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北京的风景名胜jiao yu jiao xue
论元明清诗文咏赞邢台风景名胜
◎高邢生 范爱菊
摘要:邢台地区位于太行山脉的东侧,以泉水充沛著称,自然风光优美怡人。元明清三代皆有文人墨客撰写诗文以咏赞邢台地域的秀丽风光。这些诗文集主要集中在顺德府十二景上,主要是对境内的太行山脉、任泽区的大陆泽、城区的清风楼、达活泉和开元寺等自然景观,以及人文古迹进行描摹和咏赞。这些诗文所展现的风景名胜,许多仍然保存完好,成为邢台地区可供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
关键词:元明清;诗文;邢台;风景名胜
邢台,古称“邢州”“顺德府”。商朝时商王祖乙曾迁都于此,周朝时周公之子姬苴受封于此,并建立邢国。秦汉时改称巨鹿郡。后赵石勒也曾于此建国,改名襄国郡。隋文帝开皇十六年时设邢州,此后的唐辽宋金几朝都沿用这个名称。直到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特化用《易经·坤卦》中“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句,改邢州为顺德府。此后的明、清便一直使用“顺德府”的名称,建国以后改为邢台。邢台毗邻太行山麓,而以泉水丰茂,风景秀丽著称。明万历本《顺德府志》中就记载邢台有十二处风景名胜,分别有:大陆澄波、太行
叠巘、檀台烟雨、尧山圣迹、龙岗霜月、鹊庙仙迹、百泉鸳水、雉堞荷香、达活龙湫、宫墙柏影、郡楼远眺、古刹春游。清初邢台籍文人李京还就十二景分别作诗以赋。经过岁月的变迁,有些风景名胜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有些仍旧伫立在邢台地区,成为城市文明中珍贵的自然与文明生态。
一、太行山
太行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绵延四百余公里的山脉。历代文人都曾吟咏过太行山,如范成大作《太行》诗:“西北浮云卷暮秋,太行南麓照封丘。横峰侧岭知多少,行到燕山翠未休”。 而太行山风景秀丽的南段就位于邢台境内,许多文人在途经邢台时曾吟咏过太行山脉。如苏轼曾作《临城道中作》:
予初赴中山,连日风埃,未尝了了见太行也。今将适岭表,颇以是为恨。过临城、内丘,天气忽清彻,西望太行,草木可数,冈峦北走,崖谷秀杰。忽悟叹曰:“吾南迁其速返乎?退之《衡山》之祥也。”书以付迈,使志之。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1]
诗前的小序对太行山的秀丽景进行赞叹,进而写诗以述怀。诗歌的第一句基调略显悲凉。苏轼因为乌
台诗案和新旧党争长期被贬谪,而作为贬谪之臣是被同僚疏远的,也没有人愿意或敢于为苏轼送行,对此苏轼感到哀叹。诗歌第二句写出了巍巍千里太行山的气势,没有同僚相送,但太行山仿佛是许久不见的朋友,在此刻为苏轼送行。最后两句以同样曾被贬谪的韩愈和柳宗元来自我宽慰。还有许多歌咏邢台的诗歌都将太行山作邢台的标志性风景,如范成大的《邢台驿》
太行东麓照邢州,万叠烟螺紫翠浮。
谁解登临管风物?枯荷老柳替人愁。[2]
范成大对邢台地区秀丽的风景格外赞赏。诗的首联展现了邢台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邢台地区坐落在太行山的东侧,距离太行山非常近,如果攀登上太行山顶就可以俯瞰邢台市区。“万叠烟螺紫翠浮”是把层峦叠嶂的山峰比作古代女性发式中的螺髻。峰攒聚,山峰相连,山中的树木苍翠茂盛。“谁解登临管风物”,如此风光秀丽的山河却已经成为金国的土地,朝廷中有几人能真正关心国家的安危,为国家大事而发愁呢?也许只有那北方河畔枯的荷老柳在替国人发愁,结句警醒又耐人寻味。范成大的诗歌既咏赞了太行山的风光景,也联系当时国家的境遇发出自己的感叹。
清初邢台文人李京曾写诗歌咏赞邢台十二景,其中第一景便是《太行叠巘》:
迎眸爽气自西来,紫翠重重次第开。
不尽云霞时隐见,无穷岁月漫徘徊。
此中是有桃源洞,世上何多滟滪堆。
但得纸驴张果赠,太行朝去暮邢台。
诗歌前面的小序介绍了太行山的地形地貌,进而夸赞太行山与邢台的密切关系非其他州郡能比。诗歌首联写了赞叹太行山的清爽空气与茂密的鲜花植物,颔联写了太行山云霞多变,诗人流连忘返忘记时间,愿常驻于此。颈联用了桃花源和滟澦堆的典故,赞叹太行山是个远离世事纷扰隐居的好地方。尾联用了张果老山的地名与神话传说,写早上离开太行,晚上到达邢台。李京虽然在清代名气不大,但其所创作的邢台十二景诗却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诗歌才华。
时至今日,太行山仍旧是邢台重要的自然景观,旅游胜地。太行山邢台段内有着诸多国家级AAAA景区,如云梦山、紫金山、天梯山、九龙峡、小西天、天河山等秀丽的自然山水。
二、大陆泽
