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与提升
知识超市
法布尔
让·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杰出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1823年,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小时候饱受贫苦,曾经靠打零工维生,尽管如此,他却早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经过刻苦的自学,他进入一个食宿免费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中学教师。之后他又自学了大学课程,并取得了博土学位。不管自己生活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法布尔从没间断过对昆虫的研究。他深入昆虫世界,怀着无限的热情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历时三十余年,完成了科学巨著——《昆虫记》。
除了最为世人广知的《昆虫记》之外,法布尔还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编写了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闲暇之余,他还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可以说,他的一生是自学成才、成果颇丰的一生!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与世长辞。
《昆虫记》成书过程
1823年,法布尔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一户农家。童年时候的他已被乡间的鸟儿、蘑菇和昆虫们所吸引。那段几乎和昆虫彼此不分的岁月深深铭刻在他心中,影响了他一生。
19岁时,法布尔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
26岁时,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岛上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
34岁时,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
理学奖”。
37岁时,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
1879年,法布尔56岁时,他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这是片荒芜不毛、乱石遍地的土地,但这里的昆虫的确是既多又齐全。法布尔在这儿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可以说,
荒石园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用三十多年的光阴,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成果是惊人的,然而,法布尔的研究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法布尔半生自学,教书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出的论文。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的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惯他的研究方向。法布尔前半生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然而,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挤出每一分钱,购买坛、罐、箱、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积累研究资料,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
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九十二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谓“求真”。在这本《昆虫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昆虫的大千世界,更应该领略到的是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写作设计
见前文核心任务二。
【例文】
法布尔带我们去游学
北京十一学校2017级刘晏彬
又到了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游学季了,我和同学们都十分激动,毕竟这是大家都期盼已久的活动,可以暂时把期中考试成绩带来的小伤心抛在脑后,尽情地开始五天的缤纷游学之旅。但这次好像和以往的游学不大一样,因为直到我们上了出发的大巴车,也没有看见我们的游学带队老师。终于在大巴车发动的最后一刻,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噔噔噔地跑上了车。我歪过头好奇地打量着他,他穿着一条洗得有点发白的背带工装裤,上身一件米黄的短袖T恤,脚上一双登山鞋,裤脚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同学们,不好意思,我来晚了。”他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我是你们这次的游学老师,你们叫我法布尔就好了。”我们不约而同地瞪大了双眼:“哦!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生物学老师法布尔!他的《昆虫记》可是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书啦!”法布尔老师在我们的仰视下,又简单地给我们讲解了此次游学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直到上了南下的高铁,同学们的兴奋之情才慢慢平静下来,随着高铁有节奏地轻微晃动,我们带着对游学的憧憬睡着了。
