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审美鉴赏与思维发展
—
—“八省联考”语文卷述评魏荣葆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10001)
摘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是“八省联考”语文卷的命制依据。这份试卷 建 高
地,全力助推思维发展。唯有让新评价体系、新课标精神落地,在课堂生根、 开花、结果,才能让优秀的学生迈进理想高校的大门。这是“八省联考”语文 卷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八省联考;语文卷;审美鉴赏;思维发展
一份高质量的高考语文卷类似于中国园林建 筑,语文知识和读写材料的组合,其实就是亭、榭、 廊、阁、轩、楼、台、厅等建筑物的布局。明末造园 家计成的《园冶•园说》有此一说:“凡结林园,无 分村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
共修兰芷。径缘三益,业拟千秋,围墙隐约于萝
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园林选址偏远一些,种植树 木要错落有致,园林里造景,讲究“随机”,该显则 显、该隐则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规律和美学
”
“八省联考”试卷结构与2020年新高考山东
卷、海南卷相近。那么,隐含在试卷后面的哪些信 息需要发掘和彰显呢?毋庸置疑一一语文学科素
养——这是试卷的底。《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 高考改革的宏观视野明确了学科素养的考查量
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 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则从学科教学的实施
层面界定了内涵,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
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个方面,并且以“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对接高 考。这些都是试卷命制的依据。笔者以为,这份
试卷在审美鉴赏、思维发展方面的考查尤其值得 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关注”
一、力求建造审美高地
关于审美鉴赏活动,《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
水平)”中这样描述:“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 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
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
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 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审美鉴赏活动可以在两个层面展开,即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八省联考”卷的阅读选文内涵丰富,品位高雅,呈现多样的美感。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秋雨》,山茶花图案和服呈现生命之美,亭亭玉立的妙龄姑娘的倔强目光表现出个性之美;金克木的《国文教员》中那位连名字都没有提及的小学国文教员,知识广博见解深刻,慧眼独具自选课文,教法朴素智者风范;《汉书•霍光传》的传主是才能卓越的政治家,也是有担当、有作为的三朝老臣,他对大汉王朝和黎民社稷的忠心彪炳后世;唐代张说一生虽“三起三落”,多次贬官,但他勤于政事,《幽州新岁作》抒发了他的喜悦和期盼。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里都闪烁着不同彩的人性之光,读来意趣高雅,给人以心灵的陶冶。
同时,意象之美也是选文的魅力所在。《秋雨》中的幻影,随着快速奔驰的客车出现在一场秋雨的帘幕中,山高谷深,溪水湛蓝,红叶似火,幻影是一幅彩绚丽、梦幻迷离、神秘多变的静谧无声的画面;秋雨敲窗,嘀嗒作响,转眼风雨交加,声响 激烈,而雨滴横流,富有节奏,幻影又是一种快速流动的音乐。幻影的描写,随着时空的流转,意识的变化,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宣示着生命的美丽与哀伤。《幽州新岁作》中的“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一写南方春,荆南的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一写北国冬景,幽州的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这种互喻的诗句,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如南梁范云《别诗》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宋代吕本中《踏莎行》的“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各有不同的意趣。
阅读设题注重引导审美鉴赏。阅读《秋雨》对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四道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6题以选择题的形式鉴赏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涉及幻影意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律子的形象特征把握、小说的情节鉴赏;第7题是赏析幻影描写对小说结构的作用,四个选项分别从小说的叙事性、层次性、抒情性、逻辑性等方面设置。在此基础上,审美鉴赏跳出了一般的答题程式。第8题“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第9题“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题中的“暗示”“情感氛围”,改变了小说拟题相对固化的语言形式,增强了答题的主观性,硬套答题公式显然行不通。回答第8题,需要根据情节发展,到两套和服、两个姑娘命运之间的联系,综合明示与暗示,
思考两人病因相同,结局是否相似;回答第9题需要准确理解概念,情感氛围类似于古诗中的意境,即主观情思和客观事物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生命美丽而易逝的忧伤情绪,加上团火幻影的自然景物渲染、婚宴的喜庆场景的对比,审美的趣味自然驱动思考,形成答案。
不仅如此,阅读题目的命制还创新角度,引导考生渐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阅读佳境。文学性阅读《国文教员》以文阅读的形式呈现两个文本,一个叙事写人,一个评论。这种平时教学中常见的方式出现在试卷上,可以称作“学习情境移用”,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组合。同样,在选择题做出引导后,第8题设置为:“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把作者的自评与考生的理解结合起来,筛选信息,推断整合,并非难事。第9题设置为:“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