古大陆泽位于现在邢台市任泽区、隆尧县、南和市、宁晋县及巨鹿县之间,总面积大约有一千五百平方公里,从太行山脉留下的众多河流之水大部分会在此处汇聚。从先秦一直到明代,大陆泽始终都是北方地区较大的湖泊,直到清代以后,由于不重水利建设,气候变化、山川河道改变,大陆泽才逐渐缩小干
涸。曾经的大陆泽水域阔广,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明代文人蔡叆曾泛舟漫游大陆泽,并写下了《游大陆泽》:
大陆风纹平,藕花风气清。船如天上过,人在镜中行。
湖回远山去,烟消新月生。昔人垂钓处,回首不胜情。
诗中描绘了大陆泽在一阵风过后,水波荡起涟漪,之后逐渐平静。荷花随着风飘来响起,船在平静的水面行驶,天上的云朵倒影在泽中,船仿佛漫游在天上一般。平静的水面倒映着人的影子,远处的山渐行渐远,月亮逐渐在一片烟雾中升起。看看湖畔钓鱼的渔翁,自己也曾在哪里垂钓啊,对这里我无限的留恋之情。蔡叆的《游大陆泽》细致地描绘了大陆泽的秀丽风光。明代文人石宝的《大陆行》也非常详尽地描摹了大陆泽的风光与物产:
大陆泽水秋泠泠,苇花初白荷盖青。红裙荡桨红波靓,八月江寒犹采菱。
菱角槎牙芡实满,明珠紫贝多零散。白日清歌应石淙,黄昏鸣佩随归伴。
西风作恶凋苧衣,秾华回首叶飞飞。塞鸿嘹唳江南归,阳和渐减霜生威。
百年富贵转眼非,昔人游处尚依稀。水头屏营见渔火,深夜洞房清泪微。
这首诗描写了大陆泽的秋景,泽面秋水荡漾,芦苇和浮萍生长在水面,少女着红裙划着桨来采菱和水中的贝类。游人面对如此的风光美景,必须纵歌吟唱,黄昏时分结伴而归。但西风作恶,时节到了深秋,鸿雁也纷纷南飞,寒霜渐起,曾经游人熙攘的大陆泽也归于寂静,只有江上的渔火仍然闪现在泽畔。诗歌写了大陆泽又初秋到深秋的景变化,还涉及了大陆泽的物产。明朝嘉靖年间,邢台南和县的知县,易宗周与自己的友人在大陆泽的水域内泛舟,文人雅集少不了赏景饮酒赋诗。宴集上,易宗周作《游东湖写景》:“酒沥残荷鱼亦醉,肴落水面香浪翻。主宾不尽情游兴,落日催驹懒下船”。这首诗开篇写了陆泽的秀丽风光,后一联则记述了宴会时的愉悦心情。
清代文人李京在邢台十二景诗歌中作《大陆澄波》咏赞大陆泽:
汪洋千顷势何雄,九水同归一泽中。
波静天光分上下,浪翻地影失西东。
鱼龙吞吐争春雨,鸟雀擎飞向晚风。
明月兼阴杨柳岸,渔舟人唱藕花丛。
诗歌的第一联,写了大陆泽水域广阔千里,气势雄浑,九水中的九是代表多,众多的河流都会流入大陆泽之中。颔联写的是水面的情景,在没有风的时候,水面波光平静,倒影着天空的颜,天上与水里仿
佛两处天光。当浪翻涌起来的时候,水中的倒影被搅动,天地昏然变,无法分清东西南北。第三联写了水中的生物,与天空的飞禽。春天春雨飘落之时,鱼儿都纷纷跃上水面争着吞吐春雨。傍晚时,鸟雀在水面掠过,在风中展翅。最后一联,写了月、杨柳、渔舟、藕花,但突出的是人的活动,将人在大陆泽的生活表现出来。全诗写景细致传神,将大陆泽的碧波万顷、生机勃勃充分地展现出来。
清代道光年间举人刘永锡写了两首七言绝句来描写大陆泽渔民的生活,《泽滨杂咏》二首其一:
记得秋来水绕村,波声夜夜送柴门。
而今水落知多少,试认沙边第一痕。
这一首记述当时大陆泽水患,每到秋天的时候大水就会将村庄环绕,每天夜里都能听到大泽中的波涛声,仿佛就在柴门之外。到如今想知道大水落了多少,就去看看沙堤上留下的洪水冲刷的痕迹。诗人对故乡大陆泽的水势非常关心,也是对家乡人民的疾苦关心。其二:
苇箔回环插水隈,长蛇之势也奇哉。
半生不解孙吴事,才自迷魂阵里来。
这首诗记录了渔民捕鱼的方式,据《任县县志》记载:“渔民以苇治鱼……其法甚多,迷魂阵其一也。”
这首诗中诗人将渔民不用所插的苇箔比喻成三国时大战的迷魂阵,诗歌借古喻今,展现了作者穿越时空的想象。同时,诗歌语句跳跃绮丽,含蓄幽默,回味无穷。
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大陆泽周围村县水利失修,河道变化,曾经的汪洋水域逐渐干涸。2017年,邢台市政府以走生态发展之路为宗旨,全面恢复邢台地域生态环境,大陆泽国家湿地公园正式立项建设,预计将来不久,大陆泽又能恢复往日的烟波浩渺,鸥环绕,水天一的秀丽风光。
三、清风楼
清风楼是顺德府十二景之一,也是少数为城区核心地带的景致。现存城区内的清风楼是明朝修建的,但清风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最早的清风楼是在唐代修建的,当时可谓是整个邢州观光瞭望的最高点。但是五代十国、辽宋金元的历代战乱和割据,古清风楼已经逐渐损坏,变得破败不堪。虽然宋元等朝代也时有修复,但都没有保存下来。直到明朝,明成化三年(1467),当时的顺德府知府是黎永明,他为了复原邢台的清风楼估计,决定对清风楼进行一次车顶的重建。清风楼的重建完全按照明代的建筑风格,楼的整体高七丈余,楼基是用砖石等筑台,屋顶是用飞檐斗拱,远远望去庄严雄伟。清风楼建成之后,黎永明登楼并赋诗,曰:“人海红尘丈五深,夜来才息晓相寻。清风独在青宵外,故作层楼共古今”。时至今日,清风楼仍旧是北方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古楼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清风楼建成之后,明代文人陈音作《清风楼记》以记之,赞叹清风楼的风景。
