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中“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大概念。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本领域的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的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3.1.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3.1.2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13.2.1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13.2.2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本单元有两个突出特点。
是突出了地球空间领域的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而深入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主要探究方法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改自己的解释模型有助于学生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在“昼夜交替成因”“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等主题研究中都强化了这样的学习特点。具体如下面的“探索昼夜交替成因”的学习模型图。
是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工具。在学习单元新知之前引导学生用概念图对相关的已知进行分析、整理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引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
本单元共7课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为了让学生奠定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将带领学生回忆地球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整理原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到硏究方向。本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用模型表达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读懂模型的能力将安排各种探究活动如制作各种地球模型观察、分析各种地球模型。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每名学生都有机会真正提出、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教师的组织下充分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学生会发现有很多假设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面对这样的结果学生需要分析假设的相同与不同通过反思和研讨发现解释昼夜交替成因的关键在于明确地球运动的特点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延续上一课的探究。学生将通过对比阅读历史上关于地球运动的经典学说知道地球的运动状态是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根据地球的运动特点学生再次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并最终建立昼夜交替的解释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解释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学生认识到了地球在自转且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本课将依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地球的自转方向。学生需要先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然后用拉圆圈的方法模拟地球自转发现不同的自转方向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进而从生活实例中感知相对运动的原理2021年冬至时间,利用“太阳东升西落”这个可视的证据推理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学生将在第5、第6两课中研究学习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公转产生四季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圭表利用圭表根据四季太阳高度不同模拟测量日影的变化并通过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得出四季影长的规律。同时本课还安排了时间长度为一年的持续测量活动希望学生能实证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在了解四季变化之后提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关系吗”的研究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本课将引导学生观察公转模型图片了解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然后进行模拟实验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特征表达在地球运动模型上。教科书紧接着提供地球公转的数据和图片等更多信息让学生通过推理纠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太阳与地球距离远近不同是形成四季变化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学生将通过网络查、阅读资料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然后再进行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最后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单元中学习到的地球运动相关知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使用模型和思维导图等表达已学的地球相关知识。
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地球自转方向和四季变化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能基于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方案能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査阅、实际测量等形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验证假设从而建构自己的模型假说。
能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开展新的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对探寻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
能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勇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设计和制作模型进行模拟实验。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能根据事实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有证据意识知道任何科学观点都需要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科学技术进步来之不易它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科学能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改造生存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复制古人仪器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
单元词汇
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由于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傅科摆是以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的名字命名的是证明地球自转的一种简单设备。该摆摆长67米摆锤重28千克
相对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另一物体相对此物体也在发生运动且方向相反。
四季变化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由于地球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了四季的温度规律变化。地球上的四季变化表现在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随四季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近日点远日点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并非正中心上即是偏向轨道的一端。每年的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地轴地轴就是地球斜轴也被称为地球自转轴。具体是指地球自转的中心轴其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其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
材料清单(视学生人数和分组情况确定数量)
橡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抹油的小刀〔细线)、泡沫球或塑料球等球体、笔头较宽的彩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反光性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铁线、手电筒、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圆卡纸(做成方便举起的手柄)、可以旋转的办公椅、A3纸条、卡纸、长尺、剪刀“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标志物、乒乓球、圆盘等。
三、分课时教材分析
笫1课  我们的地球模型
(一)背景和教学目标
在小学阶段学生受空间想象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本课作为起始课就是从介绍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始的。学生先整理关于地球的已有认知再通过同学间的对比、讨论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本单元后续的研究学习。这是一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开篇设计也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开篇设计。
由于宇宙空间观察的条件限制我们常常通过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也是通过制作模型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