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夜间消费经济的发展研究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夜间消费经济的发展研究
■夏菲菲
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20年校级一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2020000148
摘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世界格局的急剧变化及国内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所提出的“破局之道”,其要义是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关键在于持续促进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夜间经济作为新的消费热点,不仅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还能丰富消费形式和内容,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展夜间经济,需把握夜间经济的核心内涵,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合理规划和布局,同时注入文化特,做好配套服务,最终高质高效地“点亮”我国的夜间经济。
关键词:双循环;夜间经济;
消费当前,世界格局突变,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以下简称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冲击,
加速唤起了宏观层面调整以往发展战略必要性的认识。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疫情冲击及国际波谲云诡复杂形势的
“破题之道”,有助于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劲,
为我国产业发展拓宽空间,也给全球提供了巨大的中国机遇,
推促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
内循环是主体,加强内循环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夜间经济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创造就业的重要“助推器”,也是体现海纳百川
的城市精神、传播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
被视为当下促进消费的新推手、城市经济的新蓝海,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一、夜间经济的概念和特征1.夜间经济的概念
夜间经济
(night economy)一词,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它被作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的经济名词提出。目
前,
学术界普遍将夜间经济定义为“从晚间18点至次日6点在城市特定地段发生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各种合法商业经营活动的
总称”。夜间经济不是“酒吧经济”或“地摊经济”,它涉及餐饮、文化、游览、购物等多元化的商业形态,
既包括聚会场所、餐饮和酒吧等传统业态,也涵盖了购物、电影、
书店、剧场等文化艺术体验类业态,甚至还有体育比赛、
健身等。2.夜间经济的特征夜间经济的消费“主力军”为年轻上班族体。根据国家统
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15岁-25岁的少年人体和
26岁-35岁的青年人体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11.6%和
16.6%,
正在逐步成为新生代消费主力军。而伴随着社会压力增长、娱乐方式多元化和个体意识的觉醒,熬夜晚睡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之一,这样的变革使其成为夜间经
济的主要消费体。一方面,经济持续增长,
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工作“主力军”的年轻体的工作时间相对延长。美团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有1400万年轻人在晚上8
点后于办公室点外卖,这间接说明了年轻上班族这一
“夜食”体的庞大。另一方面,处在15岁-35岁的体以85后、95后为
主,多出生于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时代,他们在丰富的娱乐
生活中成长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兴趣圈层和娱乐品味。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夜晚成为他们消解压力、放松休闲的最佳时机———
热映电影的午夜场常常格外火爆;音乐剧、
剧场演出大多安排在夜晚上演;越来越多的夜宵需求让不少餐饮店调整营业时间;主题乐园纷纷开启夜场,将娱乐活动延伸到夜晚。
夜间经济蕴含城市文化内涵。夜间经济在打造城市文化、
推动旅游、影视、会展活动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发挥空间蕴含着城市的文化特。不同城市的人文底蕴,搭建出各具特的消费空
间,
满足了人们差异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成为夜间经济中一种独特现象。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
南京的秦淮河、成都的春熙路、香港的兰桂坊、澳门的威尼斯人等,
上述街区的夜间繁华,已然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城市的软实力也借此得到释放。夜间经济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使其能从时间与空间上为文化产
业搭台。戏剧、文创、光影艺术节等艺术形式搭载夜间经济,
不仅丰富了居民休闲生活,也为城市注入了时尚与活力,
增加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展夜间经济的意义
1.夜间经济是实现“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新动能消费、投资、出口被看作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是基础,是促动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消费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当今世界也正经历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崇尚和平和坚持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
但另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特征和新的问题,
迫切需要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战略、模式重新定位与选择。根据新情
况新问题,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
现经济内循环需要充分挖掘潜在的消费能力,激活消费动机,发
挥市场优势、发挥内需潜力。
麦肯锡的调研数据显示,
城市65%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
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第三产业(服务业)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而相比第一、第二产业,服务业的“全天候”属性更为明显,
这些数据都间接说明了夜间经济对消费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消费
形式上,
夜间经济不仅囊括了传统的餐饮业、旅游业,也涵盖了医美、电竞、文娱等新的消费热点,在提振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催生更加丰富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发展夜间经济有助于推动消费
恢复和发展,满足国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畅通国内循环,进而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15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0年19期