是楼也,高凌霄汉,俯绝尘埃,远近川泽之胜,举在指盼间,维时淑气方熙,翎奏巧,嘉禾葱郁,远山如黛,画景舒长,云踪出岫,槐柳垂阴,芰荷歆馥,玉露方浓,银蟾万里,鹰鹜高飞,水天一,疑寒冱冻,竹松晚翠,积雪未消,列峰堆玉,四时万景,纷翠毕陈。
该文章记录了清风楼的建造过程,清风楼的登楼远眺的怡人风光,以及清风楼建造的初衷。节选段落可以看出陈音对登楼所得的四级风光进行了详尽的描摹。春天远山青,白云飘飘;夏天荷花飘香,弱柳低垂;秋天万里晴空,天高气爽,水天一;冬天寒雪消融、远峰如玉。登楼远眺,一直都是文人一大雅趣,因此清风楼也成为文人墨客雅集聚会之所。清初文人李京作《郡楼远眺》,描绘清风楼上远眺之风景。
百尺丽谯不记年,千家灯火夕阳天。
登临平讶乾坤合,荡漾低看日月悬。
帘卷行山来暮景,窗开陆泽起寒烟。
钟声报漏仍高望,夜气苍茫北斗边。
诗歌的第一句提到了百尺,指的是清风楼高达百尺,所以又叫百尺楼。因为是当时顺德府的最高楼,所有又是谯楼,用来向远处眺望。诗人就站在清风楼上向远处眺望,见到的是万家灯火通明,时间接近傍
晚。万家的灯火代表着百姓们安居乐业,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颔联用对比的手法称赞清风楼之高。清风楼为三层建筑。最上一层是一个四面均有开门的建筑,类似于亭子,站在上面极目远望,远处的天地仿佛即将合在了一起。而太阳在西面降落还未落,月亮在东面逐渐缓缓地升起。如此的景致不得不令人感叹。第三联中描绘了顺德府中另外两处的风景名胜,一处是太行山脉,一处是大陆泽。站在清风楼上,可以远眺到太行山的轮框,感叹太行山脉的壮丽雄伟。也可以看到大陆泽广阔的水域,碧波荡漾,让人内心激荡。最后一联,写入夜以后的景。听到远处钟楼的声音,时间已经很晚了,诗人仍旧伫立在清风楼上,看着夜茫茫,看着天上的北斗七星,看着万家的灯火。诗歌把登楼所见的景描绘的细致而传神,展现了清风楼的高,也展现了顺德府地区百姓生活的安乐。
时至今日,清风楼仍旧是邢台市的地标建筑,位于邢台市的市中心点之上。在2019年10月,清风楼就被国务院列入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达活泉
达活泉,又名再来泉,因为泉水曾经干涸,之后又复涌,因此得名。而达活泉的名称来源于后赵时期在此聚居的少数民族语言。达活泉现在位于邢台市区,但在清朝以前,它一直都是城区之外的一处景观。太行山上河流中多,许多河流在流经山川时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暗河,在流经邢台地区时纷纷喷涌而出,所以形成了“环邢皆泉”的神奇景观,邢台也以泉水著称,而达活泉即为其中的最著名的一处。清初李京作《达活龙湫》,诗曰:
七十二河涵水灵,广源流伏涌郊垌。
潭开五亩玻璃镜,林绕千山翡翠萍。
日丽杏桃花散锦,风吹杨柳絮为平。
有时雷雨黄昏夜,夜惊蛰龙出野汀。
诗前有序文,序文称达活泉所在的水系为“㴲水”,它发源于邢西的太行山山区。太行山上有诸多的溪流与暗河,而㴲水就是其中的一条。㴲水从太行山上下,在距邢台城西几十里的地方突然消失不见了,应该是流入地下的暗河,就剩下一个干涸的水道。如果不是雨水汇集,河里经常是干涸的。在据邢台城区七八里的方,有一个泉眼,不停地冒出泉水,泉眼深不可测,在泉眼的附近形成了一个水潭,潭水清澈见底。人们认为㴲水潜流至此处,泉水才涌出。即使大旱的年岁,这个泉眼也不干涸。达活泉的泉水顺着地形环绕了顺德府古城,成了邢台古城的护城河。也之后向东方流去,并灌溉了沿途的许多个村庄的田地。诗歌首联描述㴲水源头的众多水脉,经过地下河的输送,在邢台古城外喷涌出来。颔联写达活泉水面平静,如同一面镜子倒映天光。达活泉的潭水周围都是茂密的植被,这些树木郁郁葱葱一直连接西面的太行山。颈联写春天的景象,杏树、桃树盛开;夏天的景象,杨树、柳树飞絮起舞。尾联写达活泉是一座龙潭。雨声、雷声交织在一起,把达活泉潭深处的潜龙惊醒,神奇的想象为达活泉增加了一层传奇彩。清代乾隆年间顺德知府徐景曾还写了《祭达活泉文》《祭野狐泉祀》,祷告两泉能复涌,灌溉
田地,福泽百姓。可见清代达活泉、野狐泉也曾干涸。
现如今,达活泉是河北省五星级公园之一,虽然泉水不再复涌,但园内茂林修竹,亭台楼阁,湖水清澈,水鸟嬉戏,成为百姓们休闲游玩的处所。
五、开元寺
(下转第141页)
(三)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
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通病,有的虽然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但更多的只是参加省级的培训,注重的是培训形式,而不是培训内容,完全是应付上级评估检查的要求。另一方面,管理教师的培训体系没有根据当前产教融合的特点,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共育平台,让校企双方真正融入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修订中来。