到了我们游学的第一站—一杭州,我们先入住了酒店,下午的安排是去杭州园林参观,这是我十分感兴趣的,因为我研究的课题就是关于园林的。
美美地吃了一顿杭州特的午餐之后,法布尔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杭州园林,园里山清水秀,曲径通幽,宁静秀美。同学们走走停停,东瞧瞧西看看,好不新鲜。与北京的皇家园林相比,杭州园林是不同的风格,更多了一份小巧精致。这时候奇奇大叫道:“快看!这里有只虫子!”我们紛纷围过去看,在池塘边的台阶上,有一个小小的柴束,不知因为什么,它能自己自由自在地行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没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不会活动的居然能够跳动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法布尔老师听到了也探过头来看了看,笑了笑说:“同学们,你们靠近些仔细地看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凑上前去,发现在那些会动的柴束中,有一条特别漂亮、特别好看的毛虫。在它的身上装饰着白和黑的条纹,它很懦怯地朝前方急切地行走着,穿着树枝做成的奇异的服装,完全把自己的身体遮挡住了,只有头和长有六只短足的前部暴露在外面。大概它是正在寻自己的食物吧。有个同学拿了根木棍想把毛虫拨下来,奇奇和我上前阻止:“不要动它,
它原本在这里,不要打扰它。”其他同学也议论纷纷。
新鲜陪伴记一旁的法布尔老师点点头说:“别动它,也许它是正在寻一个可以让它安全地化成蛾的逅当的地点。你们看它只要受到一点小小的惊动,就会本能地隐藏到这层壳里去,而且一动也不动了。生怕一不小心被其他的东西侵害了,这显然是它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法布尔老师,这是条什么毛毛虫呢?”同学们纷纷提问,“它叫柴把毛虫,是属于被管虫一类的。这就是
一束柴枝会走动的答案。为了防御气候变化,被管虫筑起了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很轻便的、又很舒服的隐蔽场所,一个能够移动的安全的茅草屋。”法布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道,“在它还没有变成蛾的时候,它一刻也不敢贸然离开这间茅屋。”
听了法布尔老师的解释,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静静地盯着那条神奇的毛虫看,法布尔老师让我们仔细观察后每人即时写一篇日记。我写的是毛虫化茧的过程,法布尔老师伃细看完以后跟我说:“你这里写错了,毛虫化茧的环境必须是比较干燥、安全的地方,其他的观察还不错。”说完,他又抬起头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都做得很棒,大自然的事物,我们不能人为去干扰,就像我观察昆虫一样,我从来不解剖或杀死它们,这也是我唯一能做的。”听了这一番话,我既高兴又严肃,我以后也要像今天这样,保护自然和她的生灵。
和法布尔老师一起度过的游学时光很短暂,也很快乐,同时他也教会了我们,要敬畏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
点评:
叙事情节完整,通过“认识法布尔一发现毛虫一听法布尔答疑解惑一写观察日记一请法布尔指导”,体现出法布尔学识渊博、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科学严谨的形象特点。在叙述过程中,运用设悬的手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情节更生动。文中对法布尔老师、柴把毛虫、同学们的描写具体生动,很好地
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法布尔带我们去游学
北京十一学校2017级盛嘉河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转来一位新的生物老师,据说他还出版过一本叫《昆虫记》的书,而且这次的游学也是他带队。
当我们在车上见到他时,立刻被他的奇怪装束惊呆了,一件连体的墨绿迷彩衣,一顶像考古学家的帽子,浑身是土,如同从地里冒出来一般。在他的一番解释下,我们终于知道了,原来这是在野外观察昆虫的必备装备,用来防蚊虫叮咬的。
到达目的地,我们早已換好衣服,只待法布尔老师一声令下就要冲进大自然了。然而老师却神神秘秘地打了个手势,叫我们跟他来。
在树林转了半个多小时,走过的路都记熟了,老师却依旧没有停止的意思。刚想到这儿,老师就站住了:“听,仔细听。”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我们还是仔细地听,想听出有什么特殊的声音。开始,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和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但慢慢地,我好像听见了一种细小的沙沙声,是从地面传来的。我一低头,看见许多红的“米粒”在地上、落叶上、树枝上和自己的脚上爬动,组成一条条红的“
河流”。是红蚂蚁!此时法布尔老师微微一笑:“看来你们已经到研究对象了。”
我们跟着红蚂蚁远征军翻越“万水千山”,抵达了目的地——竟然是一座黑蚂蚁的巢。此时红蚂蚁已经向黑蚂蚁发起进攻,黑和红的河流交汇在一起。
“啊,红蚂蚁在抢黑蚂蚁的卵!”一位女生尖叫起来,她立刻用脚去踩那些红蚂蚁,但很快就被老师拉开了。此时法布尔老师一脸严肃:“同学们,在进行生物研究时。一定不能以主观意愿干扰观察对象,遇到这种事情应该拿出你们的笔将过程还有结果详细地记下来。”
没过多久,黑蚂蚁战败了,大量的卵被红蚂蚁搬走。返程的路上,法布尔老师很快地走到了前面,并叫我们跟好红蚂蚁。
再次见到老师时,红蚂蚁却陷入了慌乱,原来老师将周围的景物位置做了些调整,于是红蚂蚁就迷路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红蚂蚁认路靠的是视觉记忆周围景物,不过你们还要自己做几次实验,重复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
最后法布尔老师送了我们每人一本签名版的《昆虫记》,这次游学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