总第928
此外,夜间经济包含了文化产业,将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后劲和总体实力,夯实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作用,从而为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发展夜间经济是顺应经济增长和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2.夜间经济是增加就业的有力推手疫情对我国就业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相较1月的5.3%提高了将近一个百分点,是自2018年使用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取代原本城镇登记失业率以来的最高值。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为5.9%。然而,由于城镇调查失业率不覆盖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因此其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失业规模。例如除了城镇人口外,还有约2.6亿的农民工,其中1.7亿农民工外出就业,由于流动性强,这部分人难以纳入统计,而他们的就业受此次疫情影响最大。一边是失业规模扩大的潜在压力,另一边是2020年新增874万的高校毕业求职人口,这为稳就业、保就业带来了挑战。夜间经济可以在不需要新增过多额外成本的状况下,为许多潜在劳动力提供了上岗的机会。以零售业为例,在线下门店、货架等基础设施既有的条件下,延长营业时间无异于提高了各种设施
的利用率,也为失业人创造了就业机遇。不仅如此,夜间经济还为许多人实现“二次就业”创造了岗位,白领在下班后兼职司机,更有上班族在结束了白天的劳作后,兼职书吧或酒吧的店员。另外,当代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刺激夜间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也能催生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3.夜间经济是塑造城市品牌的新名片。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当中,忽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致使一些城市的历史文脉被无情地斩断,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怪状。为了防止此种态势继续蔓延,需要突出城市特,提高城市辨识度。此外,城市文化建设是以人的“需要”为本。全面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提升人民众的“幸福指数”,让广大人民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建设更多的文化场景,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从概念而言,夜间经济是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在“夜”和城市创新的融合下,夜间经济有助于彰显多元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内涵,是城市活力吸引力的晴雨表。以夜间旅游为例,夜游项目可以将最新的前沿科技与现代艺术创意有机融合起来,创造出令人惊异的新景观。例如北京市推出的故宫上元夜,上海市推出的黄浦江江景游,给城市增添了一张张新的名片。夜间经济还以形式新颖与业态多元满足了青年消费的情感体验,24小时全天候健身房、24小时书店、博物馆奇幻夜、荧光夜跑等消费项目,使夜间经济以一种新的品牌价值吸引四面八方的来客,成为城市的新品牌。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展夜间经济的对策建议1.充分利用发展机遇,考虑新的消费需求和习惯疫情这只“黑天鹅”无疑对消费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但随着复工复产的进程加快,更为迫切的是探寻夜间经济的发展之路,抓住夜间经济的发展机遇。首先,
要充分把握“六保六稳”、“地摊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让它们成为“发力点”。其次,疫情冲击和消费升级的背景,
使消费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健身、
保健、心理疗愈等项目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同时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改变,线上消费被按上
“加速键”。因此,在发展夜间经济时应充分考虑新的消费需求和习惯,一方面,适当增加健康类、疗愈类的夜间项目,
例如组织“夜间健步走”活动,延长书店、健身房的营业时间等;
另一方面,让夜间经济突破线下发展的局限性,实现“线上+线下”的双模
式运营,例如鼓励便利店、餐饮店进行夜间配送,
组织博物馆开展“线上云游”
等。2.增加政策的“精准度”
,提高扶持的针对性虽然各地已出台扶持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但在后续的政
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应加强政策扶持的
“精准度”,例如消费券的设计和发放方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消费券的中国实践》调研数据显示,消费券对不同的行业、
消费体的影响不同,对于餐饮业、40岁以上的消费体的提振效果更加明
显,同时,消费券的设计,如领取、
使用的便利度、时效长短、面额等都会影响消费券的效果,所以,在发行消费券促进夜间消费
时,应充分考虑以上情况,有针对性地发放设计合理、便利度高
的消费券,以获得“小成本、大收益”的效果。再如,疫情影响下不同企业、商家所增加的交易成本有所不同,单笔消费金额小、规
模小的企业和商家的交易成本更高,
因此,在进行税收、电费等补贴和减免时应考虑不同商家、企业的具体情况,提高扶持的针
对性和效率。
3.加强统筹规划,避免进入
“概念误区”挖掘夜间经济的消费潜力,拉动城市消费,
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上做好文章。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哄而上”导致的堰塞湖效应,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点亮”夜间经济,让“该亮的地方亮”。具体而言,其一,在布局和规划夜间经济时,就应把握夜间经济的核心内涵,
即夜间经济不是“昙花一现”的消费现象,而是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因此,应将发展夜间经济充分考虑进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中,成为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之一,
与长期的发展目标互相协调促进。其二,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优先点亮已有一
定夜间经济的发展基础或巨大潜力的城市和区域,
避免“一哄而上”导致的负面影响;其三,设置重点区域试点示范,在发展夜间经济试点区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再逐步拓展到其他区域;其四,加强行业研究,支持夜间经济相关智库发展,开展学
术交流,编制发布夜间经济发展报告,
建立夜间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4.健全服务配套,优化夜间环境健全的配套服务体系是夜间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的关键。因为夜间经济会产生噪音污染、光污染、
健康问题等外部性问题,如果没有一套监督、管理、处理问题的机制,
夜间经济的发展只能是“认真走过场,踏实搞形式”的表面功。各地政府可以在现有
的基础上,参考和学习一些城市的先进做法。例如,
管理方面和交通方面,学习上海市的做法,建立“夜间区长”和“夜间首席执
行官”制度,实现了对夜间经济的专人负责、
专项管理;加强交通组织,试点夜间分时制步行街,在周边区域增加夜间停车位、出
租车候客点、夜班公交线路;鼓励行业自律,成立本市夜间经济
行业组织。协调和保障消费者利益方面,参照长沙市的做法,成
立夜间经济服务中心。从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设立
“夜间管家”、部门轮班驻点、“夜经济”
公共,及时协调处理各类问题,为夜间经济消费活动提供保障。治理光污染方面,参考成都和杭州的做法,划定“暗夜保护区”,对人工光进行限制。让16
. All Rights Reserved.
