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地选择。杨梅是较耐瘠薄的果树,几乎所有山区土地都能栽植杨梅。但以山塘水库边的山坡地和山峦重叠的山岙中土层深厚、微酸性的土壤为宜。同时为拉开成熟期,实行梯度种植,在海拔350至700米的中山区安排中迟熟品种,而3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安排早熟品种。
二、杨梅栽植
杨梅宜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栽植。亩栽25-30株,栽植时,低丘要配栽1%的雄株,中高山配3%雄株。雄株应分散栽植,以利花粉传播。栽植杨梅要做到“大穴、大肥、大苗”和“苗扶正、根舒展、深栽植、土踏实、盖松土、剪顶梢、夏插阴”。
三、土肥管理
1、施肥:一般以施用草木灰,土杂肥等为主。种植第一年6月底株施50克尿素,到8月份再株施腐熟菜籽饼0.25千克,或腐熟栏肥1.5-2.5千克。第二、三年,2月底株施尿素100-150克,10月施腐熟菜籽饼0.5千克,草木灰1千克;第四年,6月株施氯化钾(或硫酸钾)0.5-1千克,过磷酸钙0.25千克,11月份放腐熟饼肥1.5-2.5千克或腐熟栏肥15-25千克。投产后年施采果肥一次,株施草木灰5-7.5千克2,尿素0.25-0.5千克,或硫酸钾、复合肥1-1.5千克。杨梅投产后对
钾肥要求较高,多施钾肥可使果实糖度增加、泽鲜丽,根部菌根增多。挂果多的树可在5月中(果实硬核期)追施适量复合肥。其它少施或不施磷肥和复合肥。
2、深翻改土
在幼树种植时所挖的定植穴约3~4年后被杨梅根系所占满,根系如果继续发展将遇到坚实的种植穴壁的土壤阻挡,生长受到阻碍,必须逐年对种植穴外的未深翻的土壤进行深翻,深翻部位在上坡和左右,深度要求在30厘米以上,时间:幼树可在2-3月,投产树以秋季为宜。
四、整形修剪
1、整形采用开心形树形,可提早结果。具体整形方法:苗木定植 后留干25厘米短截,当主干上芽萌发后,要除去20厘米以下的全部芽,使养份集中在上部的芽上,促使抽发出粗壮的枝条。春梢老熟,开始抽发夏梢,夏梢是幼树生长中重要的干枝,必须使夏梢生长粗壮有力,当一个春梢上抽发多条夏梢时,要选留2-3条,其余全部抹除,夏梢上长出秋梢后,对秋梢进行摘心,使其生长充实。按此管理,则第二年春季就可选留出三个主枝,对多余的长枝向下拉开角度缓各树势,对选出的主枝进行短截部份秋梢,使之继续向前延申抽发春梢、
夏梢、秋梢,并在离主干70厘米处选出第一副主枝,副主枝要选在主枝侧面略向下,位置比主枝延长枝略低,生长势略弱些,主枝上其余枝条全部短截,长短有别,促使多抽发新梢,早日 形成结果村组。第三年在完成三主枝,三个第一副主枝的基础上配备第二副主枝,第二副主枝与第一副主枝间距60厘米,对其余枝条进行促夏梢,控秋梢管理 ,促进花芽分化。第四年春季对主枝,副主枝的顶端 进行短截,促使抽发春梢,继续向外延伸生长,其余枝条一律不剪并适当控制春梢抽发,达到第四年结果。
2、修剪修剪分两次为好,第一次在采摘以后(即7月上中旬)进行,以大枝修剪为主,锯掉树冠顶上高竖枝,两树交叉枝,下部拖地枝,冠内密生枝等,由于只锯大枝不剪小枝能够强壮春梢花枝,不会盲目减少春梢花枝,同时能促发夏梢,更新内膛枝,添加结果枝,在7月下旬至10月期间提倡不修剪,可控制晚秋梢,以免影响春、夏梢的花芽分化,对下年的结果不利。第二次修剪提倡强树早剪,弱树迟剪,树势强壮的可在11月份,树势较弱的到次年2月,这次以疏删为主进行小枝修剪,剪去病虫 枝,枯枝,病弱枝,密生枝,直竖徒长枝,晚秋梢,对少花树剪去部分无花枝,多花树剪去部分有花枝。
五、促花保果与疏花疏果
(1)促花幼树杨梅通过科学管理生长很快,第三年就可形成一定树形,而此期又进入旺盛的营养生长期,如不采取相应的促花措施,将继续进行旺盛营养生长,花芽无法自然形成。因此当幼令杨梅树已达到可投产树冠(冠径1.2米以上,树高1.5米以上),即在7月20-8月15日,用15%多效唑 300倍液喷树冠(绿食品杨梅基地不能使用多效唑),进行控梢促花。
(2)保果一是花期喷0.2-0.3%硼砂液,增强花粉活力和防治枯梢病发生。二是人工授粉,开花期若晴天又配置合理授粉树的杨梅园可自然授粉,花期若阴雨绵绵,则花粉无法飞远,影响授粉时高要进行人工授粉。具体方法是采一些雄花杨梅枝条插在盛满水的瓶里,再将瓶挂 在杨梅树树冠顶部,增加授粉机会。或在雄花开时的中午,剪几枝雄花枝到杨梅园上风口,园中间和四周进行轻轻拍打使花粉在杨梅园中飘散。三中初投产杨梅和东魁杨梅开花、抽发春梢和新根生长基本是同步进行,梢果矛盾很激烈,杨梅结果枝的顶芽为叶芽,部份结果枝在开花结果后能抽生春梢,消耗大量营养引起严重落果。因此为提高杨梅座果率需进行抹芽摘心措施,控制春梢生长。也可在春梢抽发初期(开花末期或谢花后)用6000倍“果大多”液喷树冠,间隔15天左右再喷一次3000倍“果大多”达到控梢保果的目的。
