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风俗作文500字
第一篇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剪发,让新的一年“从头开始”。但二月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大名——“中和节”,在天津,中和节也是一场美食节。
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天津的风俗是吃煎焖子和烙饼。煎焖子俗称煎龙鳞,寓意煎除害虫;烙出的饼叫龙鳞饼,有保护龙身的意思,老人们还从院门口向家中方向撒灶灰和谷糠“引钱龙”。
在天津,最颇负盛名的“龙抬头”美食是煎焖子。天津焖子也属于凉粉类食品,但讲究用极细的绿豆淀粉,煎好后趁热浇上麻酱、蒜泥、醋、酱油等作料,清香爽口,回味绵长。另外,早春时节冷热不定,热食属阴的焖子,平衡兼顾,颇有创意。
记得前年的二月初二,妈妈刚给我理完发不一会儿,姥姥打来电话:“你们快来家里吃焖子吧!”我们即刻出发。一进姥姥家,煎焖子的香气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奔向餐桌,对姥姥说:“您做的焖子太香啦!”于是洗手、上桌、开吃!
我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煎焖子,一边听姥姥讲述二月二龙抬头吃焖子的来历,姥姥说因为白的焖子要切成扁块,排在一起很像龙的鳞片,制作时每片焖子两面又都被煎成金黄,所以用来表示对“懒龙”的惩罚,人们希望它努力治水,保佑丰收年景。
姥姥的话也让我想起我们中国很多的传统习俗,如立春吃春饼、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我想我们有责任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食传承下去。
第二篇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而我的家乡也有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独具特,处处显示着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的民风民俗。我的家乡在天津,我从小在胡同里长大,我记得每年到二月二村里到处都是锣鼓声,热闹非凡。大人们还传唱着二月二,龙抬头,剃毛头,吃龙食。切葱花摊面片,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年少无知的我也只是知道热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个节日越来越好奇,到底什么是“龙抬头”“吃龙食”?
又一年的二月二,我从中午就看见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我就忍不住上前问妈妈:
“为什么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吃焖子呀?”妈妈指着厨房里炸好的焖子说:“在二月二这一天要“吃龙食”:煎龙鳞、扯龙须……你看,这焖子被油煎得两面金黄,像不像龙身上的鳞啊。”我越听越有意思,就继续追问:“然后呢?然后呢?”妈妈笑了笑,说:“其实呀,还有关于龙抬头的一个小故事:相传在武则天当权时,自立为帝,改唐为周。玉帝知道后大怒,告诉龙王三年之内不许下雨,后来龙王看不下去了,就私自布雨。玉帝知道了将龙王压在山下说:要想放龙王出去,除非金豆开花。人们了很久都没有到。直到一年的二月初一,一位老奶奶的布袋开了,里面撒出了金黄的苞米粒。人们就把米粒放在锅里炒,这才放出了龙王。”我听完后才知道,原来这龙抬头的故事也这么有趣。我不禁为这位为民降雨的龙王充满了感激,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点赞。
我还沉浸在“龙抬头”的动人传说中,妈妈已经跑到厨房去帮忙了。只见爸爸把绿豆焖子切成均匀的长方块儿,然后开火起锅,放上油,待油八成热就可以煎焖子了。每一块儿焖子都要煎得两面金黄,盛出装盘,我看得入了迷,也央求着爸爸,要亲自试试。我学着爸爸的样子,用筷子夹起切好的焖子放入油中,可是我耐不住性子,总是着急地翻来翻去,结果好好的焖子被我煎得稀碎,我垂头丧气地嘟着嘴!爸爸乐着说:“岁岁平安”。我倔强地再次尝试,这次我耐心地等待焖子被油煎至焦黄才翻身,终于煎好了,看着满盘层层叠起金灿灿的
焖子,像极了“龙鳞”,我开心地跳起来,心急火燎地加起一块,就要往醉里送。
立春吃什么传统美食“别急现在还不能吃,还要调制上秘制蘸料才算完美!”爸爸拦住我。唉!真是心急吃不了热焖子!不过,没关系,制作蘸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我把洗好的葱姜蒜切成末,用碟子装好,再倒入生抽,食醋,香油,红油调成汁!金黄流油的焖子,滋味十足的酱料,一切准备就绪。这时蘸上料汁,再吃上一块儿外焦里嫩的焖子,真是回味无穷!我已经要迫不及待地吃上一口了,你们是不是也垂涎三尺啦!
在二月二的日子里,和家人一起“吃龙食”,我不仅感受到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会到很多民俗文化带给我的乐趣。不知道你们的家乡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说出来分享一下,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些有趣的节日风俗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