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潮
“民工潮”的成因及对策
      自80年代初民工潮冲击珠江三角洲,至今10多年,它仍迅猛发展着。波及的范围,除东南沿海地区和京、津、沪外几乎遍及各大城市。据报道:北京市外来人口已达330万,其中大部分是民工!据估算,目前全国民工潮中的人数约有8000万,并以每年数百万人的速度递增。各种惊人的数字表明:民工潮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之一。
  一、民工潮的起因
民工潮的兴起,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原因的。
(一)大势所趋
      纵观发达资本产业革命时,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了60%多,之后逐年减少。20世纪后,随着科学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更快。60年代初,联合国曾作出估计:每年约有1000万农民流向城市,即每天近3万人;10年后是1400万人,即每天近4万人。目前英、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仅占2~3%,我国剩余劳动力达1.5亿。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确属必然。
(二)政策所致
      1979年以前,中国农农村经济政策,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力。从此,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又促使农村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在不少地区,出现了农民三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干闲的情景。与此同时,国家又逐渐放弃了限制农民向农外转移的一些政策措施;城市食品供应市场化;再加上其他公益条件的改善,致使长期森严壁垒的城门开始向农民敝开。于是民工们利用这一机遇,结帮拉伙,闯进了世世代代陌生的新世界。
(三)现状所迫
      据有关部门测算,1952~1989年,农业为城市工业共聚集了10778亿元的巨额资金。1989年后,政府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但实际上国家仍通过剪刀差等途径每年从农业收益中拿走800亿元。国家主要用这笔钱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又占用了大批耕地。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在逐年增加。这便使本来就人多地少的形势更加严峻。据统计,1952~1987年农村劳动力增加了113.8%,而耕地减少了22.6%。1952年全国劳动力人均耕地9.3亩,1978年为5.5亩,1991年仅仅1.25亩,还不及美、俄等国家的1/8。由于农产品价
格偏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又趋严重,不少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东进南下,到沿海开发区和城市工业区出路。
(四)观念所促
中国的农民,本来乡土观念很重,一向把在外闯荡视为不务正业,而乐于唱那红米饭,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或者是腌咸菜,薯干酒,卷着烟叶乐悠悠。电视、亲朋邻居那儿了解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渐渐地,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起价值规律,开始学着什么赚钱干什么。他们在家种田,一年只得几百元;而外出打工,一般能赚2000~3000元。反差如此之大,哪能不动心!除改变经济地位的强烈愿望外,他们还有提高社会地位的追求。摆脱组织及其生活方式,利用改革开放给他们的自主权,怀揣一张身份证,一个个加入到淘金者的队伍中。
(五)个案所诱
    对农民,尤其是对一些穷乡僻壤的信息,学到了技术,心里热乎乎的。随即一传十、十传百,争先效仿着往外走。而那些尝到甜头的,自然舍不得半途而废,稍加休整,又离家重来。
二、民工潮的特点
在现有8000万人的民工潮中,论及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致富欲望大
    他们看到城市和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看到率先外出打工者衣锦还乡的场面,一个个赚钱致富的强烈心理油然而生。无论干什么、怎么干、只要能挣钱、挣大钱,他们都会在所不辞、全力以赴。
    (二)吃苦精神强
    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都自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又由于他们久经低下的劳动手段,又大都炼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所以,只要能多挣钱,他们就会豁出去,不管风餐露宿,不顾千难万险。
    (三)年轻文化低
    据有关方面统计,民工潮中有老有小,但绝大部分为20~30的青年人。这些人中,受过初
中教育的约占68%,文盲、半文盲占8%以上。即使上过高中的,也由于长期忙于活计而所学荒废,文化水平大幅度下降。
    (四)组织纪律差
    民工潮中,有些人是当地劳动部门组织的;但绝大部分是民工们自发形成的。据劳动力流动较大的苏北、苏中农村的抽样调查,他们中由政府组织的占27.5%;无政府组织的占72.5%,其中,随人流而盲流的占10.9%。这些人三人一伙,五人一,没有组织系统,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合法的居住场所,被称之为体制外部落。他们每到一地,到活就干,不到就散,常常是打一换一个地方。
    (五)生活两栖化
      因为他们在家乡都拥有小块土地的使用权,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农业收入仍是其经济来源的重要部分,入城打工只不过是副业而已。鉴此,夏收秋种季节,便纷纷忙着回家干农活。逢年过节,更是不约而同地汇集成人流往返的大集团军。但毕竟由于他们长期在外,因而城里挣了钱,家里荒了田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民工潮的利弊
(一)利
  1.增加了农民收入。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也就不会有中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也便没有全国的稳定。若农民一如既往地聚集在日益狭小的耕地上单搞种植业,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农民将依旧收入下降、长期贫困。据苏北农村的典型调查,1993年一个农村劳动力务农年收入仅915元;而外出打工,少数人月收入竟达1000元左右,大部分也在200~600元之间。由此可见,民工潮有利于民工家庭脱贫致富。如果再合理安排长期在外人员舍弃或半舍弃的土地,让那些种田能手大展雄风,还能逐步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和产出水平,从而又增加了务农劳动力的收入。
  2.繁荣了民工家乡。据四川省25个县1000农户抽样调查推算,1993年上半年四川全省农村外出民工达520万,他们仅仅通过邮局汇回的现金收入就达25.8亿元。其中,从省外汇回的占91%。对民工家乡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这些闯天下的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接受了影响,也促进了家乡多方面的变革。