(四)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架构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教师发业发展的实施,或者有的虽然挂在教师发展中心,但由于没有制定详细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方案,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都得不到提升。教
务处、校外办等职能部门存在各司其职,相互之间相互配合的很少,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方案,导致满足不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师需求。
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路径
(一)提高教师对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阶段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此阶段应该是尽快熟悉所讲授课程的教材内容,通过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对于中青年教师,除应明确讲授的课程目标,准确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轻松驾驭课堂能力外,更应具备个性化教学能力,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第三阶段应该是形成教学“专家”或“行家”,成为资深的专业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编写专业教材,懂得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培养学生,积极服务社会。
(二)打造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共育平台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下设的管理学院目前已与几十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打造如“订单班”“总裁班”“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等具有高职教育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考虑学校专业开设、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等实际情况,最终选取“广东领美地产集团、永辉超市”等公司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共同制定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方案,包括校企联手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课程建设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校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三)依托互联网资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教学平台,、QQ等媒介,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不同专业的教师在平台上可以交流教学经验、分享课程资源、探讨教学方法,通过加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这种不受时间、地域所限制的灵活的教学平台,为教师拓展了更为开阔的观点和视野,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构建教师微格实训室
鉴于学校教师大部分是应届非师范类毕业生,存在教育理论薄弱、实操能力不强、课堂教学能力较差、教学水平不高等现象。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熟练使用专业教学常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准备构建微格实训室,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熟练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提高实验教学能力和水平;经常学习普通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通过同行切磋、教学观摩、自我学习等手段提高教学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等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够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如何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作者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基金项目:2019年校级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HLZ041918,课题名称: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实践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继学 .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J]. 高教学刊 ,2016(23):211-212.
[2] 杨立艳 , 杨京广 .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03):36.
[3] 张春燕 .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7):180-181.
[4] 林惠琼 .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路径探究 [J]. 职业教育 : 汉斯 ,2018,07(01):7-10.
[5] 段峻,黎炜 .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析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31):59-62.
大开元寺,原名开元寺,又称东大寺,于唐开元年间敕建,历经辽宋金元战火但依旧保存较为完好,清初李京作《古刹春游》:
大刹开元自昔称,琳宫绀宇尚层层。
此时象教终难问,旧日浮图不可登。
钟阁云深龙护寺,香台地古佛留僧。
嬉春四远人成市,柏子庭前鼠咬藤。
诗的序言简述了开元寺所经历的战火及修复。诗歌首联就描绘了的雄伟气势,佛殿规模宏大,远处望去亭台楼阁,苍松翠柏,香雾缭绕。颔联感慨时移世易,开元寺是佛教禅宗寺庙,五华殿前身圆照塔早已不在,更谈不上登塔;颈联写僧人起居课业钟声响起,远近听闻;尾联描述春日“庙会”情境。每年的元宵节过后,顺德府地区远近的游人都会来到开元寺烧香祈福,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异常热闹。
时至今日,开元古寺仍旧伫立在邢台市襄都区的开元北路之旁,历经千年仍旧保存完好。开元寺也是华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名刹之一,同样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除此之外,元明清三代诗人创作诗文咏赞了邢台地域的扁鹊庙、尧山、百泉、玉泉寺、梅花亭、沙丘宫
、檀台等自然名胜及历史古迹。这些有价值的诗文和秀美的风景名胜都是邢台地区的重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 文学院)作者简介:高邢生(1984-),男,文学博士,邢台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范爱菊(1972-),女,文学硕士,邢台学院文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
基金项目:2019年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元代邢州地域作家及诗文研究(项目编号:XTSK1905)。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南宋)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上接第139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