(3)疏果杨梅座果后,挂果过多影响杨梅品质,果形变小,成熟期推迟,后期落果严重,并且
易产生大小年结果,因此为提高杨梅商品性,须进行疏果,特别是东魁等大果形杨梅品种,更要进行疏果。5月中旬,当幼果碗豆在时,开始疏去全树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具体视树势,结果多小,及品种特性而定,如东魁杨梅疏果标准为6个结果枝疏三个留三个,或者每个结果枝只留单果。树冠上部少留,下部多留。疏畸形果,病虫果、小果。
六、杨梅主要病虫害
杨梅的主要害虫有:果蝇、卷叶蛾、毒蛾、白蚁、介壳虫、金龟子、茶天牛等害虫:(一)主要病害及防治
1、杨梅褐斑病又名杨梅病,属真菌性病害,凡杨梅产地几乎都有分布。为害叶片,进而使花芽和小枝枯死,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
症状及发病规律:开始在叶面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紫红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园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红褐,边缘褐或灰褐,直径4—8毫米。后期病斑中央转变为浅红褐或灰白,上面散生黑小粒点(病菌子囊孢子),多数病斑可联接成斑块,病叶最后干枯脱落。
病菌以子囊果在病叶中越冬,在浙江5月中旬以后借雨水溅泼传播蔓延,8月中下旬出现新病斑,10月份病斑增多,10—11月份出现大量落叶。云南富民约3—4月间开始发病,进入雨季后,6月下旬在去年感病植株的新梢叶片上就有病斑出现。该病一年发生一次,无再次侵染。土壤贫瘠,缺少肥料,树势弱容易发病,排水不良的粘重土壤上的杨梅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多施有机肥和钾肥,增强树体抵抗力。注意及时排除树盘积水。b、及时清除园内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c、药物防治:在4月上、中旬发病初期相隔10天左右连续喷药两次,采果后再喷一次,可起到良好效果。药剂可用1:2:200倍的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800倍液,或70%防褐灵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或65%代森猛锌600倍液等。
2、杨梅癌肿病:又叫杨梅溃疡病或杨梅疮,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杨梅枝干,尤以2—3年生枝条受害严重。
症状及发病规律:开初枝干上病部产生乳白的小突起,表面光滑,以后逐渐增大形成表面粗糙的肿瘤。小枝被害,形成小园球状的瘤体,直径一般为1.5—2厘米,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造成肿瘤以上的部位枯死。一个枝上的肿瘤少者1—2个,多者达4—5个或更多,一般
杨梅怎么保存方法多在枝节部位发生。树干被害,树皮粗糙开裂,凸凹不平,也有隆起的肿瘤。由于肿瘤阻碍树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而导致树势早衰,严重时引起全株死亡。
病菌在病枝的肿瘤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天从瘤体表面溢出菌脓,借雨水传播,从树体伤口和叶痕处侵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果园,树龄较大,树势衰弱的杨梅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a、认真做好冬季清园:春季萌芽前剪除带瘤小枝,集中烧毁。大枝干上的肿瘤可用利刀削除,削口可用80%420抗菌剂50倍液或硫酸铜100倍液进行涂抹消毒。b、喷药保护,清园后及时全面喷布一次1:2:200的波尔多液。果实采收后喷一次1:2:200的波尔多液保护树体。c、注意树体保护,尽量减少伤口。在日常管理中尽量避免树体机械损伤,以防病菌侵入感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增强树体抵抗力。d、加强检疫,禁止从病树上采穗和出售带病苗木或接穗,严防该病传入新区。