  3.加快了城市建设。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工业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民工潮的发生和发展,改善了流入地劳动力紧缺的局面,活跃了劳动力市场,增强了竞争机制,创造了社会财富。对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对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4.改善了从业结构。从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均低于10%,而我国却高达80%!民工潮不但能降低我国务农劳动者的实际人数,还可较快地改变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组合,并有力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1991年中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7000万人,1992年为8000万人,1993年为1亿人,1995年达到1.2亿人。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已占国民产值的32.7%,且以9%的速度每年关系。
  5.促进了社会变革。民工潮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农民工是我国最先出现的与最主要的市场化劳动力。在一定意义上,民工潮可称为第三次浪潮,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冲击人民公社体制、乡镇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由于它的存在,促使政府对劳动用工制度、服务等多方面革新。这对加快我国的四化建设,显然是有益处的。
(二)弊
  1.降低了务农人员素质。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具有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管理素质的总和,其中文化素质又占主导地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本来就不高,这几年国家在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又缺乏强有力的举措,加上年轻而有文化或有一定技能的人随潮而出,另有一部分人转入当地二、三产业,实际务农的只剩下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且不说民工潮导致了一些耕地的抛荒,即使正在耕种的,也很难维持现状,更谈不上科学种田了!何况农业基本建设几近无人问津,现已酿成了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2.影响了城市发展格局。从民工潮10多年历史看,它对我国城市化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长计议,却与我国城市发展总体方向有悖。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民工潮的流向,主要还是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这自然给城市发展带来一些新问题。以北京为例:由于人满为患,过街难、入厕难,环境污染,市容杂乱,早已使北京居民怨声四起,也使得有关方面大伤脑筋!何况,我国城镇劳动力就业历来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近几年有关部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刚刚把失业率压下来,又遭受民工潮的猛冲,给城镇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
  3.冲击了计划生育国策。近20年来,各地计划生育部分做了大量工作,努力控制人口增长
率。但进城的农民工手牵小二抱小三的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城里没人管、农村管不了。这些人只要不回家,连超生款也都不用交。所以,民工潮中的超生游击队越来越多。由于诸多因素,农民工超生的孩子大都不打预防针,这又造成了城市流行一些传染病;农民工的孩子一般无户口、无学上、无土地,事实上成了得不到社会承认的一代黑人。论及未来,令人忧心!
  4.增加了社会不因素。民工潮不受时间限制,没有人员流量规律,经常使本来就很紧张的水陆运输更趋紧张。由于信息不灵,目标不准,又缺少统一指挥,民工潮每冲一地,就给当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借债进城以求发财的。进城后,免不了受苦、受罪、受气。为了发财,多数人逆来顺受。但如果不到活或忍耐不下,他们便进退两难。眼巴巴看着气象万千的大好世界,再低头瞧瞧自己狼狈的处境,就会感到生活对自己的不公。据心理学家分析:过于低下的社会地位,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若缺乏正确引导,就会发展到对社会的不满;若再遇到坏人煽动,某些人也可能铤而走险,给社会构成威胁。透视近几年大盗的劫道,小盗的掏包偷车,不难证实这一论断。另一方面,有些民工辛辛苦苦在外挣些钱,却又诱发了家乡某些务农者的红眼病,从而引起了这样或那样的麻烦。
  5.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农民工进城后,为了挣钱,托关系,门路,请客送礼。一旦有了点家底,又企盼着发大财,甚至做白领、当老板。为此,他们更是变着法儿去迎合各层次、各类型的掌权人,严重地助长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此外,还有一些人发财后,不用于正常消费,而是花天酒地,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四、民工潮的疏导
(一)积极保护农民利益  民工潮的泛起,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政策上对农民的倾斜,致使务农收益甚微。近几年,农村经济确有较快的发展,农业产值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减掉农业生产物资的投入和各种税费,农户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多大的增加。扣除物价上涨指数,有的收入甚至下降。再加上各种乱收费、乱摊派、打白条,农民的负担实在太重。
(二)加强农业内部挖潜  人多地少,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决不能着眼于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的流动,而应在大农业的发展上下功夫。首先,应尽快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农产品总量增长的传统增长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以提高农民效益。其次,大力开发国土资源。据资料,我国尚未开发利用的成片宜农荒地则达5亿亩;荒坡11.7亿亩,零星荒地4000万亩,宜牧荒山6.7亿亩;淡水
国外劳务输出养殖面4000亩,可挖塘养鱼的低涝盐碱地4500万亩。如果这些资源被开发利用,即可吸纳3~4亿劳动力。第三,迅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便使农村非农产业的结构朝着有利于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向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