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组卷04(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_百度文...
绝密启用前
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
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全国·高考真题)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
2.(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2021年冬至时间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答案】A
【详解】“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广东·高考真题)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1·湖南·高考真题)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详解】根据“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
6.(2021·广东·高考真题)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A
【详解】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
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
7.(2022·全国·高考真题)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
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   )
劝告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皆是吾中华民国的好百姓,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良心上应有何种痛苦。尚望急起挽教,与学生商民取一致行动,万勿借口长官命令,忘却国民义务,虐待爱国学生。
——上海绅商学界忠告
A.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答案】B
【详解】从材料中北洋政府就可以明确时间范围在1912—1928年间,材料虽然针对日本且与山东相关,但是指山东被日本人侵占,且学生在这一事件中发挥重大作用,所以只能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主权转让日本而引发的五四运动,B项正确;材料时间是范围在1912—1928年间,而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排除A项;济南惨案是1928年,在二次北伐时发生的济南惨案,排除C项;一二·九学生运动是193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粑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粑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情况,并不是国共合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全面抗战,并不是强调众,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时期对抗国民党政府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是国共合作抗日,不可能继续坚持,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民众成为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众运动的成效,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答案】D
【详解】西欧城市内的市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身份,为市民阶层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这为西欧城市自治提供了前提,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市民而非封君封臣,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
是城市而非庄园,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王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2·山东·高考真题)如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来打击封建诸侯、改组御前会议加强王权、借联姻来扩充领土,都是为了加强国王的权力,B项正确;法王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但不是其目的,排除AC项;庄园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王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