3、杨梅赤衣病:是20世纪90年代在浙江新蔓延的一种真菌性杨梅严重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引起树势衰弱,枝条枯死,直至全树死亡,浙南温州地区和丽水地区约占总面积1/3的杨梅树已发此病,浙江其它杨梅产区也开始发生,严重地威胁着当地杨梅生产。
症状及发病规律:主要为害杨梅的主干、主枝、侧枝及小枝,枝干被感染后,在病部布满橘红粉末(病菌的菌丝和孢子),引起树势衰弱,果小味酸,枝条枯死,直至全树枯死。病菌在病组织中越冬,次年温度上升,树液开始流动,下雨增多时病菌开始活动和传播,多雨潮湿容易引起本病盛发。土壤粘重、积水和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做好雨季杨梅园的排水工作,多施有机肥和钾肥,增强树体抗病能力。b、药物防治:在4月初病菌即将活动传播时用药。先用刷子从上而下把病树上的小枝、大枝、主干上的红粉末刷下,再用纹达克(或灭枯灵)1000—2000倍液涂刷或喷布,每隔20天左右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气温低时用药浓度要高一些,气温高时用药浓度则要低一些。
4、杨梅根腐病:是为害杨梅根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常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和急性青枯死亡。
症状和发病规律:病菌从伤口侵入,先在细根发病,逐渐向侧根、根颈及主干上蔓延。病原菌进入木质部维管束,菌丝体增殖使维管束褐变坏死,而导致全树生长衰弱和急性青枯。该病可分为急性青枯型和慢性衰亡型两种类型。急性青枯型:初期症状难于察觉,要在植株
枯死前2个月左右才表现出明显症状。叶片失去光泽,褪绿,树冠下部的部分叶片变褐脱落。如遇高温天气,树冠顶部枝梢出现萎焉,但次日清晨仍能恢复。采果前后如遇气温骤升,树体常常急速枯死。叶淡绿(青枯),逐渐变为红褐脱落,偶剩少数枝叶,但次年不能萌芽生长。此类型主要发生在10—30年生的盛果期树上。慢性衰亡型:发病初期,青梢抽生正常,但秋梢很少或不抽发,地下部根系和根瘤较少,根系逐渐变褐腐烂。后期病情加剧,叶片变小,下部叶片大量脱落。次年枝条上形成大量花芽,花量大,结果多,但果小质差。高温干旱天气,顶梢开始枯萎,树体出现半边枯死或全株枯死。从出现症状到全株枯死一般需要3—4年,次类型主要发生在盛果期后的衰老树上,盛果期树上也有发生。
防治方法:a、通过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和各种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b、及时挖除和烧毁发病植株,避免传播蔓延。c、杨梅不要与桃、梨、李等中间寄主树混植。
5、杨梅枯梢病,又叫杨梅小叶病,是一种缺硼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严重影响杨梅树势和产量。
症状和发病规律:多半为半珠或若干枝条发病,也有全株发病,主要表现是小叶,枝条丛生,枯梢,不结果或很少结果,病树春季发芽较晚,新梢顶芽往往萎缩枯死,此后侧芽大量
抽生,形成丛状枝,叶形变小,顶叶焦枯或呈紫褐,叶面淡黄;叶脉凸起,主脉褐木栓化,丛状小枝一般在当年秋后即枯死。该病在土层浅薄、不施有机肥、多施过磷酸钙的土壤发病多;PH值高的土壤含硼减少,易发病。
防治方法:a、果园多施厩肥、饼肥等有机肥料,切忌偏施、多施磷肥。b、2月花芽萌动开放前,剪除丛生枝、枯死枝,用0.2%的硼砂+0.4%尿素的混合液根外喷施。c、6月杨梅果实采收后,视病树树体大小株施50—100克硼砂+100—200克尿素,用细土混合后采用盘状施肥法施于树冠下土壤之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