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视角看全面小康后我国的相对贫困标准
128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2022年3月第16卷第2期
Mar. 2022V ol. 16,  No. 2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在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
续”,
[1]20“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12“十四五”从国际视角看全面小康后
我国的相对贫困标准
杨正位1  马海龙2  孟灵修1
(1.商务部 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731;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研究室,北京 100091)
摘 要:世界及各国贫困标准都是动态调整的,世界银行已调整了4次,我国已调整了3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反贫工作重心将从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可采用3.2美元—5.5美元的相对贫困标准,这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中高收入国家一般贫困线的国际标准。基尼系数也应及早纳入我国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并争取到21世纪中叶降至0.38左右,以促进壮大中等收入体、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我国还可加强国际减贫合作,与联合国机构共同测算并发布世界基尼系数,争取使后者从现在的0.7降至二三十年后的0.6左右,以此作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
关键词:相对贫困标准;反贫困;基尼系数;世界基尼系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期,我国减贫工作面临战略转型,一个重点任务是界定和治理相对贫困。本文拟从国内外贫困标准比较的视角,对我国的相对贫困标准提出一些初步看法和建议。
一、世界各国贫困标准不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标准互为补充
国际贫困标准既有世界银行的建议标准,也有各国的自定标准,而且是动态调整、不断提高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F323.8A 1674-0955(2022)02-0128-09
收稿日期:2022-01-28
作者简介:杨正位,男,四川大英人,经济学博士,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马海龙,男,山西隰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二级
调研员、副教授;孟灵修,女,辽宁本溪人,商务部政策研究室贸易处主任科员。
发展中国家多数采取绝对贫困标准,绝对贫困率可高达30%;发达国家则采取相对贫困标准,贫困率在10%—20%不等。
(一)国际贫困线不断提高
世界银行发布的贫困线是公认的国际标准,分为绝对贫困线和一般贫困线,前者公布了4次,后者公布了2次。1990年,世界银行根据12个最穷国家的情况,采用购买力平价法,制定了绝对贫困线,即每人每天生活费1.01美元;1994年、2008年、2015年又先后调整为1.08美元、1.25美元、1.9美元。2008年,世界银行根据75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标准中位数,首次制定了2美元的一般贫困线,2015年针对中低和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分别制定了3.2美元和5.5美元的一般贫困线。
表1.          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
发布年份(基期)
绝对贫困标准一般贫困标准数值
(美元/
天•人)
测算方法
商务部鼓励家庭
数值
(美元/
天•人)
收入水平
1990(1985)1.01
12个最穷国的
最高标准
1994(1993)1.08
10个最穷国的
平均标准
2008(2005)1.25
15个最穷国的
平均标准
2.0
中低收入
国家
2015(2011)1.90
15个最穷国的
平均标准
3.2
中低收入
国家
5.5
中高收入
国家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按照1.9美元的绝对贫困标准,世界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20亿减少到2015年的7.4亿左右,贫困率从44%
降至10%;其中,高收入国家贫困率为零,中高收入国家从63%降至2%,中低收入国家从51%降至14%,低收入国家从70%降至42%。如果按照3.2美元的一般贫困标准,全球贫困人口数量更大,超过了全球总人口的1/4。世界银行2015年最新一次统计显示,按此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为9550万,印度为6.6亿。1978—2018年,中国减贫约8.5亿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标准多数都高于国际贫困线标准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绝对贫困指标,主要根据每人每天须摄入的热量,换算成食品及相应的货币收入。例如,印度针对城市和农村制定了不同的贫困线,最新标准为农村每人每天32卢比,城市47卢比;按此标准,全国贫困人口为3.6亿,贫困率为29.5%。巴西有两条贫困线,即贫困线和绝对贫困线,前者是当前最低工资的1/2,后者是当前最低工资的1/4。埃及根据家庭调查确定贫困线,低于全国人均支出1/3的为绝对贫困,低于2/3的为相对贫困。由于世界银行2015年制定的1.9美元绝对贫困标准是按照最穷15国的平均数计算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贫困标准都明显要高于国际标准,如南非、俄罗斯、巴西国内标准下的贫困率与国际标准相比,分别高出约30个、10个、4个百分点。印度和我国的贫困标准则与国际标准接近。
(三)发达国家采用相对贫困标准
虽然高收入国家已经没有世界银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但各国立足自身国情,制定了相对贫困标准。
美国制定了贫困线和贫困指导线两个标准。贫困线由人口普查局发布,依据家庭人数、18岁以下成员数、家庭收入来确定,共分九个层级。按照美国当前贫困标准,1—9人的家庭,贫困线为年收入12784美元到51393美元,每人每天大约为15美元—35美元。例如,有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年收入在25926美元以下则为贫困家庭。按此标准,图1.按国际标准衡量的主要国家贫困率(%)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各国最新数据。
129
130
图2.美国的贫困人口(万人)和贫困率(%)数据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
