优良传统,这实质上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气度。
由此可见,主持人除了从历史的深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熟知,还需要横向的广度——
—对世界文化有所涉猎和观照,吸纳精华,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想的深度和思考的维度,使自己在节目中的视野和格局更加广阔。总之,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同时浑然天成地融合世界文化的精华,才是文化自信的更高层次体现。依然是董卿,在2017年春节期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2》中,她深厚的诗词功底、“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大气、精彩到位的现场点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更令人赞叹的是,她融汇中西与古今的开放思维和文化积累,通过对诗词的信手拈来,与嘉宾、选手的互动收放自如,对场上事件的即兴妙评,让场内外观众心悦诚服。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厚积累
赵忠祥在《岁月随想》中写道:“有文化的成熟中国人绝不会喜爱一个缺少中国文化气质的主持人。”主持人的成长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日积月累,而文化素养的养成也是文化自信的树立过程。主持
人只有将大量知识储备,消化、吸收、升华为较高的文化素养之后,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并在主持节目的点滴细节中呈现给受众。反之,一个主持人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厚积累,那么他在节目表达过程中无论多么的口若悬河,也难免会在细节中缺乏准确性和思考的深度、广度,难以做到言之有物、切中要害,甚至会出现文化常识上的错漏。
在《经典咏流传》2018年0406期中,经典传唱人仇海平带着一留学生传唱诗经中的《关雎》,一唱完,嘉宾曾宝仪说:“我发现刚才唱歌的学生中有一位长者默默地躲在一边,您也是学生吗?我比较好奇。”主持人撒贝宁立刻幽默地接了一句:“就是常年挂科的呗!”引得嘉宾和场内的观众都笑了起来,活跃了场上的气氛。这时候,那位长者走了出来,告诉大家,自己也是仇老师的学生,来自印尼。撒贝宁可能觉得这个年龄的人还是学生,很诧异,就问:“您,今年高寿啊?”此话一出,弄得那位印尼华人不好意思地笑了,曾宝仪也哈哈大笑起来,还当成笑话般地跟了一
句:“高寿?”撒贝宁感觉到了自己的问话有问题,自嘲地笑了,而作为嘉宾的庾澄庆善意地补充了一句:“是贵庚。”那位印尼华人回答说,自己51岁。向一位50多岁的海外华人询问年龄,撒贝宁显然是估计到了对方的身份,没有问“那您今年多大年纪了?”而是用了更礼貌和尊敬的用语“高寿”。虽然撒贝宁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位华人显然不是老者,用“高寿”明显不合适。或许成长于台湾、出身世家的庾澄庆,从小在浓厚的传统文化环境中长大,有一定的国学积累,所以他能够及时纠正撒贝宁的失误。
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本身的言谈举止都起着示范和引导公众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之广,渠道之多令人瞠目,主持人的点滴失误
实践与创新
金话筒
声屏世界
2018/6
摘要:随着各种信息媒体的充分发展,我们迎来了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文章针对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促进电视传媒行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主持人挑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电视人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一丝落寞。诚然,技术革新带来的也许只是收视方式的改变,但这种改变让电视从传统家庭娱乐方式的中心位置滑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新媒体技术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正如辩证法所揭示的,新媒体时代,也对电视主持人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网络时代观众对主持人的认同变化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口味发生
了重大变化,传统传媒学院、媒体培养出来的主持人,只靠字正腔圆和各种花言巧语,已经很难吸引观众。一些电视媒体纷纷选择各种嘉宾,如节目中的评委、导师、专家等。很显然,这些各路精英有着多年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很容易成为和主持人竞争的媒体常客。甚至一些有魅力的嘉宾,大大超过了主持人的风头。但客观说,就播报语言而言,歌手、导师、专家这些嘉宾没有经过专业的语言训练,表达不可能像主持人那样准确、流利,那为什么观众也能接受?据收视心理研究表明,观众在精神层面有了更多的需求和认同标准,对非常规事件、意外情感充满期待。嘉宾的语言当然不会像专业
主持人那么完美,那样循规蹈矩,但正是这无法预料的过程,带给观众一种崭新的体验,一种对惊喜的期待。这一特点无疑弱化了电视主持人的地位。
另外,随着视频技术、设备的普及,寻常百姓也能够经常通过荧屏看
到自己的影像,这也使传统主持人的
职业神秘感受到冲击。尽管当前网络视频泥沙俱下,但它使受众在眼花缭乱中认识到主持人和主持节目的方式原来有很多种,原来主持人说话可以这么有趣,原来有很多人其实更适合去当主持人等。这些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主持人概念新的认同,必然让传统电视主持人经受更多挑战。
新媒体时代对电视主持人逻辑思维、专业知识能力的考验
在新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往往需要把网络、平板电脑、手机等新媒介都利用起来。如甘肃省广电总台电视公共频道民生新闻直播节目《百姓有话说》,会经常在直播中安排记者4G 连线,和演播室主持人实时互动。这就对主持人现场的灵活应对能力提出了要求。除了把稿件读好外,还要关注各种媒介上的相关信息。因此,主持人要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
另外,主持人要尽量避免自己语言表达上的不当,更要做到处变不惊,培养自己快速反应的能力。在面
对新闻突发事件时,主持人不仅是播报新闻,更应集记者、编辑于一身,能做到现场组稿、无稿播音。如每年一度的兰州马拉松赛事直播,有些时刻只能靠主持人一个人撑场。主持人要利用网络,在微博上搜寻最新的信息,临时充
都会被放大甚至曲解,造成负面影响,想要追求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需要更深厚的文化积累。
结语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传播,对当代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外在气质的修养和内在文化素质的培养。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文化素养,才能达成高度的文化自信,进而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传播者,最终成为能够正确引导受众的思
想、审美和价值观的主持人。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1.刘晓欣:《电视文化节目研究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
2.解芳:《多元文化环境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探析》,《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1)。
3.廖悦:《主持人在节目中如何实现文化影响力》,《新媒体研究》,2016(1)。
4.刘维娅:《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新闻前哨》,2011(10)。
5.杨轶男,张尤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设计与风格定位》,《新闻传播》,2009(2)。
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3)。
试析新媒体环境
对电视主持人的考验
□蒲
实践与创新
金话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