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前常伴随有形变高梯度带分布﹑地形变存在阶段性等。那么,究竟形变高梯度带上的什么部位容易成为潜在震源区?此外,地震前是否存在形变加速或突变特征,相关的研究结论也出现一定的分歧:既有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形变幅度和速率明显增大而发震的例子,也有震前震中区形变相对平稳甚至有所减小情况下而发震的反例。那么,造成上述分歧的原因究竟是缘于地震孕育的复杂性,抑或是不同震例所处的构造类型、动力环境、介质、震级大小等以及所用水准资料的时空尺度不尽相同所致?
本文利用兰(州)天(水)武(都)水准监测网1973—2014年水准资料,获取了2013年岷县—漳县M S 6.6地震前后震中及所在区域垂直形变场。研究结果表明:①从1999—2006年区域垂直形变场来看,本次地震位于NNW —NWW 走向的隆起带至近EW 走向的下沉带的转换位置,也是反映岷山与秦岭之间构造活动的差异带附近。②从震中以西附近的近南北走向的陇西—岷县水准剖面垂直形变的演化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形变特征,最终表现为震前突变。其中:1973—1993年,在漳县至岷县之间出现最大上升幅度近40 mm 的压性隆起区;1993—2008年,隆起区消失且转平,期间剖面整体呈波动状态,幅度大致在±10 mm 左右,西秦岭断裂、临潭—宕昌断裂两侧无明显的垂直差异运动;2008—2011年,漳县至岷县之间跨临潭—宕昌断裂两侧出现近40 km 出现下沉梯度带,其中,距离震中16 km 以内的武定80、武定78、武定77号3个水准点同步出现向下突变,接近或大于正常变化幅度的2倍。2011—2014年,剖面整体恢复以逆冲隆升为主,震前临潭—宕昌断裂两侧出现的形变梯度带已不存在,而上述3个水准点也恢复至震前波动区间。③在总结岷县—漳县M S 6.6地震前形变前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关于地震前是否出现形变加
速或突变特征的争议,认为只要形变资料的时空尺度足够,至少对某些构造区域的中强地震,还是可以扑捉到震前的突变现象。Ⅴ-19
中国8级地震时空活动特征研究
董治平※ 程建武 雷 芳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127
有地震史料记载至今,中国及边邻地区共发生8级地震约32次,包括台湾两次,唐山准8级地震1次。其中1303—1879年间,历史记载8级地震约12次,大约50年左右发生一次8级地震,间隔时间或重复周期偏长。空间多分布在中国南北地震带以东地区。南北地震带为东、西部过渡大震区。1900年以来,中国及边邻地区发生8级大震20次(含台湾2次,唐山、玛尼、印度、哈萨克斯坦“准8级地震”各1次),17次集中在大陆西部。如简单取算术平均的话,每9年1次8级地震,与前人研究结论吻合。不考虑历史记载的遗漏,发震频率明显高于历史8级地震。
8级地震震例研究发现,无论历史记载还是仪器记录,8级地震的孕育、发生和迁移,均与大构造带和构造块体以及块体的过渡区相关,呈现大区域、跨构造块体的远距离周期性跳迁。※ 作者信息:董治平,
男,研究员,甘肃省地震局,Tel :131****8544,E-mail :******************。
146国 际 地 震 动 态2018 年All Rights Reserved.
第 8 期跨学科交叉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相关领域147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级地震、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平均间隔不
到7年,从青藏块体西部迁至东边缘龙门山,再迁至喜马拉雅山南缘,形成一个有限时段的迁
移轮回。解读这种断续发生于青藏地块的8级地震,认识其孕育过程,挖掘相互关联及其共性
特征,是研究8级地震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大地震发生的基础。本文从大区域、长时间大震活
动空间图像演化,大构造带、大块体与大地震的关联性及迁移性等方面,宏观的讨论了中国
5分钟前兰州地震了8级地震的迁移轮回,分析了中国大震的时空演变规律。
基于1900年以来仪器记录到的中国及边邻地区8级地震,讨论了大地震重复、集中发生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分析了大区域范围内特定时段的跳跃、迁移轮回,得到以下初步认识。
(1)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8级大震活动集中在南北地震带以西区域。大震的发生与中国大陆地震的活跃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时空域里自成体系。
(2)8级大震动态演变表现为,活跃与平静的准周期性:1—2年、4±年的短周期;7±年的中长周期;16年以上的长周期等。准周期性现象也显露了随机性、不确定性特点。
(3)1900年以来,中国8级大震时空活动存在阶段性迁移轮回现象,在中国西部及边邻地区发生8级地震约20次,形成了5次具有构造分区特点的迁移轮回,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
有序性。同时也隐显时段、周期、空间距离、构造块体或构造带的“长程关联”特点。根据8级地震的周期性及阶段性迁移轮回预测,中国西部仍然存在M≥7.8地震的危险性。
(4)从长时段大区域的宏观角度来研究大震的时空迁移活动不失为一种认识大地震的窗口和有效途径。
All Rights Reserved.
Ⅴ-26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统计区的划分
及其地震活动特征
程建武※ 陈继峰 刘旭宙
(甘肃省地震局,兰州 730000)
中图分类号:P315.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128
地震统计区的划分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构造地质背景的分析,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和强震活动特点,来讨论和划分地震活动统计区,研究地震
活动趋势。
1 地震统计区的划分结果和基本特征
(1)祁连山地震统计区。该区控制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为祁连山北缘断裂和海原断裂带。
其次有龙首山断裂和香山—天景山断裂。根据1900年以来的M S5以上地震序列(考虑到
1900年以前5级地震目录不完整问题,只讨论1900年以来的地震)。祁连山地震统计区最大地
※ 作者信息:程建武,男,高级工程师,甘肃省地震局,Tel:139****9271,E-mai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674046)资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