点。”题目设计了一个写作小评论的情境,所给的任务是阅读提炼要点,但要对应题目的情境和任务。答题时,读懂文本,根据文中叙写的几个教学片段,概括人物事迹,编写评论要点即可”
二、全力助推思维发展
关于思维发展,《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中这样描述:“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
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这些描述,在试卷中有诸多”
其一,现代文阅读I突出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材料一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一一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着重讨论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论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提出必须树立底线思维;材料二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着重讨论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人工智能的缺陷以及人类智能的”
第2题、第3题包含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最典型的是第5题:“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回答此问,类似做一篇微型论文,要求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理”
例#同意。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例2:观0并不截然相反,有相同0和不同,0。相同之处体现在,两则材料都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文明,没有肯定发展人工智能的必要性。不同之处,材料一注重阐释无限发展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材料二侧重论述人工智能无法超越人类情感与思维,无法代替人类。
例3:不同意。材料一与材料二描述的问题都是片面的,并没有全方位的思考,人工智能有好处,当然也是有危害的。我们要用辩证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人工智能。
例1回答“同意”,依据“截然相反”的态度阐述了观与观的对立关#并结料述理由,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例2回答“并不截然相反”,并且根据材料提炼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在两者之间揭示了同一关系和对立关系,思维缜密,逻辑严谨。此外,“不同意”的理由还可以到并列关系,如,关注科技和关注文学的态度”例3观点明确,但它推翻了材料,而不是利用材料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思维的缺陷”
其二语运用出逻辑思维能考查”
八省联考哪八省第三大题的“语言文字运用”选择了两个语段来测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一个语段往往提供一种特定的语境。因而,语言的运用不仅要遵循语法规则、讲究修辞效果,更要把握句与句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以及首尾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强语境意识”
语段一介绍围棋知识,属于传统文化类。从逻辑角度思考,围棋有棋盘和棋子,这是具象;棋盘的划分、棋子颜以及棋形的变化规则,这是文化意义。理解围棋文化就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
认知过程。第18题的C选项符合这种逻辑关系。
语段二介绍孩子的身高发育常识,属于科学知识类。从逻辑角度思考,科学知识能够揭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破除迷信和谬误。影响孩子身高发育的因素有主有次,不会因为少数个例而主次颠倒。介绍科学知识时,语言表达需要准确、讲究分寸,但由于人的认知局限,有时模糊也是一种准确。第21题考查补写语句,特别提出了“逻辑严密”的要求。
其三,写作突出了辩证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考查。
审读材料,需要辩证思考,理清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这是一段概述“抗美援朝”历史的文字,它先后陈述了抗战的时代背景、志愿军将士的奉献和牺牲、后方民众强有力的支援,战后的和平安宁等情形,最后提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巨大影响。材料的组合包含了多重关系,如邻邦与祖国、国家与个人、志愿军与民众、牺牲与和平、历史与未来、卫国行动与抗战精神等。考生到这些关系,就能真正触动写作的感点,激发写作的情怀。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审读征文主题,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追问。例如,“铭记历史”,这是什么样的历史?怎样才能铭记?“迎接挑战”,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怎样迎接挑战?“铭记历史”和“迎接挑战”是并列关系、选择关系、承接关系,还是因果关系?只有追问,才能使认识变得深刻。
具体写作时,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写作的角度,需要在题目解析中比较、鉴别和权衡,这更需要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参与。比如,宏大叙事背景下能否“大题小作”,以小见大?抽象的理念能否到具体的事物或行动?至于表达,语言就是思维的载体,这毋庸赘述。
取消了高考考试大纲以后,国家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引导高考改革,服务选才;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导高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唯有让新评价体系、新课标精神落地,在课堂生根、开花、结果,才能让优秀的学生迈进理想高校的大门”这是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卷带给我们的启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