“该亮的地方亮,该暗的地方暗”,使星光和灯光一起璀璨。总之,
在完善配套服务方面,要避免“粗放式”
管理,谋求所有参与主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5.增加特品牌,
加强区域联动夜间经济不能“饭圈经济”独大,各地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夜间经济的发展,增加夜间经济的独特性,
拓展和探索新的消费业态,注入文化内涵,才能打出夜间经济的
“特牌”。在对特的认识上,不能简单停留在“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的层面,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
有把握地创造特。具体而言,首先,整合文化、旅游、商贸、餐饮、科技、灯光、
公交等资源要素,形成不同季节特点、不同消费对象、不同活动内容的
“夜间经济”主题,形成“夜游”、“夜观”、“夜赏”、“夜品”“夜购”等系列品牌的联动互动
效应,鼓励不同的夜间消费项目相互融合和联动,
例如增加夜市与周边文娱场所的联动性,在实现多元化的同时使消费者享受
到“一条龙”式的消费体验,提升消费感受。其次,
为现有的“夜市经济”的基础上增加特,避免夜市间的“同质化”竞争。可以参
考首尔发展夜市的经验,对不同区域的夜市制定不同的主题,
打造特宣传策略。最后,强化区域联动。“夜间经济”要做大做强,有必要确立“做强内核、辐射周边”
的思路,形成区域之间更大范围的联动效应。推动城市间的合作,拓展具有文化特的夜间经济项目和形式。
地摊经济火爆四、结语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次大灾难,也是对全社会应变能力、
反脆弱能力、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大考验、
大检阅和大培训。面对全球局势的新变局和被打乱的经济发展节奏,
危中寻机,克难求进成为必选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
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其中,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是落脚点之一。夜间经济,作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将成为近几年消费业的重要发力领域,是促消费、保就业、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的“强心剂”。要将这剂“强心剂”经济发展,
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需要持续而精准的政策“上弦”,努力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明相融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化合,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餐饮、文化与商贸、文化与娱乐、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这样夜间经济才更有吸引力、竞争力,其经济附加值才更高,
才更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充分研究“夜间经济”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环境、社区治理、安全保卫等问题;制定出台相关配套
政策,扶持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在扶持发展本地经营者的同
时,要加大高层次经营者的引进力度,形成“夜间经济”
市场主体良性竞争、共生共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汉权.加快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经济日报,2020-7-15.
[2]王镭.夜经济,让老城市折叠出新经济[J].财富时代,2019(10):01-02.[3]王薇.亮起来的夜间经济[J].西部大开发,2019(9):21-27.
[4]何勇海.划定“暗夜保护区”与发展“夜间经济”不矛盾[N].检察日报,2019-9-18(006).
[5]李明阳.繁荣夜间经济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管理观察,2019(26):95-96.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何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基金项目:2019-2020学年校级教学科研项目(2020XJXM02):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农产品供应链运作绩效研究
摘要: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
作绩效评价是十分关键的一环,构建合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能够让企业和商家及时注意到供应链中各环节成本波动情况,为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到更加适合实际情况的供应链管理方式,进而降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成本,提高其运作效率,同时也能够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鲜农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正在迅速发展,很多企业商家开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优化,
发展出了很多新模式。然而由于生鲜农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对运输、存储等过程的极高的技术要求,这一领域正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市场风险和产品自身的保值与增值,目前,很多在寻优化方法的商家与企业都意识到了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开始了积极探索,
试图建立一个合适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此来指导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和改革。
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特点及现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般是指以生鲜农产品为对象,以企业或组织为核心,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开始,直至消费者节点的各个主体所构成的一个功能性网链结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对三流(资金、物流、信息)的控制,同时协调着农户、经销者、消费者三方面的利益诉求,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生产者、消费者的产品链,还是一条包含了加工运输等环节的生鲜农产品的增值链。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多为农贸市场模式,以农贸批发市场为核心,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经过简单的包装后运往产地批发市场,再销往各地批发市场,最后以小批量的形式进入零售市场。这种供应链模式
在我国目前农产品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其设备管理等方面也较为成熟,现在,不少大型的批发市场配有较为专业的仓储、拣选设施,近几年,各个批发市场更是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了管理和销售等环节,较好地实现了信息的收集与发布,这种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规模效益和全盘流通,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的专业化生产。
17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