2018年美国贫困率为11.8%,贫困人口为3815万。贫困指导线由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发布,是贫困线的简版,根据家庭人数制定,主要用于管理,以此来决定是否给予联邦项目援助。2020年美国贫困指导线为1人家庭12760美元,8人家庭44120美元,8人以上家庭每增加1人,提高4480美元,相当于每人每天12美元。
欧盟各国将全国居民家庭收入中位数的60%作为贫困线。欧盟采用相对贫困指标,各国贫困线因发展水平高低而不同。例如,有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2018年贫困线最高的是瑞士,为54196欧元;最低的是罗马尼亚,为4138欧元。按照各国标准,2018年欧盟28国共有8620万贫困人口,贫困率为17.1%。分国别看,欧洲各国中东欧国家贫困较为严重,贫困率最高的是塞尔维亚,高达24.3%;债务缠身的南欧国家西班牙、希腊和意大利贫困率分别为21.5%、18.5%和20.3%;西欧和北欧国家贫困率相对较低,冰岛为14.9%,法国为13.4%,英国为18.9%,德国为16.0%。
日本将全国居民家庭收入中位数的50%作为贫困线。最新相对贫困线为家庭年收入122万日元左右(约7.8万元人民币),相对贫困率达15.6%,每6人当中就有1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比较全球各类贫困标准,可以看出:
又有相对贫困。第一,贫困既有绝对贫困,又有相对贫困。前者指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后者指无法过上大多数人的生活。绝对贫困可以消除,相对贫困长期存在。如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已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率仍高达15%左右。
贫困标准是立足国情的。第二,贫困标准是立足国情的。各国贫困标准的制定,综合考虑财力、收入水平、
生存需要等因
素,因国情不同而标准各异。穷国多以基本生存需要为线,而富国还要考虑过上“体面生活”。如欧盟将每隔一天才能吃到鱼、肉等,不能每年外出休假一周也视为贫困。此外,穷国对城乡、区域分设贫困标准,富国则多为统一标准。
逐步提高的。第三,贫困标准是动态调整、逐步提高的。各国贫困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考虑因素越来越多。多数国家定期调查,适时调整贫困标准。贫困测度也从单维转向多维,开始以食品需要为主,后来增加了住房、教育和交通等需求,现在将一些非收入和消费支出也纳入考量。例如,巴西“家庭补助金”计划的补助项目包括学校补助、食品补助、燃气补助和食品券等;欧盟把“社会排斥”也作为贫困统计需考虑的因素,使实际贫困率从17%提高到24%。
二、我国贫困标准日趋科学,
脱贫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贫困标准不断提高,自1986年以来共制定了3次贫困标准;我国减贫成效十分显著,精准扶贫成为我国在全球引以为傲的“最佳实践”。联合国报告认为,“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
了核心作用”。
[3]
(一)第一阶段(1986—2000年),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温饱
1986年,我国首次制定贫困标准。该标准采用恩格尔系数法,以每人每天2100大卡热量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折成收入,测算出1985年我国农村贫困标准为人均纯收入206元,按此标准,当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1.25亿。此后,贫困标准依据物价变动逐年调整,1994年为440元,以此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00年,按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的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至32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3.5%,该计划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二)第二阶段(2001—2010年),进一步兼顾非食品需求
2001年,我国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要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
温饱问题,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为此,国家调整了扶贫标准,在保留1986年贫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低收入标准,计算了部分非食品需求,将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定为低收入标准,对应的贫困人口为9423万。2008年底,国家将低收入标准明确定为扶贫标准,该标准在当年为人均纯收入1196元,2010年提高到1274元,对应的贫困人口为2688万,比2000年减少了6735万,贫困发生率降至2.8%。《纲要》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第三阶段(2011—2020年),向“两不愁、三保障”稳步推进
2011年,我国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并适度发展的要求以及政府财力的基础上,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扶贫标准,比2008年提高了92.3%。按此标准,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扩大到9899万,贫困发生率升至10.2%。至2019年底,贫困人口减至551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我国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的现行标准,是按照2010年不变价计算的2300元。国家统计局自2010年后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对扶贫标准作年度调整。比如,2015年我国曾公布2855元的扶贫标准,这是最低扶贫标准。据国务院扶贫办调研,对于新脱贫边缘人口,5000元是“危险线”,一旦低于此线,就容易再次陷入绝对贫困。
表2.          我国贫困标准的变化
年份1986年标准
(元)
2001年标准
(元)
2011年标准
(元)
1985206 2000625865
20077851067 2008 1196 2010 12742300 2015  2855 2018  (2995)2020  (5000)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综合比较国际、国内贫困标准,可以看出:
第一,我国现行标准符合国情与承受能力,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我国动态调整贫困标准,充分考虑了财力和扶贫目标体,在基本消除1978年和2008年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现行标准所代表的生活水平,基本保证了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
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逐步衔接。
第二,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逐步衔接。我国制定的前两个贫困标准明显低于国际标准。目前我国2300元的贫困标准,按世界银行测算相当于每人每天2.3美元,已高于1.9美元的国际绝对贫困标准。
适时提高标准
第三,适时提高标准利国
利国利民。
利民。我国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0276美元,是发达国家的1/5左右,迈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这是历史性成就。我们测算,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达到美国的1/3至1/2。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未来我国相对贫困标准还有提高空间。这对内可使人民受益,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外则可有力驳斥“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谬论,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争取国际主动,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如按5.5美元的相对贫困标准,则2010年贫困率为53.4%,此后年均下降5.2个百分点,到2015年为27.2%;如果2015年后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到2020年贫困率将只有7%左右,相对贫困人口也就是1亿左右,这符合我国过去3次制定贫困标准时,将最终贫困人口定为1亿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2000年贫困标准是1985年的4.2倍,2010年贫困标准是2000年的2.7倍,如果2020年贫困标准近5.5美元,
将图3.我国不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万人)和贫困发生率(%)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131
132
是2010年2.3美元的2.4倍,也算是适中的标准。所以,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后,采用的相对贫困标准可介于世界银行推荐的3.2美元—5.5美元之间。如果更多地考虑完成新的减贫任务,可采用接近于3.2美元的标准;如果更多地考虑其统计意义并与国际衔接,可采用接近于5.5美元的标准。从横向比较看,即使我国相对贫困率在7%—10%,在国际上也不算高。
三、基尼系数应作为衡量相对贫困的重要指标
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后,未来15年将进入减少相对贫困阶段,并逐步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相对贫困是基于收入差距的一种贫困类型,基尼系数作为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指标,也可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衡量相对贫困的主要参考指标。
多数国家都定期发布基尼系数来反映国内贫富差距状况。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说明收入过于平均;0.2—0.3之间为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是警戒线;0.4—0.5之间为差距过大;0.5—0.6之间为差距悬殊;0.6以上表示比较危险。
(一)从我国40多年的发展看,基尼系数呈倒U 型,目前略偏高并趋于下降
改革开放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25,到90年代初
期已经达到0.42。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基尼系数从0.469升至2008年的最高点0.491,此后缓慢下降,2015年降至0.462,此后三年有所回升,2018年为0.468,2019年又降至0.465。世界银行认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
从我国发展实际情况看,这种变化具有一定合理性:
一是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是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我国实现了4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并且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这种收入差距不等于收入不公,而是
消灭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前进的鞭策。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是市场化的正常反映。二是收入差距扩大是市场化的正常反映。市场竞争具有“马太效应”,收入差距扩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逻辑结果。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 型曲线”理论认为在市场化、工业化过程中,收入差距为“先扩大,后缩小”。因此,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阶段性收入差距扩大有其经济合理性。
三是缩小差距政策既及时又适度。
三是缩小差距政策既及时又适度。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两个大局”构想也是定下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从多方面缩小发展差距与贫富差距。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转移支付等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对控制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贡献重大;加之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税减免、农民变市民等一系列缩小差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效遏制了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我国基尼系数于2008年后趋降。
(二)从国家(地区)比较看,基尼系数高低与社会稳定安宁密切相关
根据世界银行、哈佛大学SWIID 数据库统计数据,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基尼系数(见附表)分布情况如下。
(1)0.3以下共有20个,北欧及独联体国家各占一半。前者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高,社保支出
图4.按本国贫困线衡量的主要国家贫困率(%)数据来源:
各国统计局最新数据。图5.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